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知识 > 冯仑: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没事找事”

冯仑: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没事找事”

冯仑: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没事找事”

题图来自“中国益公司”,冯仑在“愿景演讲”的现场。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ID:AtomThinkTank),整理自“中国益公司”愿景演讲,演讲者:冯仑,御风集团董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四任会长

以下是冯仑演讲的关键要点:

1. 我们原来是普通的企业管理者,专注在商业领域里头。现在我们知道了,有人告诉我们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没事找事、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不当事,这才叫企业社会责任。

2. 公益本身是有方法论的,做的对和不对、好和不好、效果怎么样、结果怎么样,不是用哲学和文学来表述的,而是应该用数学和物理来衡量的。

3. 民营企业用40%的资源贡献了50%税收、60%GDP、70%专利、80%的新增就业,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目前每天以两家的速度在增加公益基金,目前已有近7000家公益基金。

以下是冯仑演讲的正文:

我是一个做企业的,做了将近30年。在这30年里大概做到第15年的时候,我受了一个刺激。

大家知道,那时候口袋有钱了人容易兴奋,白天睡觉的时候睡不着,晚上也睡不着。我们做到15年的时候,每天都非常兴奋,认为公司主要的成绩就在于,大家一起抓住机会做好项目,完成营销,获取利润。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突然在我们的管理当中,接受了一个词汇,叫做社会责任。当时有了像徐永光先生、吴伯凡先生这样的贤达给我们上课,刺激我们。他们说,光知道月光下数钱叫暴发户,你只有知道把这个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我们作为企业当然心有所向,就是希望能够做一个好企业,最后在死的时候被别人说成一个好人。

可是这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做,但是已经知道好人和坏人、好企业和坏企业之间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分别。所谓好企业、好企业家,就是要有社会责任,而这个责任用一个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没事找事,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不当事。

为什么呢?挣钱的过程中,除了挣钱还去管别人的很多事,这叫没事找事。你把别人的事变成企业管理当中、公司当中、战略当中、使命愿景价值观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当时每天都在忙,自己的事只好压缩、压缩、再压缩,再放到最后。所以古人讲,公而忘私,奋不顾身。

我们原来是什么人呢?我们是普通的企业管理者,专注在商业领域里头。也可以说反过来的三句话,有事对事,把自己的事当别人的事,别人的事不当事,这是小我。现在我们知道了,有人告诉我们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没事找事、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不当事,这才叫企业社会责任。经此醍醐灌顶,我们就慢慢明白了。

明白之余,我们也被刺激,被朋友刺激、被同类刺激、被事件刺激、被政府的管理游戏规则所推动。就在2004年发生了两个重要的事情。

2004年5月,国务院颁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早的,也是唯一先行的《公益基金管理条例》,这个条例意味着大家可以在做企业的同时,也可以捐钱成立公益基金会,然后用公益基金会的方式,把善心和善款拿来专业运营和管理。

有一个企业家看到这个管理条例,找到我说,我们应该去创办这样的公益基金会。这个企业家就是现在公益领域非常有名的企业家王兵,当时还有TCL的CEO李东生,汇源果汁的朱新礼。我们四个人参与发起了第一个私募公益基金,爱佑华夏公益基金。今天这个基金已经成为国内一个标杆性的公益基金会。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的朋友首创董事长刘晓光,他在2004年去了一趟阿拉善。2004年6月份到阿拉善,突然被苍天、大漠、狂风、羊群和草原所激励、所触动、所感动,于是朝着苍天一跪,写了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情怀和责任,于是没事找事把我们80多个企业家招呼到阿拉善,组建成立了今天的国内最大的民间环保机构阿拉善SEE平台协会。

同样都发生在这一年,2004年。这一年就变成了中国企业家开始能够以制度理性方式参与公益基金,使我们的企业不仅变成一个小我,还要变成一个大善,变成一个有社会责任企业的转折年。大家这个转折不是这么容易,我们有了这个愿望,无论是下跪、吟诗,还是主持公益基金,然后开始学做公益项目。

但是我们都是一个空白,我们在公益道路上在2004年的时候完全是个空白,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做,于是阿拉善组织我们到国外去学习,走遍了全球最主要的公益基金,去学习怎么做公益,他们的经验、方法、历史以及最终未来的方式。

我印象当中最有意思的有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我们去了洛克菲勒庄园,看到洛克菲勒很厉害。大约翰、小约翰,怎么从卖石油开始发起,使家族能够传到现在第七代。我们发现,跟我们谈的人都是第六代、第七代。第一代人挣钱才挣十五六年,别人花钱都花了几代人,这很有意思。

我们看完和讨论以后发现,我们国家进步太快,社会对企业家的期待非常殷切,教授、学者对我们的刺激也非常真。政府对我们的要求也非常实在,就是让我们第一代不仅学会挣钱,还要学会花钱,还要学会捐钱。

