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耕
编辑 | 苏建勋
当资本不愿再为科技公司的梦想买单,回归商业本质成为公司们的口头禅。头顶谷歌光环的明星 AI 公司出门问问也不例外。
出门问问创始人、CEO 李志飞告诉36氪,经过移动互联网的科技泡沫,投资者的热情在冷却,而 AI 公司又不像互联网广告和游戏那样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因此遭受了资本更多的质疑。他曾断言,一旦任何一家 AI 公司上市,可能都会把同行的估值拉下来。
过去,李志飞觉得最重要的是增长,钱放在账上他都觉得浪费。但近两年他意识到,那种基于融资的增长方式是揠苗助长,停了补贴便不可持续。公司聚焦业务并寻找可持续的营收,才是保命之道。曾“任性”同时发布五款硬件的出门问问,如今做业务变得“非常有纪律”。
出门问问的优势在于,软硬结合、语音交互的战略,使它相较那些热衷发论文的 AI 公司有更清晰的变现途径,并且硬件销售的天花板也远高于软件和算法。
在智能音箱的百家大战中,巨头的低价策略使硬件盈利颇为困难。出门问问也及时转向了智能耳机、智能手表领域。李志飞认为,在未来两三年能够实现的手机以外的计算平台,就是智能手表、智能无线耳机的结合。
在智能无线耳机领域,出门问问在 2018 年 1 月发布了 TicPod Solo,以三百元左右价格降低了智能耳机的入门价格门槛,此后又发布了 TicPod 2 ,以求在千元内的更高价位来提供更完善的功能。
但有一个问题是所有经历过“百箱大战”的人都无法回避的:如果巨头将低价竞争带入智能耳机,出门问问该怎么办?
李志飞如今非常确定,如果巨头进入(烧钱补贴的)智能耳机大战,“我们赶紧撤,不要跟他们正面竞争”,这样的竞争对科技创新不利,对行业也是毁灭性的。在大众消费品之外,李志飞认为,B 端场景和小众垂直消费者,同样能成为出门问问能持续发展的领域。
对如何服务 B 端,李志飞也有了新的认识。在 2018 年 5 月,出门问问发布了国内首款能够量产 AI 语音芯片模组“问芯”,并认为以芯片形式出售整体解决方案,能够降低成本、增加出货量。但随着探索盈利,AI 语音芯片业务又被砍掉。
对此,李志飞向36氪解释说,做一款芯片的周期可能长达三年,然后下游做成产品再一年,这意味着从芯片立项的那一天起,就要精确判断未来四年的产业发展。这是非常难的。此外,手机、智能手表和智能耳机的很多计算,可能不再需要单独的芯片,而是能在主芯片上完成,因此单独做 AI 芯片并不那么有价值。
AI 公司如何灵活改变策略,适应资本寒冬并等待春天,出门问问有较深的体会。在 2019 年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十周年演讲后,出门问问创始人、CEO 李志飞接受了36氪专访,谈论出门问问的战略以及对 AI 行业未来的判断。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提供
36氪:今年很多科技公司都面临估值下跌。你也提到过,如果出门问问上市,可能会把同行的估值都拉下来。你觉得估值下跌是哪些原因?
李志飞:首先我必须更正一句话,不只是出门问问上市,其实行业任何一个 AI 公司上市,可能都会把整体行业的估值往下拉。因为你没上市的时候,你的数据是不透明的。而且过去几年,无论媒体、政府还是投资者,对科技的热情都是非常大的。现在热潮在往下降。
另一方面,AI 的商业化表现没有那么好。尤其是跟成熟的商业模式比,例如互联网广告、游戏和电商,AI 的商业模式没有很成熟。普通投资者一定会对它产生一些怀疑,估值一定会下跌。
我们不能否认,不仅是 AI,现在整个科技行业都是寒冬。在过去的移动互联网时期,大家高歌猛进了一阵子,盛极必衰,这是整个科技行业都存在的现象。
36氪:大家都说牛市看增长,熊市看盈利,强调过去科技公司以规模换融资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今年出门问问也十分关注盈利,你能具体讲讲吗?
