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知识 >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 吴军。36氪经授权转载。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来讲硅谷的创新。

你确定了你办这个公司的目的、价值观、文化之后,当所有东西产生矛盾时,你就可以拿它去进行衡量,与之冲突的事不做,没有冲突就做。

实际上,当一个创始人把这些事都定好之后,就可以回家睡觉了。硅谷也一样。

今天,我们就通过它的起源来讲它的基因是什么,讲讲它能够长盛不衰的奥秘是什么。

一、硅谷的基因是什么?

1.对硅谷的误解

一个地方经过一个产业发展起来,持续繁荣一段时间又衰落了,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创业大概率是失败事件。

当今,硅谷每天大概有十几家公司获得融资,每年4000多家,但只有1%能够上市。即便如此,硅谷还算是比较好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目的一定要明确,是上市,还是卖掉。硅谷这些获得融资的,每办4-5家,就有一家能卖掉。

最常见的能够成功办成企业的人,基本上是在第三次、第四次,如果第五次、第六次才办成,说明这个人根本不适合创业,即便成了,也会“习惯性流产”。

有人说会不会技术进步了,我们的创业成功率就高了?答案是:不会。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硅谷的优势在质而不在量,像京东和百度这种公司,硅谷占了四成,关键在于总部在硅谷的公司都是全球化公司。

关于对硅谷的理解,媒体大部分的报道是比较肤浅的,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媒体不知道;第二,真实本质可能是阴暗、丑陋的,拿不上台面的,但这恰恰是硅谷独一无二的地方。

我之所以这么说,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气候说。

大众的认知是硅谷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气候,理由是:在美国这些气候好的地方,基本上经济比较好。

但是,这在欧洲是反过来的,意大利等气候好得不得了,荷兰、丹麦、德国北部气候糟糕得一塌糊涂,经济发展好的却是后者。

第二,斯坦福说。

在大众的认知里,有个说法叫做“因为有斯坦福,所以有硅谷”,有一定的道理,就像我们可能会说“在交大附近创业,结果一定好”一样。但上海做得最牛的几家企业,却和徐汇这个区域没什么关系。

更好的一个反例是美国波士,波士顿有哈佛和麻省理工等50多所大学,一个450万人口的城市,在校大学生人数达25万,每10万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从0到1的世界性原创发明都来自于波士顿。

但是,在波士顿地区,美国财富500强公司中,总部在波士顿的只有3家。最近40年,是真正信息革命的40年,但波士顿却完全踏空了,它没有诞生出超级全球化公司。

第三,知识产权说。

美国所有地方都重视知识产权,各地区知识产权法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其他地方不能成为硅谷?深圳有很多企业没有专利技术,照样做得不错,原因是什么?

按美国专利局授予的专利数量来衡量,第一名永远是IBM,第二名永远是三星,第三名变来变去,但大多是日本公司。

今天大家觉得IBM跟创新没什么关系,其实好多公司你今天都想不到跟创新有什么关系,就像佳能、索尼,都是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的公司。唯一一个特例就是谷歌,从下到上涨得很快,主要是它曾经吃过专利的亏,所以特别鼓励发明专利。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但专利和创新没什么关系,硅谷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叛逆,这还要从起源说起。

2.硅谷真正的基因,从起源说起

一个地区的诞生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素,硅谷的出现也出于一个偶然性的因素。

① 斯坦福建工业园

硅谷最早是牧场、果园,有农业,没有工业。但是它的运气很好,碰上了好时机。

当时IBM要做磁存储,需要在远离总部的地方建一个研发部门。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讲,放在眼皮子底下做一个纯粹研究性的东西,是一个只花钱不挣钱的事情。即使大老板支持,周围的总经理也是不会支持的,时间一长就三人成虎了。

这也是后来微软的在线、云计算部门都不在总部附近的原因。

但总的来讲,选加州这个地方,一个是气候还不错,一个是这里有空地,并且离太平洋比较近,这样的话以后可以兼顾到亚太地区的一些生意。

所以,地方政府如果要引资的话,一定要引一个高水平的公司,这是非常重要的。

② 斯坦福大学的贡献——不是技术,是土地

很多人去过斯坦福大学,都知道那个学校很大,可是你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它的土地面积换算成中国的计量单位“亩”的话,有8万多亩,大概20个清华的大小,比澳门都大。这么多的土地,是它最大的财富。