洛克菲勒家族是第一代只挣钱,第二代还挣钱,第三代才学会捐钱办基金会。所以我们就发现突然一下子原来我们干着他祖宗干的事,确实口袋的钱比他祖宗的少很多。于是我们觉得应该认真地去思考一件事情,公益的事情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代人就要把这个事做完,而是应当开始建立一套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使命,让公司的战略和价值观使命融合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让这样的公益的事情变成二代、三代、四代乃至于七代、八代都能够持续下去的事情。

这样我们就不着急了,我们原来特别着急,想立地成佛,马上就变成一个爱管闲事的人,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人。但是我们发现其实这件事情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该变成企业的一个内在基因,让这个基因植入在企业的生命当中,变成企业的行为准则,而且持续发展下去,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企业和社会的进步变迁,以及社会整体文明的提升变成同频振动。

我们在硅谷和惠普基金会讨论的时候讲了很多数学,这让我们很纳闷,我们觉得做好事像吴伯凡先生讲的是一个道德,道德的东西就有模糊性,我们就有阶段的做好就完了,让我们做一个好人,我们就做一个好人,让我们有社会责任,我们就有社会责任,我们去做就行了,那怎么讲数学呢?

后来我们才发现这中间公益本身是有方法论的,其中最重要的考量不是你做的对和不对、好和不好、效果怎么样、结果怎么样,不是用哲学和文学来表述的,而是应该用数学和物理来衡量的。什么意思呢?你说节能减排,我把北京的空气治理的比较好了,已经大幅度减少了空气污染,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目标。

我们现在每一天的进步超出我的预期,大家知道这说了什么吗?等于什么都没说。我干爹经常批评我,那个时候说你这叫永远正确的废话,我觉得干爹说的对,我们不能这么说话啊。

如果我们给一个数字,比如说污染PM2.5今天是70还是80,明天到了65,再过一天到了90,再过一天变成55,以这些数字来衡量每天工作的成效,公益一定要变成可视、可触摸、可衡量、可表达,这四个变得非常重要。

一个公益基金做的项目看不见、摸不着、算不出来是什么公益?像我刚才说的说了一肚子的,比如我们的特别踏实和比较踏实差多少?很踏实差多少,是10、9、8、7还是12,所以数字定量化的考核公益项目的结果是非常重要。

我们这个之后就发现确实做公益仍然需要去研究很多具体的技术、方法,而这些方法更多的是数学,也是物理、化学,不是哲学,更不是文学,不能说做企业社会责任十年,而今天给大家讲了一堆文学。

第三件事情,也让我们感觉到很吃惊,但是很有意思,就是方法当中的一种怎么用价值观来募款。你去募款是一个专业,而在全球的公益领域里面募款居然也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最好的学校和专业在印地安纳大学,然后有一个基金会来培训我们,讲到募款的时候怎么用价值观来募款,他给我们讲了方法。

如果你现在每天去募款,那个时候还是写信,他说就必须给你认为价值观相同的人、相近的人不断地去写信,就像写情书一样要打动他,如果跟你价值观不同的人,比如宗教信仰不同的人,你去写信,写烦了不仅得不到募款,可能还招惹麻烦。

但是你写这个信给谁写呢?我们就会按照相同的价值观的人,比如这些人就喜欢环保,那你必须在喜欢环保的人里面写信,这个人就喜欢儿童、救助儿童,你就在儿童的方面去写这方面的信,不能写错了。

然后写信最重要的是希望他在遗嘱里能够把你希望募款的数量写上,这很有意思。人在活着的时候,还没死的时候,又不用马上买单的时候,人通常是很大方,比如今天我说我死了,我把钱全捐出去,或者说给谁,这时候很大方,但是说马上要掏钱的时候,人就会很犹豫。

他掌握了这个心理,和很多募款的对象写了很多的信,劝他们在遗嘱里加上一个数给我这个基金会。他们做了统计,哪年如果我都给这些人写信,按照正常生命的更新、迭代、死亡率,比如说给100个人写信让他改遗嘱在我这里加一点钱,每年大概总有几个因病意外去世的,而这个遗嘱就变成真的,这个钱就募到了我的基金会。

这个方法猛一听似乎有点奇怪,但事实上是一个很理性的方法,就是要按照价值观去连接你的支持者和你的募款对象,以及去团结影响更多的人来一起做公益。这些方法都使我们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让我们闻所未闻,也让我们更踏实地开始了做公益。

所以在中国2004年之后一直到2010年,我们就开始踏踏实实地做基金会、做项目、做公益,其中包括刚才讲到的爱佑华夏,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公益基金会之一,它所做的一个项目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项目,一年能救助2万个先天性心脏病的贫困儿童,占到得这个病人数的10%。

