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特约观察员 李天天
编辑 | 巴芮
核心观点:
1.疫情当中,辟谣、传递正确信息非常重要;
2.互联网医疗远未触及医疗核心的诊疗环节,爆发拐点未到;
3.国家应重视公共卫生和流行病的管理预防问题,诊疗中多问几句流行病史问题,或许很多传染病和流行病不会爆发。
2003年非典暴发时,我还在读博士。尽管我接受了系统完整的专业医学教育和科研培训,但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我对非典这个疾病仍然是非常陌生的。只能从电视、报纸和在当时并不发达的资讯网站上去了解支离破碎的信息。
人类的恐惧皆来自于未知。无论是非典还是此次新冠肺炎,大家所恐慌的不仅仅是疫情本身,还有对疫情的不了解。这种“不了解””其实就是专业领域和普通大众之间信息和话语体系的不对等。丁香园从2014年开启C端战略以来,我们对疾病、对健康知识的科普上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这点非常重要,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等的问题。
学医的朋友有一个共识:医学这个领域,太复杂了。复杂到尽管丁香园已经深耕了近20年,也没有完全做透;复杂到尽管出现了“互联网+”,对行业的改变也非常有限。
丁香园团队中有很多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疾控背景的专业人员,一直关注各种公共卫生事件。1月20日是丁香园春节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因为看到了疫情的扩散趋势,我们迅速组建了应急项目小组。
我们建立了一个能够及时、准确掌握疫情信息动态的平台。 同时,关于疫情的谣言和不科学信息开始流传,为用户辟谣、传递正确信息也非常重要。我们与WHO合作共同抗击疫情谣言。
对于不断发展演化的疫情动态,一张实时更新的地图是最直观,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得益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公开和透明,经过同事们一夜奋战,包含着“疫情地图”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时动态”H5页面在第二天上午上线。信源均来自国家卫健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全国大部分省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权威发布渠道。各地区的确诊、疑似、重症、死亡、治愈等数据被详细梳理在疫情地图上。
疫情地图上线后我们进行了快速迭代,目前已经超过25亿浏览量。甚至成为媒体的疫情报道数据信源和学术界讨论对象。
大家都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类比17年前的非典,彼时电子商务的概念横空出世,而看到互联网医疗在此次疫情中风头无两,便认为互联网医疗将迎来一个爆发的拐点。
这次疫情的确推动互联网医疗行业出现一些变化,甚至是高速发展的机会,但它毕竟是偶发事件,变成整个行业爆发的拐点还非常难。
2011年是互联网医疗上一个所谓的拐点时期,我曾表达过一个观点:“移动医疗,医疗有时移不动”,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时至今日可以发现,这个结论是被证明了的。医学终究要回到线下去做检查、依靠医生面对面的诊断和治疗,这些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很难去撬动。
在医疗健康领域,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松绑,可能会比疫情对行业的影响更大。
过去十几年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我认为是移动社交和移动支付的出现,二者给医学领域带来的改变也是巨大的。
在未来,我更看好技术层面在移动居家检测领域方面有所突破。只有当人们在家庭环境中就可以获取医疗级别的数据,再根据数据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甚至包括可植入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普及,移动医疗才真的算“移动”起来了。但从目前来看,市面上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业务还远未深入到医疗的核心,即诊疗环节。我们仍要等待科技的突破。
说到政策层面,此次疫情完成了一次很好的用户教育和政府教育。
2月3日和2月7日,国家卫健委接连发布两份通知,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医疗在疫情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引导患者有序就医,缓解线下门诊压力,降低患者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此外,部分省市还迅速试行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等。
尽管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但这些举措标志着政策上的开放和松绑,有望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助推器。我更建议,政府部门不应该仅在疫情期间对互联网医疗抱有这样的态度,疫情结束之后也应如是。
疫情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整个中国社会因此停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灾。每一个跳动的数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对医生来说,没有什么比治病救人更能体现工作的价值。我的很多同学、医生朋友以及丁香园论坛里的站友和版主,纷纷奔赴前线抗疫,在此过程中,他们有些人因公殉职,令人扼腕。
2月7日,被称为此次疫情吹哨人的武汉市中心医院李文亮医生去世,而在3天前,他还曾最后一次登录丁香园论坛。李文亮是丁香园的老用户了,丁香园陪伴他从学生时代到生命的最后几天。我们或无从得知他登录论坛浏览过哪些帖子,与哪些同行有过交流,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除了难过之外,此次疫情还暴露出来了一些显著的问题,比如我们“重临床,轻公卫”的医疗现状。我接受过五年本科、三年硕士、四年博士的系统培训,发现我们国家医疗教育体系重视的是医生解决疾病的问题,忽视的是公共卫生和流行病的管理预防问题。
这次疫情期间,我们较少看到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出来讲话,更多的是临床医生。临床医生的专业是治病,跟科班出身的公共卫生和流行病的专家不一样。一个临床医生在看腹泻病人时,如果有公共卫生和流行病的素养,他能够在问诊的过程中,多问那么几句你去过哪里,你是否去过哪家饭店吃饭等等。他只要多问几句这样的流行病史的问题,我们很多的传染病和流行病可能不会爆发。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一块是个重大的漏洞和缺陷。这一次我们疫情能扛过去,下次再来呢?或者又有新的流行病出现呢?我们还要重蹈覆辙再去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和教训吗?