50年代,斯坦福大学遇到了危机,任何一所私立大学,学生所缴纳的学费远远不够支付办学费用,那时的斯坦福还没什么名气,所以没有什么赞助、捐赠,科研经费也不多,快办不下去了。

既然学校土地面积那么大,卖点土地换点资金不行吗?不行的。斯坦福遗嘱规定:土地不许卖。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当时斯坦福的教务长弗雷德·特曼(被誉为“硅谷之父”,“电子革命之父”),他在研究遗嘱时发现了一个漏洞,虽然不许卖土地,但没说不许长期出租。根据美国法律,土地最多能租99年。

所以他就划出一块面积比北大主校园大一点的地把部分土地租给惠普、科达等公司99年。就这样,斯坦福大学解决了财政问题。然后盖了大楼,又入驻了一批企业,当时叫斯坦福工业园,今天叫斯坦福科技园。

③ 人的因素——叛逆、不和

如果一个有后劲的公司起来了,那它一定要有一个前人没做过的事情,而且要掌握核心的技术。一个地区也一样,引进一个新技术,就要引进别人都能没有的。

晶体管的诞生

晶体管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技术。最早时候,我们做电子产品用电子管,这个东西特别耗电,而且要预热很长时间,但晶体管完全没这个问题。

那晶体管是如何诞生的呢?肖克利是一个非常天才的科学家,他原来祖籍是英国人,后来因为一些偶然性来到了斯坦福这边。1948年时,他在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使得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耗电量降低100倍。

肖克利由于要照顾生病的妈妈,便从贝尔实验室辞职,创办了肖克利半导体公司。

晶体管在当时属于高科技,是一个新技术,没什么人会做,大学也不会教,那怎么招人呢?很简单,就是测智商,一下招来8个天才,包括发现摩尔定律的摩尔,发明集成电路的诺伊斯(英特尔创始人)。

这简直就是一个明星公司,第一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办到第二年就办不下去了,因为肖克利既不是一个好朋友,也不是一个好老板。于是,这8个人有7个人决定叛逃办公司。

在他们在离开个公司前,跟第8个人打了个招呼,结果第8个人诺伊斯也决定离开。

叛逆8人组队成功

离开之后,这8个人一起办公司,但他们没有风险投资,克莱纳的父亲有50万美金存在基金经理那里,于是就给经理写信说:“我们有8个人会做晶体管,你能不能为我们投一点钱?”

这8个人运气也非常好,这封信寄到纽约办公室时,原来的基金经理已经辞职了,这封信就落到接管工作的年轻人阿瑟·洛克手里,后来被称为风“险投资之父”。

他看完信后觉得很有意思,当时有人说会做晶体管,无异于现在有人跟你说他会做抗癌药。于是,他就跟他的老板说周末自己掏钱跑去看下,见面后他们聊得非常好,觉得应该可以支持他们去办公司。

但是谈完之后如果不签个什么协议的话,就等于白谈了。不过来之前并不看不好这8个人,所以不但没带合同,连打印纸都没带。不过,洛克的老板从兜里掏出10张一美元的钞票,让每个人在上面签上名字,一人一张,就算协议了。

当时没有风险投资这么一说,不知道怎么算股权,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协议分法一张算一份,等于这八个人一人一份,一份100股。

诺伊斯承担了找投资的角色,后来就说服了美国一个很有名的电子公司休斯公司的创始人,当时已经快70岁了,因为他对科技很感兴趣,也被诺伊斯打动了,所以还是决定给他们投钱创办这个公司——仙童公司。

用他自己的回忆说,诺伊斯道出了未来电子产业的一个规律:“未来的整个电子产业,就是沙子和红线,原材料变得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工艺,而世界上的工艺只掌握在我们8个人手里。未来的电子产品的世界是这样的,修理这个电子产品的成本要比制造它更高,用完就扔。”

这是1957年讲的话,今天过了60年,依然成立。

当时因为没有风险投资的说法,所以是以贷款的形式把这个钱给了他们,如果公司办砸了就算了,如果成了,就以三倍的溢价把股权收回。这已经带有有风险投资的性质了。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结果,第二年就盈利了。说明什么呢?说明一个好的公司不需要太多好的项目、资金,依然能够盈利。

