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我再也不想吃外卖了,但也找不到下厨的动力

我再也不想吃外卖了,但也找不到下厨的动力

你有多久没自己做饭了?吃腻了外卖却又依赖它解决一日三餐?

我们也是。 

土耳其作家爱诗乐·沛克在她的小说《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中,曾经写下一句话,“厨房是母亲的乳房,爱人的双手,宇宙的中心”。这揭示的是烹饪食物与我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对于很多人来说,食物象征着回不去的故乡,传递着团聚的声音,是治愈的选择,也是仪式感的来源。 

然而,今年 6 月 DT 财经发布的《2021青年厨神修行实录》显示,仅有12.7%的年轻人保持着每天会做饭的频率,而 23.8%的年轻人每年只做几次饭,甚至从不下厨。对于漂泊在外、习惯了高节奏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在家做饭似乎变成了一种奢望。繁忙的工作、不稳定的作息、不断缩短的业余生活都成了在家开伙的阻碍。

种种压力之下,人们已经愈加习惯于迅速即得的美食:外卖、下馆子都成为了更便利的选择。然而,随着与外卖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被曝光,料理包与预制菜成为了众多外卖品牌的首要选择,我们对于外卖的焦虑和担忧也因此越积越多。“我不想再吃外卖了!”成为了许多漂泊在外的打工人,内心的声音。

我们邀请了几位年轻人一同聊了聊:

——在哪个时刻,你突然不想再吃外卖了?

——对你而言,为什么在家做饭是困难的?

——除了点外卖,还有什么方式能够解决我们吃饭的问题呢?

 01 如果外卖不能让我感到美味,为什么还要点单呢?

你也许很熟悉这样一个场景:临近中午打开外卖 app,映入眼帘的是五花八门的餐馆。然而,你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了又滑动,大概十五分钟,你又选择放下了手机。似乎外卖 app 上有很多选择,但真正能让人满意的选项并不多。这时也许你会想,「我吃外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红鱼

厌烦了外卖系统的大数据推荐,也许是外卖的信息茧房?选择看似很多,但后面会越来越集中在某些品类。吃厌了,且营养结构会非常单一。此外,动动手指点外卖这种事情很容易变成一种惯性,很容易会向高热量、高脂肪且不太健康的食物,从而被低级的快乐而诱惑与支配。

@卿歌

有时候我会反思,吃外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饱腹及营养均衡,还是为了品尝某种美味?就我而言,品尝美味和饱腹营养是割裂开的。因为饱腹和营养可以靠功能性代餐粉,药片和某些低热量大体积的食物来解决。如果外卖又不能让我感到美味,为什么还要点呢?如果外卖是菜肴包做出来的,我淘宝买菜肴包岂不是更便宜?

而且我长期待在一个地方,这里的美味都吃过了,美味的阈值也相应提高。相比之下,周围外卖就也不那么好吃了,去外地旅游、品尝美味也没那么惊喜了。

@大毛

大部分的外卖只是在“碳水炸弹”和“难吃的健康餐”两个极端上游走。每次吃完外卖,看到剩下的一堆袋子、饭盒我就觉得难受。下楼倒垃圾的时候,也总会为自己生活的状况担忧。我总感觉,一个太能生产垃圾的人,生活一定在哪里出现了问题。

@lily

除了亲测过许多不太新鲜、可能是预包装加热等的外卖意外,很多媒体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劝退”了点外卖的我。我在B站刷到过一个《内幕纠察局》的非正常拍摄视频,专门曝光一些餐馆的后厨。不仅有街边小店,如杨国福麻辣烫等的后厨曝光,还有一些正经且不便宜的餐馆曝光,如人均200+的一绪日料。这让我一度几个礼拜没有勇气点外食。

@球球

有时候不想点外卖是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量,特别是当外卖包装很精美,但吃完饭就又要立刻扔掉时,会感觉到十分愧疚。比如,有些煲仔饭外卖会送小砂锅。扔掉的时候会难受地抠脚。再比如,有些餐馆会用很高级的保温袋来装菜,至于吗? 

