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成立新加坡研究院,扩充“朋友圈”,「澎思科技」的目标是“安防+AI”

成立新加坡研究院,扩充“朋友圈”,「澎思科技」的目标是“安防+AI”

成立新加坡研究院,扩充“朋友圈”,「澎思科技」的目标是“安防+AI”

坐落在北纬1度的纬壹科技城,因汇集了生命医药、信息通信、资讯传媒三大产业公司,被称为“新加坡硅谷”,聚集了包括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林登实验室(Linden Research)、“第二人生”、Edgilis等在内的知名机构和公司。

现在,这里迎来了一家新的中国公司——澎思科技。

2019年春天,澎思科技请来前新加坡松下研究院副院长申省梅,在这里组建了澎思新加坡研究院,7月31日,澎思新加坡研究院正式揭牌。

在澎思科技CEO马原看来,这里会是澎思科技的桥头堡:攻克核心技术问题,然后在国内的场景验证、落地。

2019年3月,申省梅宣布加入澎思科技,出任首席科学家、新加坡研究院院长。在此之前,她是前新加坡松下研究院副院长,1992年后专注于图像识别领域的研究工作,2013年转向深度学习方向,在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领域,曾领导超过40人的算法研究团队,累计了300多项专利。

在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的当下,申省梅也曾收到多家国内AI公司的邀约,但最后选择了理念更为契合的澎思科技。在这里,她将带队负责监控与安全、智慧城市、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以及AI工厂自动化等领域的相关技术研究。

在同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友的马原的规划里,澎思新加坡研究院还有更重的任务:将在保证技术领先性的前提下兼顾工业级研发和交付能力,强调技术在行业的落地应用,重视解决方案,推进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具体到研究工作上,这份对澎思新加坡研究院的规划主要包括了两项工作。第一,对技术的跃迁保持敏感性和前瞻性,不断从全球视角探索前沿技术,让公司始终保持对突破性科技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为公司涉足新的业务领域做技术上的储备和研发;第二,立足于澎思现有业务和商业模式,结合公司的发展方向做垂直领域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一方面突破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领域落地遇到的问题,比如人脸模糊、背光、多种族等非约束场景下人脸识别性能下降等;另一方面利用图像增强技术,提升公司监控摄像头等硬件产品的表现,建立产品优势。

过去几个月, 这份规划正稳步推进。自三月份成立以来,澎思新加坡研究院一方面加强人脸算法安防行业的落地,突破人脸检测、人脸跟踪、人脸质量判断、高分辨率人脸识别等算法在安防领域遇到的问题,提升澎思人脸算法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车牌识别、行人再识别(ReID)、行人属性检测、异常行为检测等算法上实现突破。

刚刚过去的6月份,澎思科技在行人再识别(ReID)算法上取得新成绩,在三大主流ReID数据集测试Market1501、DukeMTMC-reID、CUHK03中,算法关键指标首位命中率(Rank-1 Accuracy)获得业内最好成绩,刷新了世界纪录。

成立新加坡研究院,扩充“朋友圈”,「澎思科技」的目标是“安防+AI”

二 

年初成立新加坡研究院,澎思科技似乎还想做更多。

7月31日,澎思科技宣布新加坡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并宣布成立澎思技术委员会,想要推动全球视野下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原副校长、工程领导力研究院院长康长杰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机器学习与视觉实验室负责人冯佳时教授,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学院陈义明教授,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蒋旭东教授也成为了澎思技术委员会首批委员。

在澎思科技的规划里,“澎思技术委员会将致力于推动全球视野下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一方面,为澎思科技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垂直领域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供指导意见,搭建起学术研究与落地实践之间的桥梁,加强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为澎思科技探索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贡献智慧,成为澎思科技研发的助推器,让公司始终保持对突破性科技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与此同时,更多的合作也已在推进中。同一天,澎思科技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重量级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

具体来说,澎思科技宣布与新加坡国家人工智能促进机构AI Singapore (AISG)、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重量级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一方面将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AI照相机系统研究的合作协议,另一方面,与南洋理工学院在无人驾驶和机器人的研究、开发、测试等方面进行合作。