仙童的繁荣

1959年,诺伊斯和另外一个科学家基尔比两人发明了集成电路,这是在制造晶体管的过程中,总结工艺慢慢做出来的。

不过,公司以后到底是生产集成电路还是晶体管?前者只能卖一次钱,后者可以卖多次钱,所以很多人提议生产晶体管。

但有个工程师(八叛徒之一)不干了,说明年公司应该投资生产线扩大集成电路的生产。不过,最终带着3个人离开公司自己做了。其中一个人没和他一起做公司,转而搞投资去了。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这说明创始人或底下员工有股份和没有股份,主人翁精神是不一样的。

摩尔定律与Intel的辉煌

1965年,摩尔提出摩尔定律,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晶体管数量、计算能力会翻一番,诺伊斯自己当总经理。

所以提出要把所有的集成电路集中起来,变成一个大的。这个从单位的功耗、处理信息的能力、存储信息的能力来讲是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的增加,但是存在一个问题,你只能卖一片,收入大为减少。

这个时候管理层和具体做事的人之间又有了矛盾,于是诺伊斯干脆拉上摩尔和摩尔的一个兄弟安迪格鲁夫找到一个董事会里的人阿瑟·洛夫,讲了他们的想法,后来谈得也很好,于是帮他们找融资就帮他们去找融资,成立了新的公司——Intel。

一开始做得不错,但是这个公司到1000人的时候会出现大公司病,考验大家智慧的时候来了。

当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行,而卖公司在硅谷是一个很常见的行为,诺伊斯就想卖掉,但摩尔不同意的。于是决定自己管管看。

不过,这个科学家并不适合管公司。他拉来了自己原来想去IBM的小兄弟安迪格鲁夫,让他为自己出谋划策。在这一年里,摩尔在硅谷非常受尊敬。

一年过后,他把公司的管理权交给了安迪格鲁夫。Intel在安迪格鲁夫的管理下,创造自身的辉煌。整个PC时代,叫做安迪比尔时代(比尔指比尔·盖茨)。

“硅谷”的诞生,源于转型

一个地区如果要长青或者一个企业要长青就要不断地转型,不可能靠一个产业永远做下去,所以到70年代的时候,硅谷这个词诞生了。

那个时代,遍地是半导体公司,使得当地的房价涨落比上海还快。后来也就使得很多技术不得不外移,因为在这里没法扩展。

关于硅谷的衰退论,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开始了。这时候就实现了一次转型,把一些制造业的东西挪出了硅谷,留下的转型到了软件业。

为什么要转型?原因很简单,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原来很小的、不值钱的处理器,和原来很贵重的大的计算机性能越来越接近,即便硬件性能不断提高也没有用,因为你不可能买一个大机柜回家。

安迪也讲,当时我完完全全想不到个人为什么要买计算机,你买回去之后,除了算算日常的帐单,没什么用。但是要解决问题,自然就有人想到做软件。

最早大家广泛使用的PC上的软件是游戏,就跟大家手机上现在用到最多的软件,除了微信就是游戏一样。游戏起来了,软件也起来了,就这样实现了第一次转型。

在这个过程当中,风险投资是什么作用?拆了东墙不补西墙。

用约翰·杜尔的话讲,就是“我们要让工程师合法地富裕起来”。他觉得工程师有无限的创造力,就应该让他们要挣得比毒品贩子还要多。

所以在硅谷,过去讲冒险家的乐园,今天整个中国都是冒险家的乐园,很多人钱没直接套现,又都赔进去了,有的人套现了,就富裕起来了,坑了很多人。

技术一定伴随着泡沫,但也一定会留存下来很多的有用的技术,千万不要被泡沫给淹没了。

反观其他美国几个地区,为什么投资效率比较低,或者相对比较缓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政府的依赖太大了。

波士顿地区主要靠大军工和大系统,洛杉矶和圣地亚哥主要靠航天和军工,剩下的德克萨斯的也靠航天、靠政府。

一旦吃惯了2B的生意,做2C都做不起来,但硅谷很少靠政府,所以不受周期的影响。

在2008年互联网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救助了很多企业,硅谷当年非常惨,大量的人失业,买的新房新车都不要了,直接跑回家乡。

不过2年多的时间就恢复了,恢复过来之后,剩下的公司就更有活力了,因为占据了大量的资源。

二、死亡是企业成长永恒的旋律

上市公司死掉90%之后,剩下的公司就过得爽了。

在美国互联网泡沫的时候,96%的上市互联网公司都死掉了。谷歌那时候上市了,脸书那时候也崛起了,苹果慢慢从那个时代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公司。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一个公司的死亡是对这个地区的最后一次贡献,一个项目的死亡是对这个公司最后的一丝贡献,一个不称职的人辞职也是对这个公司的最后一次贡献。

