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万阳
编辑 | 黄臻曜 张薇
“技术不会爆炸,而是逐渐渗透我们的生活”,典型技术乐观主义的吴军,对待“技术革命”的看法却相当冷静,对未来世界的猜想也很“保守”。
作为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负责搜搜业务的腾讯前副总裁,以及一名资深硅谷投资人,吴军比更多人都更早深刻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改变,而正是这份了解,使他对技术的发展保持着审慎。他的新书《全球科技通史》里,吴军始终都在表达一个观点,那就是科技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人类不应该操之过急,或者试图左右。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科技的飞速进步,正在膨胀当代人的想象力,导致科技不可避免地开始背负越来越多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期待。
“这有点奇怪,”吴军说。“科技说到底是叠加的进步,有自己发展的节奏和规律,你不能指望到了一个时间节点,突然所有的事情都实现了,要慢慢来。”
吴军“慢慢来”的想法深受一件事的启发,在2017年年底,俄罗斯人开封了一个50年前苏联时期封印的时间胶囊,里面有苏联人写给当代人的五封信,有趣的是,其中代表当时最高想象力的猜想,几乎都不准确——比如五十年前的苏联人坚信,五十年后,人类一定已经冲出了银河系,登陆了火星,和宇宙中的其他智慧生命体建立了友好的外交。与此同时,他们对互联网毫无预测——因为在当时太空热的背景下,航天技术承载了苏联人大部分的想象,而他们没有接触过互联网,所以对这即将颠覆世界的技术完全一无所知。
在吴军看来,我们对未来所有的猜想其实都受限于我们目前的认知水平。
“猜想和预测,说到底还是受个人和群体认知的局限,所以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几乎不可能对未来做出准确的猜想。”吴军说,“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不必杞人忧天,我们猜测过的很多事情,他们并不会发生——这是技术的迭代发展所决定的。”
这其中,首当其冲被辟谣的就是“科技毁灭论”。总有人会指责,是科技的发展,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污染和透支,地球迟早会因为人类的贪得无厌而毁于一旦,而吴军显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我们今天担心的那些问题,比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淹没,到2050年一定不会发生。因为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新的技术,始终会覆盖掉旧的技术带来的弊端,这就是技术不断叠加带来的好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当然,虽然我们还不能眺望无尽的远方,但吴军认为,有一些趋势还是值得看好的,比如IoT:
“人的寿命肯定会进一步延长,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疾病预防,而不是治疗手段,这要得益于即将到来的5G的运用,和IoT技术的爆发。万物互联时代,人类的一切数据都会被连到互联网上,连到云端上,所以你的身体有一些什么小毛病,你的医生马上就会知道,这是可以肯定的。”
“在未来,我们会对身边的变化习以为常” ,吴军说道。
以下为采访部分(经编辑)
36氪:你怎么看待科技爆炸,对人类来说,科技的爆炸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吴军:用“爆炸”来形容有点夸张,科技的进步是叠加的。比如现在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是很重要的媒介,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助力,但它20世纪就存在了,现在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但首先,无论这样的发展是利是弊,发展的趋势是阻拦不住的,它有它自然的节奏,不是人类主观想阻止就能阻止的。第二,总的来讲,科技是一个进步的力量,科技的出现,能让未来的社会更公平,社会财富增加更快。
当然,科技在实际应用中,也会产生很多明显的问题,比如人类寿命延长总体来讲是件好事,但是也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类过去吃不饱,经常死于饥荒和争夺物资带来的战争,于是随着技术发展,就发明了化学农药,产量剧增,保证了大部分人的温饱和世界和平。但发明化学农药以后,又引发了严重的污染,接下来技术就帮助我们再通过其他的农业技术来改善或者化解化学农药的危害,比如说有机种植,受损土壤的改良。也许在未来,我们还能通过生物科技,制造出完全无害的农药化肥,这都是可能的。所以,后来的技术始终能够解决之前技术造成的一些问题,发展的方向始终会是积极有利的。
36氪:现在有一个说法:科技垄断了文化,使得人类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科技上,学校教导科技相关的知识,学生学习科技相关的知识,反而忽视了对文化的传承,你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吴军:美国第二个总统约翰·亚当斯说过一段话,他说,我们这群人不得不研究战争和军事,这样我们的孩子们才可以当工程师,科学家,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我们的孙子才能够从事文化艺术,当诗人和画家。
当下的人关心科技,是因为科技可以使大家很快的富裕起来,只有等到富裕了以后,未来才能让有些人不用必须学科学。所以我觉得这个不要太着急,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自然有闲情雅致去搞文化艺术。况且,文化艺术也不会那么脆弱,说消失就会消失。
36氪:凯恩斯曾经预测过,到了21世纪人类每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但直到现在,我们还是避免不了加班,为什么不断进步的科技看起来并没有减轻我们的负担?