每次想到自己买的外卖会持续造成环境污染,我也会打起精神自己出去吃或者买菜回家自己做。但是也算是偶尔吧,没有很坚定地践行。

@四重奏

02 在家做饭,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当你厌倦了堂食、外卖,鼓起勇气在家下厨时,一系列新的问题又会随之而来。准备食材、洗洗涮涮、学习食谱......这一切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与轻松。

@大毛

先讲一下我家的厨房状况:有洗碗机,有厨余垃圾粉碎机,锅碗瓢盆、调味料、刀具一应俱全。所以,工具这块儿我是不缺的,我缺的是空间。如果家里有一个岛台和大点的洗菜池,我应该会更喜欢做饭。厨房的空间真的和做饭意愿之间有非常强的相关性,我想这是很多都市蜗居青年感同身受的一点。

另外一大阻碍是一人的饭太难做了。如果不喜欢外卖的原因是营养不均衡,那么自己做的话,理应能用到更多种类的食材。但一顿饭才能吃下多少?如果买很多种类的菜,剩下的菜如何保存又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以某买菜 app 上一份不到 2 块钱的胡萝卜为例。2 块钱能买到 3 根胡萝卜,就算是做羊肉抓饭一次也只能消耗掉一根。同时,冰箱里也许还有其他食材,你需要在 5 天之内吃掉剩下这 2 根胡萝卜,否则对冰箱存储以及食材新鲜度都会造成挑战,请问你会怎么做?真的束手无策,很多时候就目睹一些菜这么蔫掉了。

@球球

2020 年因为疫情,我一整年都有坚持在家做饭。我挺怀念那段时间,珍惜每一次能去超市购买食材的机会,会“很扣地”精准计算食材量,比如只买 1 块蒜、姜,买 3 根青椒……做饭时,我也用最小尺寸的锅做一个人的份量,沉浸给自己做饭的世界里,心情有很好被治愈。不会面临吃不完的情况,即便吃不完第二天还可以来一顿。

但是疫情稍微好转之后,由于我的工作性质,出差、加班打断了我规律的生活,做饭的精力和勇气很快就流逝掉了。如果把在家做饭当作一件转换情绪、有仪式感的事情,那么,这种生活的秩序感被工作打乱是难免的事。仪式感被破坏后再重建对我来说也是需要门槛和经历的。所以,现在很多时候我回到家就想休息,没功夫再做饭,于是只能点外卖凑合。

@yaya

我感觉做饭是件很占时间的事,而且我做完后会感到很疲惫。我的工作下班时间比较晚,算上回家的时间,准备食材、做饭、吃饭、洗碗,基本都要到晚上9:30,甚至以后了。

首先,我有选择困难,如果下厨,在食材的选择上会花很多时间。而且我的脑子里没有什么食谱,经常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最后翻来覆去还是做的最简单的几样。此外,处理食材也很复杂。比如很多肉需要提前腌制或解冻,总是到了饭点儿才会想起来,那时候准备已经来不及了。吃完饭后的洗洗涮涮也挺累的,要用到案板、菜刀、各种锅碗瓢盆,而且洗菜池和油烟机以及下面的墙壁都要做清洁,清洁不到位积累下来之后,清洁就会很费力。不仅清理完手会变得很干燥,而且还要去丢掉垃圾。一般都会错过垃圾投递的时间点。还好有 24 小时开放的垃圾点,代价就是得绕远。

@网络

03 在吃饭这件事上,我们还能有更多选择吗?

很多人也开始尝试用一些新的办法去解决都市年轻人的吃饭问题,比如,尝试学习一些简单、好上手的菜品;学习如何备餐;加入社区食堂....或许,面对「怎么吃」的问题,将眼光不止放在“外卖”与“做法”这样狭窄的选择层面上,我们才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青豆

非常怀念几年前很火热的 app 「回家吃饭」,当时我和许多已经厌倦了外卖的同事都喜欢在这个 app 上点餐。对比如今样式越来越单一、口味越来越同化的外卖,在「回家吃饭」里你不仅能点到传统又地道的本地家常菜,还能吃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外地家常美食,并且不用担心里面会加入过重的油盐或调味料,是实实在在的“家”的味道。

与外卖平台不同的是,「回家吃饭」里的“店家”是以人为主体的民间厨艺达人,都是一些看起来非常和蔼可亲、离你很近的“邻居们”:做了十三年菜的王奶奶,拿手菜是回锅肉的李叔、注重饮食均衡的张阿姨……每位“家庭厨师”在主页上都会写有关于个人情况、拿手菜系、烹饪年限的介绍,还会配上与厨房的合影,让我感觉自己是在吃着“真实的人”为我烹调的饭菜。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喜欢点一位师傅做的宫保鸡丁,一来二去熟络了我们还会在点餐之余唠唠嗑,师傅还记下来了我的口味,在做饭的时候会特意加点辣,多放一些我爱吃的花生米。那时候有种感觉:原来在外漂泊的“打工仔”,在吃饭这件事情上,也能找到一些邻里之间的关怀。