1.2B和2C

中国的APP在世界上被用的最多的是什么?抖音。

抖音今年在全世界被下载了十几亿次,每天活跃的用户达一点几个亿。字节跳动的收入等于百度+央视,2C的生意如果做不到这个指数,就不用做了。

但2B的生意不一样,主要看销售技术。就是无论你是今天给华为当销售,还是明天给中兴销售,都能卖出去东西。但是,当你作为华为销售的时候,就一定要让客户相信华为最好。

① 性能和功能

2C的产品一定要颜值高,不然销量上不去。

2B是要符合对方的业务流程,颜值高不高没关系。假设原来财务报账是某个流程,即便你的软件进去了,人家也不可能为了你这个软件去改变原来的工作流程。

比如说小米的手机1亿像素,这是一个性能。性能有没有用我们不知道,但是性能这个东西,对于个人用户来讲,一定是有吸引力的。

不管尼康还是佳能,它其实都有两条产品线:一条服务于专业,一条服务于个人。给个人用的标称性能很高,实际效果都一般;专业用的所有的性能都是实打实的,但是功能很齐全。

我跟苹果的人聊过,问他们的手机屏幕为什么设计得不经摔,信号又不好。得到的答案是:“屏幕要经摔,里面就要增加抗摔的东西,就意味着就要做得厚重一点,这样就不漂亮了;但不经摔没关系,摔坏了大家会埋怨自己,怪自己不小心。铝的壳是信号不好,可是漂亮呀。”

原来,它是为了颜值而不是为了功能。这是2C和2B产品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② 产品和商品

今天中国企业不是2B2C的问题,而是很多时候会忽视掉一点:什么叫产品?

很简单,你做一个东西能用,这就是产品。苹果手机、华为手机这样的,拿来直接可以卖,叫商品,包括你到麦当劳去买吃的,也叫商品。

想真正做2B的企业,也不可能一家一家去做底层的开发,一定是做好了商品。而中国2B企业的公司,有时候过分强调功能,但是做出来之后不是商品,是产品。

EMC、IBM做出来的就是商品,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直接就可以卖给你,谁都可以来销售,谁都可以来服务。

③ 价值和使用价值

卖东西给个人只要有价值就行了,比如一条大金链子5斤重,什么实用价值都没有,给你要不要?要,因为它是黄金。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但对一个企业来讲,它根本不关心你的价值,只关心实用价值。所以这是2B2C的一个差异。

2.N+1原理

误解1:我们缺乏原创性的发明,落在了世界的后面。

这是一个很深的误解。大家都以为很多改变世界的重大发明都来自于硅谷,以为硅谷就是这些发明的原创地。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这些发明很多是MIT的,就是后来没有诞生出大公司的波士顿这个地方的东西。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要知道,从0到1的发现永远是非常多的,只有你走完了从0到N完整的过程才算真正的原创发明。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牛顿说过一句话,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要告诉大家的是:

一个伟大的产品,一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叠加进步的。

Intel之所以成为最好的半导体公司,是因为它是在仙童的基础上产生的,差别在于仙童做集成电路,它做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误解2:车库文化

提到双创时,大家还有一个误解——车库文化,在北京的话,叫地下室文化。但是,硅谷所有的伟大公司中只有一家是诞生在车库的,这家公司就是苹果公司。除此之外,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发明的。

误解3:山寨

什么叫山寨?山寨就是N-1。相当于别人做了一个功能齐备的产品,价格是1000块钱,我偷工减料,只用800块钱去拉用户。

我们的单车大战就是这样:摩拜12块钱一个季度,OFO就恨不得倒贴钱。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任何一个好的生意都是要能盈利的,不能盈利就是对人类的犯罪,因为你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更有意义的地方去。

所以,一个好的商人,一定要想办法从大家兜里掏越来越多的钱,这才叫聪明人,而且也能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总是想办法给大家省钱的叫笨蛋他们可能是社会的废人。

以华为为例:

华为手机增加了几个摄像头,这些费用恐怕连成本的5%都不到,但在同性能的型号中,即便它比同性能的手机贵了不止一倍,但你还是感觉华为的最好,还是会选择华为。这才叫本事,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我希望大家最后都被贴上聪明人的标签,不要贴上一个傻瓜的标签,聪明人是能够多花5%的成本,多挣100%的钱,像华为这样的;蠢人是为了节省50%的成本,少收三分之一的钱,就是为了山寨。

3.为什么创新这件事发生在硅谷,不发生在其他地方?

