人们总是在期待现实之外的世界。
跨坐在会飞的野兽上,化身蓝色皮肤的不同生物,这是《阿凡达》中构建的世界。借助可穿戴设备在游戏《绿洲》中游玩,与经典的电影作品互动,夺取金额诱人的大奖,这是《头号玩家》中的游戏世界。在暴力至上的游戏中,由AI程序设定的NPC竟然也孕育除了自己的意识,这是《失控玩家》的世界。
无论是《阿凡达》、《头号玩家》或者是近期上映的《失控玩家》,在这些被论证为元宇宙的电影中,都存在另一个由创作者想象出的世界,或是第三世界,或是由游戏创造的另一个数字次元。
由于技术发展受到数据传输技术限制,似乎只有拥有想象力,才能手握通关钥匙,打开紧锁的新世界大门。无论是在股市还是创业场,元宇宙概念成为继“互联网”三个字之后的又一“三字真言”,项目一旦有元宇宙作为包装,就能成为新的被资本追逐的宠儿。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Metaverse(元宇宙)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92年,由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撰写的科幻小说《雪崩》。
“通过数字替身,人们可以在一个虚拟三维空间中生活,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将被数字化复制,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完成所有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如吃饭、运动、和朋友社交等等。此外,人们还可以尝试真实世界里难以实现的野心,比如瞬间移动。”
这是来自1992年的想象。29年后,这样的奇思妙想又火了。尽管人们离完全实现,仍有距离。但随着XR系列技术、更强算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数字技术的升级,这些早几年的数字技术热点,似乎都能作为元宇宙的基础技术支撑体系。
这让人不免思考:互联网的终极是元宇宙吗?
并没有人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我们能看到的是,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互联网的巨头们都在往元宇宙布局。
2014年,Facebook就斥巨资20亿美元,收购头部VR硬件设备厂商Oculus,“为未来的新平台做准备”。2019年,Facebook发布新的VR社交平台Horizon,在Horizon中,用户可以创建角色、自定义自己的形象,和朋友聚会、聊天、娱乐等。
今年8月,字节跳动收购了VR设备研发商Pico,成立自己的VR事业部。不久前,腾讯天美工作室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立了新的游戏工作室,希望打造一款3A级、开放世界、以服务为中心的游戏。网易新推出一款多人派对竞技游戏《蛋仔派对》,内含社交元素和UGC地图编辑器,目前已经进行过一轮封测。百度则推出一款基于5G、百度云、VR的虚拟空间多人互动平台“希壤”。
互联网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作为巨头的他们或许比任何人都要焦虑,而尚未成熟但充满想象的元宇宙似乎能支撑起他们的宏图。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机会,也伴随着混沌。
早就在3D游戏中被细化过无数次的捏脸被植入到新的社交软件中,被冠以元宇宙的概念,成为新的创业项目。同时,越来越多的游戏正在被冠上元宇宙的标签,尽管玩家在体验游戏时并没有感受到任何超脱现实的感受。另外,媒体密集的报道,股市起伏的曲线,所有的一切都在告知大众,元宇宙就是未来。
尽管大众对元宇宙的概念理解尚不清晰,在各种各样的“名词解释”、资本热炒下,我们也开始逐渐理解元宇宙的概念,但能够肯定的是,无论是电影《头号玩家》中呈现的,还是现实中《Roblox》《Minecraft》等游戏、社交产品,亦或是Facebook等公司推出的VR虚拟办公功能,都不能完全代表元宇宙。
元宇宙的火热,像一面映照过去的镜子,如最初互联网热刚刚兴起时那样,无论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社区、视频哪一种形式的互联网,都不能完全代表互联网的形态,而只是其在某一方面的应用。同时,这面镜子又映射出,Web时代升级,技术往移动互联网发展时,所有的线上线下产物都往移动端迁徙,元宇宙现阶段的发展同样能看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又一次生态迁徙。
对于进步不止的现代人来说,生活或许就是一场永不休止的技术迁徙,往更加超现实的方向。
但更有趣的是,人类的想象与创意,永远走在技术之前。
在29年后,技术尚不能成熟的实现元宇宙的今天,在许多人看来,元宇宙的概念是“资本的新噱头”。
毕竟他们早就不止一次体验过所谓的元宇宙中的一切。对于动漫迷来说,元宇宙是《刀剑神域》,对于游戏迷来说,元宇宙是每一款3D线上角色扮演游戏,对于电影迷来说,元宇宙是《头号玩家》等作品。甚至元宇宙本身的概念也诞生与科幻小说。
除了电影、游戏这样的作品之外,虚拟演唱会、数字人、虚拟艺人、云上会议等虚拟模式的产品形态也在现实中出现。去年疫情期间,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就借助沙盒游戏Minecraft平台,在游戏里搭建了一个像素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并举办了一场云上毕业典礼。当天,参与的同学以动画形象进行互动,主持人现场大喊“请不要在红毯中央逗留过久”“请不要互相打架”“请同学不要飞来飞去”,一度引发热议。
B站旗下的虚拟艺人演唱会《夏日合唱pro Max》中,在一座虚拟的城市中搭建了自己的舞台,十几位艺人同台唱跳,与粉丝线上互动,而虚拟城市,则是给未来留下的伏笔。实际上文娱行业对于“构建一个虚拟的可社交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实际上,大部分的文娱IP开发总要走到这一步。
以全世界火爆的大热IP《哈利波特》来说,让用户加入到这个最初由文字构建的,超现实的魔法世界中,是这场跨越时间共同冒险的一致目的。经历了文字、电影、游戏以及一代又一代的用户相传,技术进步的确让人能够更加沉浸体验,但对于用户来说,仍是“哈利波特”本身的创意最为重要。
而元宇宙看似火爆的现阶段,却并没有诞生让人惊叹的创意。相反,用户在意识到人们正在把一些原本就存在的事物冠以“元宇宙”的标签。
社交软件饱和,但元宇宙需要新的社交软件,游戏市场竞争激烈,但元宇宙中需要一款像《绿洲》一样的游戏,VR设备仍未成熟,但她是通向元宇宙的门钥匙。一切的一切,在2014年,谷歌与Facebook一同入局VR与可穿戴设备时,似乎就发生过一次。
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当年被人们追捧的谷歌眼镜就这样搁置了。那么元宇宙的未来又会如何呢?
回归到本质,技术的焦虑促使资本不得不再打造一个新的“互联网”,在有限的想象中,与技术发展方向一致,甚至能整合当前所有技术的元宇宙,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历史长河中,从蒸汽革命到电气革命到数字革命,人类历程中的技术革新都离不开全新的灵感,以整合方式从现有创意下生长出来的元宇宙会是我们的未来吗?
虽然元宇宙口号喊得响,但现阶段看来,昂贵的穿戴设备成本,难以突破的技术鸿沟,现实问题让其概念大过实际行动,想要真正从文娱落地到生活,任重道远。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互联网的尽头是元宇宙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产业”(ID:yulechanye),作者:小藕,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火山特写:元宇宙是互联网的终结者吗?
宇宙的尽头是“互联网黑话”
元宇宙能让游戏更快乐吗?
移动互联网的准继承者,元宇宙真有不可估量的利润吗?
关于元宇宙(Metaverse),我所知道的一切
互联网巨头盯上“元宇宙”,这个概念容易“蹭”?
扎克伯格:元宇宙,就是下一张互联网
什么是元宇宙的「第一性原理」?
5分钟,人人都可看懂元宇宙
VC在聊元宇宙
网址: 互联网的尽头会是元宇宙吗?我不觉得 http://m.xishuta.com/newsview5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