在这种情况下也推动了政府公益政策的改变,政府现在把这类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全部纳入了政府医保范围,从此贫困家庭的孩子先天性心脏病的问题就解决了。

这个基金会就用这种方法一步一步也推动公共政策的改变,另外是这个基金会现在又开始了公益创投,还有宝贝之家救助被遗弃的孤儿的工作,同时也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影响力投资,而且还发掘用天使投资的方法在公益界投资一些新的专业的公益机构和公益人士。

同样在这个领域参与发起的壹基金,现在成为国内最大的救灾基金会,李连杰创办了这个基金会,然后由企业家用企业家的方式,更有效率地运转,推动它成为专业化的基金会,阿拉善基金会也变成目前国内最大的民营民间的环保机构,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终于找到了赚钱、捐钱、挣钱、良心、责任、义务、善和义,在利和益找到的共处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方法。

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两个美国人嫌我们做的不够,刺激了我们一下,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在北京设了一个宴,请国内企业家捐出至少一半的财富来做公益,于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也积极回应这样一种倡议和良好的愿望,经过这样一段讨论之后,我们发现从2010年之后到现在中国的民营企业、民间人士和在座的各位所有的积极的公民,都已经接受、融入和推动了中国整个目前的公益的事业。

目前从企业家角度来看,目前我们参与公益的方式已经是非常多的式样,有像陈光标这样用个人之力、用现金、用一次性站在关键的地方振臂一呼的方式,撒钱警醒世人的方式,号召大家身体力行实际投入的方式,以一己之力来推动公益的方式,这是一种形式;也有用专业的团队来替所有的公益基金和捐款人,在专业领域里推动实施操作服务的公益组织;也有我刚才讲到的用企业家的能力和资源以及专业的治理团队,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永久性的基金会,像阿拉善这样的基金会;也有私人家族开始的家族性的基金会,来持续推动关注一些公益慈善的事业;还有像腾讯建立的跟互联网结合的,由广大的网友、民众参与的,包括很多积极的个人人士参与的大众参与的公益活动、公益项目、公益募款,现在看到在阿里巴巴、京东、腾讯所有公益的主要平台上都出现了慈善公益的平台。

所有这一切最后都汇聚起来我们做到了一件事情,在今天民营企业不仅是政府在人大记者招待会上讲的“45678”,就是用40%的资源贡献了50%的税收、60%GDP、70%的专利、80%的新增就业,更重要的是目前每天以两家基金会的速度在增长国内的公益基金,已经将近7000家公益基金,每年的公益捐款包括私人、机构,但主要是民营的捐款已经超过了1000亿。

从而我们经过从2004年到现在2019年的15年时间,民营企业经过了自我的启蒙、发现、学习、努力,以及社会大众的支持、专家学者的教导、政府政策的鼓励、激励,从而使我们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当中很好地与社会进步相融合。

民营企业的发展总体来说在过去四十年要回答三个最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要回答我们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就是你要回答和资本的关系、股东的关系、公司员工之间的关系、公司和外部市场的关系、客户的关系,这是生意上的一堆问题,民营企业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好,你基本上就死掉了,你也就活不到今天。

第二个问题要回答你跟社会的关系,就是刚才讲到我们从2004年开始整个民营企业的群体重点回答是跟社会的关系。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过了15年后,民营企业的这个问题回答,我个人认为是60分以上的成绩,也就是说我们是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回答跟公有经济的关系、跟未来科技的关系、跟社会整体制度文明和长期发展的关系等等,所有这样一些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无疑都是一个持续的挑战,也是我们持续进步的动力。

但是我们今天站在这里来看,所有这些我们能不能够完成对未来一系列挑战的回应,能不能很好地继续交出满意的答卷,过去15年在公益里的领域以及所积累的经验和做法,以及我们得到的启发,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也是我们保持未来长期努力继续进步的一个信心所在。

今天的民营企业,我相信我们已经完全懂得了必须是一个基本的企业,同时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还是一个能够经得住未来挑战的一个群体,这就是我今天的想法。

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ID:AtomThinkTank),整理自“中国益公司”愿景演讲,演讲者:冯仑,御风集团董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四任会长。本文版权归“原子智库”公众号所有,经允许后方可转载,并在文首注明来源、作者及编辑。

相关推荐

冯仑: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没事找事”
冯仑VS张朝阳:人生应该追求功成名就吗?
了不起的创变者 | 冯仑:老来得意
冯仑VS张朝阳:是否曾陷入中年危机?
冯仑对话胡海泉: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该往哪儿走?
冯仑:面对疫情,我们要做的三件事和四点反思
冯仑:“模糊地带”的方法
冯仑:因为相信,所以智慧
冯仑:更有可能成功的3类创业者
冯仑:价值观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局

网址: 冯仑: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没事找事”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359.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