其中,AI照相机系统研究的合作项目是AI Singapore(AISG)面向AI新兴企业的100项新技术研究项目之一。AI Singapore(AISG)隶属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大力支持新加坡企业在AI方面的研究与开发。AI照相机系统研究合作项目由澎思科技和AI Singapore(AISG)合作立项,研究项目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机器学习与视觉实验室负责人冯佳时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和澎思新加坡研究院共同进行,双方共享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

与南洋理工学院在无人驾驶和机器人的合作方面,南洋理工学院在无人驾驶和机器人方面拥有研究团队和实验场地,澎思新加坡研究院拥有相关视觉算法,可以很好地应用在无人驾驶和机器人上,为南洋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提供面向市场的研究课题。

澎思科技介绍称,未来澎思新加坡研究院规模将扩展至70人,包含AI算法研究人员、系统研究人员、硬件专家和工程师等。


人才稀缺,中国人工智能公司纷纷出海,新加坡也往往成为重要的一站。 此前包括阿里、华为、商汤、旷视、依图等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公司均已在新加坡成立办公室、研究院或者开展业务。

吸引这些公司的理由不难梳理——语言几乎无障碍,华语是四大官方语言之一,英语普及率高;文化相近,华人占据了新加坡人口的74.2%,祖先多源自于中国南方;时区相同,位于东经103°51′,同属东八区;位置相近,厦门飞达新加坡仅需2小时,北京到达新加坡也仅需6小时左右;人才丰富,教育水平名列世界前茅,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QS排名超越耶鲁;经济发达,人均GDP超越5万美元,公共安全投入资金可观。

更直接吸引这些AI公司的,或许还有这里的AI技术积累和AI人才储备。当下国内AI公司的不少首席科学家、研究院院长均有新加坡科研背景,比如阿里巴巴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刚、优必选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陶大程、依图科技新CTO颜水成等。

澎思科技对人才的重视,无疑与当下所在的安防行业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在已经做了十多年安防相关技术研究的马原看来,安防是一个战略纵深很深、技术边界很宽的特殊领域,安防产业一直都是技术驱动的。

以5年为期,每一次安防产业的变革都是由技术驱动:20年前是模拟转数字,图像分辨率进入标清时代;15年前是数字转高清,海康、大华借助平安城市建设快速发展;10年前随着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技术普及,安防行业进入集约化阶段;未来5年将是以AI技术为驱动的信息化阶段。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更替都带来了安防产业的格局变动。

正是看中这样的机会,马原于2018年创办了澎思科技。而现阶段,安防公司正因为AI等新技术进行新的竞争阶段。比如,过去经过5年的技术研发、创新、迭代,人脸1:1验证的技术已经基本可用,但诸如人脸识别1:N的技术竞赛才改改开始,1:1像是百米赛跑,但1:N则是5000米赛跑,当N足够大时,赛场的洗牌则会更加激烈。

通过在新加坡研究核心技术,在北京进行算法落地,综合双方的优势,也有助于快速推进安防技术的进展。马原告诉36氪,目前澎思科技在安防场景下的人脸识别和ReID这两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基本已经在很快的时间做到了第一阵营。

相关推荐

成立新加坡研究院,扩充“朋友圈”,「澎思科技」的目标是“安防+AI”
「澎思科技」完成1.5亿元A轮融资,360集团、富士康等产业资本联合投资
研发AIoT全栈技术,「澎思科技」2020年将重点发力AI toB业务 | 新基建创业2020
潮科技2020 |澎思科技CEO马原: AI安防的终局业态需以“AI前端+SaaS+云”为价值闭环
华为、阿里入局,一场被低估的安防三极之战
出走MSRA,加盟AI独角兽:科学家离开象牙塔之后
出走MSRA,科学们选择加盟AI独角兽
出海日报 | 支付宝与尼日利亚金融科技公司Flutterwave合作;红杉印度或再为其第六支基金筹集2亿美元
创投日报 |「Tripalink」完成千万美元级B轮融资,「金华佗」获近千万元A轮融资,以及今天值得关注的早期项目
让科技回归人性,李飞飞宣布成立斯坦福“以人为本 AI 研究院”

网址: 成立新加坡研究院,扩充“朋友圈”,「澎思科技」的目标是“安防+AI” http://m.xishuta.com/newsview8107.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