吴军:首先,科技进步后人类工作的负担已经减轻多了。我刚工作时,中国每周标准工时是48小时,每周工作六天,后来变成五天半,再后来就变成五天。我估计以后会是四天半、四天,在技术的帮助下,趋势肯定是这样的。
其次,加班这件事,如果哪个雇主明确要求大家加班,这是违反劳动法的。但为什么有人会自愿加班?它实际上是两个收益。第一个收益就是职业上的成长——努力工作,提升肯定会比别人快。
第二个就是物质追求。我们在早期的Google工作的时候有一个这样的共识,如果齐心协力把这家企业做好,那么我们将来的股份都会变成巨大的财富。如果把这个公司做死掉了,我们将来就都没饭碗了,这也是推动我们加班的动力。
所以科技的确是在帮助我们分担繁琐的工作,未来也会在更多领域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但人们的自我要求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高的,社会财富越丰富,人们越重视自我成就,所以无论科技怎么发展,人们可能都会因为自我追求而自愿地加班。
36氪:5G现在是一个非常热的风口,你觉得这么高的关注度是实至名归还是在炒作概念?
吴军:这么高的关注度一定是炒作概念,但是我想说,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一定有泡沫,炒作也是需要的,因为炒作的同时,会把巨大的资源引导到这个领域来,让它能够发展的更快,所以说这并不是一个坏事。当然,前提是这项技术得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我们可以讲讲为什么需要有5G。到今天,我们上网还有两个系统,在家用的是包月的wifi,在城市里用的是算流量费的4G。现在可能我们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但如果再过十年,回看今天,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奇怪很低效的事,而5G就可以通过扩大带宽,把这两件事合二为一。
再从互联网上来讲,即将到来的第三代互联网是IoT,万物互联,你开的车,你穿戴的设备,包括你本人,都会被连接在云端,这样海量的数字传输和处理,用4G是不行的。我们预测,IoT设备在两三年内,就会达到如今智能手机数量的十倍,这个量级的数据,只有5G能处理。
这就是5G接下来在互联网社会最大的的价值,最保守的估计,也能把现下电信市场规模扩大一倍。
36氪:如果要投资,你目前最看好哪方面的技术?
吴军:其实投资这件事,不是说我看好什么就去投什么,这个逻辑是倒过来。在当下技术发展情况下,新技术是层出不穷的,一些年轻创业者或者多次创业者,他们会根据对形势的判断,以及对技术的掌控、对市场的了解,整理出一个创业的思路,然后找到我们。当我们听了200个创业想法后大概就会知道,在当下这个情况下,哪些东西变得比较重要,哪些已经到了技术或者市场上能够突破的节点,可以开始投资了。
所以实际上投资是对创业本身的一个反应,而不是预测,这是行业内的一个共识,在未来,投资也依然会是这样的逻辑。
36氪:未来有哪些人类正在面对的问题,是你会更关注的?
