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LUES”(ID:BLUEMIDOU),作者兰军,36氪经授权转载。
吴军,最近被不少人讨论,本来不想蹭热点,但有些东西还是说一下,看文章,需要分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我原来用的标题:吴军做不好搜搜,是腾讯没把人用好。
前面半句,事实,吴军作为当年的搜搜负责人,确实没把搜搜这个业务做好,至少没有独立发展起来。
后面半句,腾讯没把人用好,则是观点。这个观点,有些马后炮的意思,如何得出这个结论呢?
看看BLUES的推理,需要基于事实做判断。哪些事实呢?
查阅了吴军的一些经历,主要来自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
看一下吴军的主要经历:
1967年4月,吴军出生于北京。
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和电子工程系。
1993年至1996年,执教于清华。
1996年,留学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2002年,荣获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2002年6月至2010年4月,吴军曾担任Google研究院(Google Research)的资深研究员,著名自然语言处理专家。在Google主要的贡献包括中日韩搜索算法,Google反垃圾邮件的创始人,和中日韩搜索部门的创始人。美国共和党党员。
2010年离开Google。
2010年4月至2012年8月担任腾讯主管搜索的副总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并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
2012年8月离开腾讯。
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回到Google担任谷歌主任,工程师兼资深研究员。
2014年9月至今担任丰元资本(AminoCaptial)合伙人。
2016年9月至今担任中信出版独立董事。
除了在工程和研究上的贡献,他是畅销书《数学之美》、《浪潮之巅》、《硅谷之谜》、《文明之光》、《大学之路》和《智能时代》的作者。
2016年与 得到 栏目合作, 开通 《硅谷来信》,每天为读者更新一封来信。
2017年 在得到App,开《谷歌方法论》专栏,以四大面向:计算机思维、发明的逻辑、教育与学习、职场和社会,来分享吴军老师的见识和阅历。
2018年出版新书《见识》和《态度》。
从以上的经历看出,吴军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学者、教师、科学家,优秀的图书作者,但不是一个优秀的业务负责人。
看吴军在谷歌的职业经历,主要任职经历偏向技术研究,走的是科学家路线,主要贡献是中日韩搜索算法;再看吴军成就较大的方面,是图书出版、在得到的课程栏目,有海量的读者。
在腾讯,则是搜索业务的负责人。
科学家与业务负责人,做研究和做业务,是有较大差异的。吴军在去腾讯之前,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是学者型人才,但从带领团队开创业务这方面,缺乏一些事实资料,打个问号吧。
腾讯把吴军从谷歌招聘过来,还没搞清楚吴军的优势劣势,直接就负责搜搜业务,有点操之过急。
在公众号乱翻书的文章《吴军又点评腾讯了,刘炽平是怎么评价他的?》中,表述腾讯总裁刘炽平对做搜索失败的一个核心结论是:领军人物(吴军)不行。
再看文章中提到的搜索技术负责人对吴军的评价:
腾讯做搜搜可能资源决心和技术人才储备没问题,但是战略和负责人有问题。
谷歌出来的人,比较清高,更多是从技术而非场景出发,吴军等人对产品也不够重视。
吴军虽然顶着总经理的名头,但是一年压根来不了公司几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旅游,写书(浪潮之巅写作于吴军腾讯任职期间),不干事,他在腾讯的角色其实是个顾问。老大心不在焉这仗还怎么打。
既然吴军无心做产品,无心做业务,一年来不了公司几天,那就及早调整,而不是两年后才做调整。
做业务,确实是需要一心扑在业务上,是否有all in 业务的状态,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是否把时间精力都花在业务上,公司同事们都知道负责人在专注业务,清楚负责人为业务做了什么,例如马化腾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是非常专注产品体验,半夜都在体验反馈产品问题,然后第二天下午就从马化腾对产品的严格要求出发,在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这个方法看起来有些笨,但很管用。
所以,一个产品是否能做好,跟负责人的投入度息息相关。
如果无法全情投入,适合做顾问,那就做顾问就好,而不是做业务负责人。
吴军确实没有做好搜搜,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的研究学者,一个优秀的图书作者,一个受到大量订阅用户喜欢的得到分享人。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千万别老是拿着别人的短处去否定他的长处,中国的教育观念,就是太喜欢全面发展的人,其实很难的,有一个方面存在天赋,有潜力,那就把这个方面做到极致,就能成为这个方面的专业人才,企业用人,就用这个长处就好。
BLUES曾经在五年前写过一篇文章,《互联网朋友圈:首席科学家的存在价值》,文章提到三位曾经的互联网公司首席科学家,腾讯的首席科学家孙国政,另外一位也曾备受百度好评的前首席科学家威廉•张,百度的前首席科学家吴恩达。
三位科学家都分别离开,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发挥出企业预期的价值,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科研人才,业务人才,是有很大差异的。
如果把钱学森送去战场前线,拼刺刀的时候,他真的干不过三个士兵,但在研究方面,他的贡献何止三个师的兵力。
科学家在企业的定位,或许需要更加明确,不要轻易把科学家直接推上战场,让更适合前线作战的人才去领兵打仗,让科学家发挥更多科研价值,或许对双方都好。
一些文章讨论吴军是不是腾讯副总裁,其实没那么重要,一个虚名而已,“副总裁”在很多时候,是对外商务往来的一个需要,不少腾讯的部门总经理(GM)对外交流时候,都会使用副总裁头衔。
至于吴军近期对各家企业的评论,点评腾讯“从来没有过To B的基因”,说谷歌“是一个颇为平庸的公司”,认为百度“是一个基本属于僵化的公司,已经没有希望了”。
相信吴军也是出于对这些企业有着更好的期待吧,说你不行,你就真的不行么。马化腾、李彦宏、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都没着急发声音,媒体有啥着急的,就这吴军这个热点,写点东西,蹭一下,让大家关注关注,这也是媒体喜欢做的正经事。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企业家和科学家、媒体,不是同一类人。
小结一下本文观点:
1. 不要以一个人的某方面的失败去否定他在别处的成功。
2. 科学家做研究,企业家做业务,不要苛求所有的科学家都能干业务,用人所长就好。
3.不要过于纠结所谓副总裁头衔,一个虚名而已。
4. 媒体就喜欢放大热点,吸引眼球,这是媒体的正经事。
相关推荐
不是吴军不行,是腾讯没把人用好
腾讯没有To B的基因,吴军说错了吗?
吴军:很多企业是输给了时代而非竞争对手
刘润对谈吴军:给腾讯和所有上进企业的4点建议
对话吴军:5G来了,新的商业发展机会在哪里?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对话《浪潮之巅》作者吴军:5G来了,新的商业发展机会在哪里?
对话吴军:和前东家两不相欠,一些人用奴性理解时代
《全球科技通史》作者:人的归人,机器的归机器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 | 技术带来的弊端,一定会有更好的技术来解决
网址: 不是吴军不行,是腾讯没把人用好 http://m.xishuta.com/newsview7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