李志飞:前两年,所有人包括出门问问,心态都是:我一定要增长、增长、增长。至于增长是不是本质上健康的,没有那么去关心。我曾经也说过,我以前甚至觉得钱放在账上都是贬值,因为你融了那么多钱,放在账上不去投资未来的话,为什么要融那么多钱呢?
大家以前的心态,就是我有钱赶紧花,花了以后带来增长,然后要么我能融到下一笔钱,要么我自己规模变大了,自然就盈利了。
我们从2018年年尾的时候就开始调整。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企业来说是一种伤害,你的管理能力、业务能力不一定有可持续性。你今年在这一块有增长,可能是因为投了很多广告,砸钱补贴了很多东西,但明年补贴广告一停,又下去了,说明这就不是一个真实的增长。到了明年,如果按以前的逻辑,你又得换一个地方,又得搞一遍,所以这个东西就不现实。
出门问问确实做了很多事情,第一是降成本,第二是想这个营收是不是有可持续性。我们做的事比如说聚焦,像硬件产品,我们 2018 年曾经在发布会一次发 5 款硬件产品,都是不同的形态。今年我们就非常有纪律,现在主要就做 4G 智能手表和无线耳机。之前有些项目比如 AI 芯片、语音芯片,我觉得这个形态可能不太适合语音的产品公司,所以我们也没有再去做。
36氪:AI和语音芯片把能力打造到硬件里面,乍看起来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最后为什么会觉得不太合适呢?
李志飞:第一,如果你要做出一个产品定义特别对、有性价比、客户能接受的东西,这个周期就很长。你得对整个产业的未来有特别清晰的判断。比如芯片,我三年做出来,然后把它做成产品再一年,可能就是四年的一个周期。也就说从你立项的那一天,你就要判断四年以后整个产业会怎么去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长线的、对未来有非常精确的判断的一件事情。
第二点,对语音来说,很多计算可能不需要一个单独的芯片,无论手机、耳机还是手表,在主芯片上就能做基本的运算了。如果单独做一个 AI 芯片,无论是集成的复杂度还是价格的增加,在一些场景上可能就不太 make sense 。
36氪:今年即使巨头也面临找钱问题。出门问问下一轮融资,可能选择在科创板上市?还是偏好哪一类机构?
李志飞:我觉得都不排除。首先出门问问的账上还是有足够多的钱,去继续做研发和迭代。我们从2018年开始就提前做很多优化,并且后来也融了一些钱,所以还是可以去持续优化的。至于说下一步是 IPO 还是什么,现在很不确定,今年整个 IPO 市场也不确定。
36氪:今年你做得最艰难、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
李志飞:优化,就是投入产出比的优化。在泡沫的时候,大家永远都是像赌钱一样,加注的时候很爽。但是现在我还要减,在适当的情况才出击,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提供
36氪:出门问问为什么要硬件、软件、AI 一起做,而不是只做 AI 或软件?
李志飞:无论谷歌、亚马逊、百度现在都明白,AI 只是一个灵魂,灵魂需要身体的,否则它就是飘着的。硬件跟 AI 的关系就两个:第一,它是一个载体,AI 的算法必须呈现在一个具体的硬件形态上;第二,硬件也是一个商业变现的方式,如果只有软件、AI 算法是很难变现的,或者零售的规模是非常小的。
36氪:你也经历过百箱大战,巨头能够把硬件价格压到特别低。在智能耳机这个领域,巨头会不会也有动力做同样的事,尤其是他们也有 AI 技术?
李志飞:以前我可能说不会……我不想去做这种判断到底会不会,但我很确定的是,如果巨头进入那种“百耳机大战”(智能耳机补贴大战),我们赶紧撤,不要跟他正面竞争。
36氪:可能会更多做 B 端业务?
李志飞:会做 B 端或者更加小众垂直的人群。我们现在做的是普适性产品,要长得漂亮、要小、要有很多酷的功能。但比如快递员戴的耳机,他的要求是反的:长不长的漂亮没关系,但要比较结实,掉地上别摔坏了,然后功耗小,待机时间比较长。这就是一个垂直形态。
36氪:在 B 端场景里面,哪个场景最值得做?