吴军:一个是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在尝试以后,我们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所以还需要寻找可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毕竟能源是人类发展的主线,要提到未来,这是不能避免的话题。比如电动汽车,就是针对能源问题,科技带来的解决方案,在未来,我们可能还要再通过新的技术,提高电动交通工具的里程数、安全指数、应对恶劣天气的能力,推广它在更多行业的应用,甚至发现新的能源解决方案,这都是必然趋势。
第二个,从信息本身来讲,要更规范信息的使用。举个例子,你把钱存在银行,哪怕你只有一百块钱,银行都应该告诉你这一百块钱都是怎么流动的,投到哪个项目上,干了什么事,在未来,这样的技术需要好好的利用和监管,不会像现在这样是糊涂账。
36氪:我们一直都说2050年会是一个技术突破年,人类社会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和进步,你觉得在2050年的时候,世界会怎样?
吴军:之前大家都在畅想2020年,为什么现在又开始谈2050年?因为2020年就要到了,很多猜想马上要被打脸,而2050年是一个很遥远的时间,没人能验证你的准确性。
畅想是好事,但首先要明白,我们的畅想很难做到准确。2017年,人们打开了一个前苏联的时空胶囊,里面有50年前人们的猜测——完全不准确。首先,50年前的苏联人过高地估计了航天技术的水平,完全没有想到通信的革命和互联网的兴起。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是苏美太空战,所以大家关注的焦点,完全不会放在想不到的事情上。
所以人类所有的猜想,其实都是受限于我们目前的认知水平的,但有些东西,我们还是可以预见的。第一,人的寿命会进一步延长,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与疾病的预防,而不是疾病的治疗。IoT的发展,会把人类都连到互联网上,所以你的身体有一些什么小毛病,你的医生马上就知道了。以及计算机诊疗,也会变得平常和普及。
第二点可以被预测的是,我们今天担心的那些问题一定不会发生,比如全球变暖导致世界末日——因为技术带来的弊端,一定会有更好的技术来解决它。
再说出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的出行方式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未来也不会。现在,人类有了速度两倍、三倍于音速的飞机,跨洋的旅行变得方便,但是根据现在城市的人口密度,还是不可能把两小时的出行时间缩短到半小时,你的汽车也不能在北京城里开到每小时200公里,这并不完全是交通工具的问题。当然我们说还有智慧城市,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如果未来能做到全市智能交通的话,大中型城市也只能够把交通时间缩短1/3。
还有一些东西,它的存在会变得自然而然,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所以大家可能不会把它当回事。比如说虚拟电话会议,无人驾驶,现在好像暂时没什么存在感,但未来,我们会像离不开手机一样离不开它们。
总之,很多我们现在完全想不到的东西,在2050年,大家会习以为常。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是36氪一档关注科技、小趋势的全新栏目。在这里,我们会采访拥有聪明大脑的少数派,深入解读他们对未来的猜想。虽然少数派们的面孔不一,可能是书籍作者、创业者,也可能是科研领域的行业专家。但相同的是,不论是大数据、云计算、还是无人驾驶和5G,他们预测未来趋势的灵感会在这里闪光。
「PS: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与最前沿的科技、最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未来的趋势变化息息相关,并且正在寻求报道,欢迎联系我们(联系人:秘丛丛micongcong@36kr.com,请附上公司相关资料)。
另外,如果你愿意业余时间做一些上述方向的编译工作,成为36氪《少数派的未来猜想》栏目的一名志愿者,也欢迎联系我们(联系人:秘丛丛micongcong@36kr.com,请附上简历),我们会为成功入选者不定时放送独家福利。」
相关推荐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 | 技术带来的弊端,一定会有更好的技术来解决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 | 借助气象服务,80%的行业可以制定更好的经营战略
少数派的一周猜想 | 曾经看上去“无比疯狂”的未来猜想,如今你早已习以为常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自主导航、智慧避障、实现零库存……AI技术让搬运机器人更“性感”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 | 头号玩家特斯拉,想做新能源经济的“特洛伊木马”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 | 与人交流、与车谈判,可能是未来汽车的模样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 | 边缘计算将会把人从“楚门的世界”中解救出来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 | 当5G成为数字化抓手,运营商想讲嵌入各行各业的故事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 | 从汽车到智能移动平台,改变的不只是在路上的体验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 | 向燃油车告别?你的车想越来越懂你
网址: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 | 技术带来的弊端,一定会有更好的技术来解决 http://m.xishuta.com/newsview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