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政府的关注,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大对医生进行流行病的教育和培训,告诉医生如何能够辨识出来流行病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去诊断和治疗。公共卫生需要有临床医学的支持,临床医生也要掌握公共卫生流行病的一些知识和技能。
此外,疫情当下,我们把所有的医疗资源都投入到了前线,其实是有些反应过度的。比如很多医院停诊,对慢病、肿瘤、精神疾病的患者打击巨大,教训也非常惨痛和深刻。
不少人眼中的互联网医疗,就等于在线问诊,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互联网医疗提供的应该是连续的、整体的服务,在线问诊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已。只做在线问诊无法撑起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而从丁香园、丁香医生在这次疫情中的数据反馈来看,用户对健康科普专业知识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在线问诊的需求。
我们的疫情地图累计有超过25亿次的pv,全渠道生产了大量的疫情辟谣类和健康科普类的内容,阅读量也有28亿人次,在线义诊我们虽然也在做,但整个疫情期间所服务的人次也不过百万。
只有加入健康科普教育后,在线问诊才会更加有效。否则,即使是中国所有医生都到线上来挨个回答用户提问,也吃不消。一定要关口前移,我们做的内容、知识,科普的宣教,很大程度上其实是降低了在我们平台上医生的咨询工作量。
丁香园有一套自己对于C端服务的理论,我们称之为“ICE模型”即information(内容)、consultation(咨询)、engagement(深度互动),希望“以冰破冰”,用丁香园的“ICE”模型去破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坚冰。这样一套连续整体的服务,在我们内部叫做:看一看、问一问、管一管。
“看一看”指“丁香系”内容信息、知识的生产,这也是大健康领域一个重要环节,简称为健康科普。第二是“问一问”,用户看完内容,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搞清楚,需要到平台上找医生咨询。问完后,可能还有一小部分用户希望接受线下的服务,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这个叫“管一管”,丁香园现在全资运营了4家丁香诊所,发展都很好。
丁香园过去的愿景叫“健康更多,疾病更少”,2019年下半年,我们的新版愿景升级为“健康更多,生活更好””。面向大众,我们强调要“聚焦院外场景,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导”,这一战略背后,我们更加关注更高频、前置的“健康”需求。
这次疫情是一个黑天鹅事件,它导致了互联网医疗整个行业在这段时间获得了高度的关注。但疫情过后,还是会回归低频场景。因为线上医疗要依赖线下的很多服务,所以这次疫情并不会让互联网医疗行业出现根本性的爆发式增长。但从宏观层面,民众对于健康生活的重视程度会空前的增加,健康消费需求的市场将会被激发起来,这是极其深远的影响。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愿疫情早日结束。
带着观点看商业。
36氪现发起“特约观察员入驻”计划,邀请各赛道的创业者、大公司业务线带头人等一线的商业领军者们,在这里分享你的创业体悟、干货、方法论,你的行业洞察、趋势判断,期待能听到来自最前沿的你的声音。
欢迎与我们联系,微信:cuiyandong66;邮箱:guanchayuan@36kr.com。
相关推荐
超级观点 | 互联网医疗爆发的拐点远未到来
缺人、缺药、缺钱,互联网医疗的“运维”比“运营”更重要 | 超级观点
拐点来临,在线教育的核心壁垒如何搭建?| 超级观点
10秒读一张CT,2年内成熟病种的AI辅诊会普遍应用 | 超级观点
超级观点 | 小程序互联网全面爆发,我看到了10个机会
因疫情大火,互联网医疗会迎来盈利拐点吗?
丁香园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天天:2020年互联网医疗会大爆发吗|WISE x 新效率时代峰会
拼多多入局医美生态,十大医美平台的流量我要怎么取舍? | 超级观点
超级观点|医疗机器人市场需求被激活,“场景争夺战”打响了
超级观点 | 海外疫情爆发,跨境电商必须找到“确定性”
网址: 超级观点 | 互联网医疗爆发的拐点远未到来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7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