李志飞:在 B 端的话我们要选择一个行业。车载就不用说了,我们跟大众有一个合资公司,做了很多车载的事情,肯定要深挖。它的好处是规模大,而且需求是非常清晰地存在的。
运营商是另一个行业。我们是B2C的,运营商也是B2C的,那么我们提供给运营商的产品就是B2B2C,包括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我们以前做的智能音箱。我们跟一个台湾地区本土运营商做了本地化的智能音箱,现在应该是台湾第一名。最近我们又上线了智能儿童手表。
还有就是金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反欺诈的事情,比如有一个对话机器人来判断你说的话是真的假的。
36氪:相较于巨头和同行,出门问问的护城河是什么?是 AI 技术还是硬件整合能力?
李志飞:出门问问有两个核心,一个是语音交互,一个是软硬结合。这是我们非常独特的能力。无论是大的、小的合作伙伴,他们都会觉得出门问问很有意思、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做以 AI 为核心的软硬结合产品。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提供
36氪:现在5G通讯技术发展,以后的运算是更往边和端靠呢,还是更往云端靠呢?
李志飞:这是一个特别矛盾的事情。一方面大家觉得 5G 来了,速度快了,所有的计算都应该在云端。另一方面,又有两个力把它拉回到边缘,一个是隐私,一个是功耗。当然我不确定 5G 芯片在智能手表上是功耗更低还是更高,但如果你把更多能量放在通讯上,功耗也会变大,所以要想好怎么去平衡它。
36氪:语音助手现在用到的技术,比如多轮对话,会不会还处于瓶颈阶段?
李志飞:这个也是我自己的反思,人机交互其实是特别辛苦的,机器在处理对话做自然理解还是不太行。未来会不会有什么突破?我觉得一两年内是看不到的,但是如果长周期地五年、十年去看,只要有人还在里边不停的折腾,可能五年、十年以后它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36氪:对于繁多的物联网平台,有人吐槽说,可能原来有 14 个物联网标准,但别人尝试把它们统一起来,反而造出了第 15 个标准。你觉得这个怎么解决?
李志飞: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最大的瓶颈,就是你刚才说的所谓碎片化的生态。最近美国亚马逊、谷歌和苹果也联合搞了一个标准,大家确实都意识到了,就是看谁愿意牵这个头、大家愿不愿意做协同。
牵头的话比较有可能是巨头,因为只有它有这种号召力。未来硬件肯定是非常碎片化的,但是标准可以统一,就像手机和 PC 有那么多厂家,但是我的手机能跟你的通讯,因为下面的协议是标准的。
36氪:AI 人才是过剩还是短缺的?那些在大学里学习 AI 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会就业过剩吗?
李志飞:高端的人才永远是稀缺的,但是那些泛泛的培训教育的人可能很快就会过剩。学生不会过剩,你想在未来十年,计算机能够有什么突破呢?除了传统的计算机体系、硬件形态,在算法和软件层面,我觉得就是 AI 了。
题图由极客公园提供
相关推荐
新商业NEO100 | 出门问问CEO李志飞:耳机大战巨头补贴来了我们就撤,统一物联网还需大公司
AirPods 之后,真无线耳机 AI 化的爆款逻辑是什么?
新商业NEO100 | realme CEO李炳忠:国内这场仗比想象中难打,但没有后退的机会
新商业NEO100 | 明略科技吴明辉:构建“感知-认知-行动”AI闭环,做“下一代人工智能”
2019展望|AI:开源节流、玩命做单,先活下去再说
36氪首发|围绕云+芯布局,AI语音独角兽「思必驰」完成4.1亿元E轮融资
采访了62个关键人士,36氪预测了40个未来 | 2019新商业展望合集
潮科技2020 | 「36氪读者最喜爱的年度科技产品」评委团揭秘
百度要「翻身」,还需要等几年?
智能音箱走过青春期
网址: 新商业NEO100 | 出门问问CEO李志飞:耳机大战巨头补贴来了我们就撤,统一物联网还需大公司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