去年「回家吃饭」已经停止运行了,我的吃饭生活又回到了单一的“平台外卖”模式。但我从其中获得的灵感是,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吃饭”这件事重构我们的邻里关系与附近关系。比如去找寻一下公司或居住地附近的社区食堂,或者与几位朋友/同事共同聘请一位会做饭的阿姨负责伙食;又或者去寻找自己的“饭搭子”伙伴,每个人周期性负责买菜、做饭,把吃饭变成一件不止是满足饱腹感是事情。

@大毛

以我的经验来说,做饭和运动、学习等各种事情一样,都是越做越好。有了成就感之后,才利于坚持。如果每次做完厨房都像被炸过一样,吃到嘴里又觉得不好吃,自然会觉得这事儿很挫败、很难坚持。越做越利索、越做越好吃,这两点会刺激你越来越愿意做饭。

从利索这方面来说,首先可以从坚持做早饭开始。早饭是对生活改善立竿见影的一餐,坚持吃早饭,推迟吃午饭,晚饭能不吃就不吃了。而且,早上多吃点碳水也无妨,食材种类不丰富也无妨,所以。早饭是最容易做的。

其次是尽量做炖菜,菜肉一锅炖。火锅这种,是做起来最简单的,也是营养最丰富全面,食材加工工序比较少的。或者现在有很多现成的半成品,它们的营养不比天然食物差,比如,一些冻干食物+脱水蔬菜,没有损失太多营养,再加上一些健康餐品牌提供的鸡肉肠、牛肉丸,就是非常健康的一餐。又或者可以去 B 站搜“备菜”,一些常用的菜,周末买回来切好放在冰箱里冷藏或冷冻,要做的时候拿出一小份出来做就可以了。但不管做什么,做完第一时间洗锅!可以不洗碗,不洗餐具,但是先坚持洗锅!如果不第一时间洗锅,你的厨房效率将会大大降低。

从满足“好吃”的要求来说,带饭上班最好尽量别做中餐,中餐其实想要做好非常不容易,对刀工火候各方面都有要求。日韩定食或者西餐套餐最容易做,食材是什么味儿,吃到嘴里就是什么味儿,不容易翻车。在做菜时,尽量找量化的食谱,多少克就是多少克,煮 20 分钟就是 20 分钟,跟着做不会翻车。现在很多中短视频内容都很好,推荐小高姐、曼食慢语(一定要看早期优酷作品)这类账号,讲解细致化繁为简,说话娓娓道来,也会给你提供更多每天该吃什么的灵感。

@卿歌

我经常反思,吃饭的形式所伴随的压迫和剥削。过去是母亲、妻子做饭(日常劳动而不是体验放松),这是对母职、女性的剥削;现在点外卖,是对外卖骑士和小店家的剥削;而随着外卖普及,本质上公司更能剥削员工的时间。但我们回不去,公司不会让我们回去,女性也不想回去,也大可不必回去,因为社会的发展必然趋势就是更加集中化,把某种事情交给擅长的专业人士去干。

我目前的办法是代餐药片+自己煮蔬菜+外卖大鱼大肉。我通常不追求某一顿营养均衡,而是以周为单位。所以同事们经常会看到我某次吃了一斤芦笋,一斤白菜,一斤上海青……菜汤也是,早上煮好吃一天。所以我现在很多时候,自己做都是一顿一种食材,然后确保一周内食材均衡丰富。

我还有一个思路是,公司能否提供厨房,或者食堂提供 diy 空间,允许员工租用,并自己做饭,这样找到口味合得来的人概率更高,员工可以自己买菜或者直接向公司食堂购买,自备一套厨具,然后大家可以一起做、一起吃。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

聊一聊 #你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想吃好饭的,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我再也不想吃外卖了,但也找不到下厨的动力
美国的星巴克们终于想起来做外卖了
一包调味料卖了600多万,美食大V集体进军调味品市场
在拼多多,我看到了计划经济的魔性
实不相瞒,你的微信头像出卖了你
黄峥退休前,拼多多到底卖了多少菜
图灵奖背后:一个奥斯卡拿到手软,一个公司卖了160亿
TikTok不卖了?参照苹果云上贵州模式 三大股东推动
没外卖了!驻马店市约谈美团饿了么 2月9日前暂停服务
听他们讲述:2019年我是怎么赚到钱的?

网址: 我再也不想吃外卖了,但也找不到下厨的动力 http://m.xishuta.com/newsview5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