① 远离政治、金融中心

创新这件事发生在硅谷,不发生在其他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硅谷远离美国的政治和金融中心。

在政治中心、金融中心,企业家、政治雇员蛮多的,最有颠覆精神的是艺术家、新闻人士、青年学生,但是光颠覆没用,闹完事还是不成事,成事的是永远是中间这帮科学家、工程师。

② 宽容叛逆精神

你们如果想让自己的企业有活力,就得宽容叛逆。照章办事那是工业时代的事,靠大学靠不住,靠专利靠不住,靠的是当叛徒、靠的是颠覆,同时还要当清道夫,把快死的企业、部门挪开,把资源留给这些“叛徒”。

为什么斯坦福大学对这些叛逆者有宽容?因为它有回馈。企业对部下有宽容,就是通过注资、融资的方式,把周边的生态链做大。这在商业文明时代能形成双赢。

加州的公权力对叛逆是很宽容的,根据大数据统计,你苹果、谷歌、因特尔等公司之间不互相挖脚,这就导致创新和竞争打压下去了,所以加州政府会状告这几家大公司罚他们款。

这些原因才是硅谷真正能够长期在世界上站住脚的原因,不是什么政府补贴、支持,恰恰是政府对他们的打压和刺激。就像你刺痛它一下,反而它的生命力就焕发出来了一样。

4.国际化

美国企业的实际收入主要是由标准普尔500的企业构成的,有一半左右在海外。

新一代的中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可能只有三分之一,但他们在海外发展得很好。因为全世界GDP有70%在中国以外。

5.淘汰机制

即使是财富500强的企业,平均年龄也就40岁。今天我们平均要活到80岁,也就是说,如果你有幸在30岁时办了一家财富500强的企业,那很可能在你还健在的时候,你的企业就没了。雅虎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有人问:“硅谷的房价是不断上涨的,怎么看待这件事?”那上海房价这么高,你们有没有担心将来年轻人进不来了,城市停止发展了?答案是否定的。

你要换一个角度想,它之所以房价高是因为一定有人买得起,既然有那么多人能够买得起,就说明一定有人对城市的贡献率要大于平均值,城市应该把这些人留下来,而不是那些要靠廉租房才能活下来的人。

一个企业也是这样的,你最好的办公位子要留给最能干的人,而不是在这里混日子的人。

实际上,你要不断计算、调整企业内部之间办公的场地、房租的价格等,哪位部分扛不住了,就意味这个部分该被淘汰了。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50年代,GM(通用汽车公司)为了做美国西部生意建了一个工厂在硅谷。

随着日本的汽车充斥到了美国的生意,就变成了丰田和GM的合资厂。因为在硅谷这么贵的地方,光靠GM的利润是养不了那么多产业功能的,所以丰田进来。 

到90年代,GM就更不行了,在美国完全生产丰田品牌的汽车。但到了2008年,整个汽车行业在硅谷都很难生存了,包括丰田在内。

金融危机之后又出现“刹车门”事件,就决定把工厂卖掉,搬到美国两个更便宜的洲去。 

后来埃隆·马斯克找到丰田的负责人,建议收购丰田的生产线,接着造车。

丰田就被打动了,最后埃隆·马斯克一分钱没花就把这个工厂拿下了,并且开始造自己的车。

一个地区的变迁,一定会把不灵光的、利润低的东西要淘汰掉。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如果创造不出来奇迹,你做十件事还不如做好一件事,保留不保留也没什么意义。

这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对话吴军:和前东家两不相欠,一些人用奴性理解时代
不是吴军不行,是腾讯没把人用好
刘润对谈吴军:给腾讯和所有上进企业的4点建议
腾讯没有To B的基因,吴军说错了吗?
吴军:很多企业是输给了时代而非竞争对手
对话吴军:5G来了,新的商业发展机会在哪里?
对话《浪潮之巅》作者吴军:5G来了,新的商业发展机会在哪里?
谨慎跳槽期,做人才开源不如做人才激活 | 超级观点
长期订阅很难做,媒体不如先试试单篇报道付费

网址: 吴军:做十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5202.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