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核心能力?
当我问ai机器人,什么是人的核心能力,它给了我一个比较中肯的答案:
“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适应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忍耐力和毅力、时间管理能力、自信心、逻辑思维。”
以马斯克举例,有人认为他的核心能力是创新与创造力,因为他能够在不同领域中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并推动技术的进步;有人认为是跨学科思维,因为他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概念结合起来,产生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也有人认为是持久的毅力和决心,因为他每次都可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能坚持下去,并愿意承担很高的风险以追求自己的愿景。
马斯克依靠自己的核心能力创立并参与了至少5家世界级顶尖公司,几乎都颠覆了原有行业的发展。
那么,人的核心能力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义?
我认为,人的核心能力无外乎常说的这些,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性质,我根据研究总结出来3点分享给你:
独特性:主要指“同一个能力基础上,每个人有不同的体现”,比如学习能力,我一个朋友做商业咨询工作,另一个朋友是做艺术品经纪工作,他们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前者喜欢看商业书籍,而后者更喜欢看文艺书籍,即使都喜欢看小说类型书籍,他们输出的思考也是不同的,前者输出如何写小说的框架思维,后者更看重的是小说中的情节故事。所以,现实生活中的“核心能力”,会在每个人的身上有不同的输出,最终也将其核心能力应用到不同方向。
兼容性:主要指“核心能力之间可以互相兼容,也可以兼容其他能力”;以我那两个朋友举例,做商业咨询的朋友核心能力是思维开阔、有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快速了解对方需求,这些能力他可以同时兼容。除此之外,他兼备艺术鉴赏能力、品酒能力、演讲能力等,尽管这些不是他的核心能力,但可以在关键时刻用上这些能力并且不掉链子。
做艺术品经纪的朋友核心能力是艺术品鉴赏能力、识别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等;除此之外,他还具有发散型商业思维,他经常把两个看起来不想关行业的朋友相互介绍到一起合作,反而有不错的效果。
由此可见,兼容性对核心能力系统来说,是基础润滑剂,可以将不同的能力汇聚到一起,发挥更大作用。
贯通性:主要指“不同核心能力之间融会贯通使用”,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在做某件事情时,说自己只用了某一种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融合贯通不止是核心能力之间,也包括其他能力。
比如,我有个朋友是老板,他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最多的核心能力是领导能力、前瞻能力、深度思考能力、战略思维、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他告诉我,这都是他工作时的能力体现,工作之外,他经常使用的是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联想能力等。他经常看一些商业之外的书籍来开阔视野,联想事业。
换言之,在他工作、生活之中,他需要不断切换各种能力,又需要不断融合各种能力,看商业书刊和儿童成长书籍都需要他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复盘能力、执行能力、发散思维等,但这些能力在使用时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比如学习时就会包含:发散、联想、解决、学习等能力。
以我自己举例: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自己最擅长也最喜欢的是研究能力,对很多领域非常有兴趣研究,从演员未来发展、企业未来发展到社会经济/行业走向、人的行为/心理/情绪、不同的运动(网球/拳击/街舞/跑步/游戏等)和不同音乐类型与风格(抒情/rap/民谣等)对人的影响等。
拿企业研究举例,我研究瑞幸咖啡时,就会用到3种以上能力:
学习能力;了解企业的基本面、起盘关键因素、公司现壁垒、未来壁垒?整个咖啡行业目前发展现状,龙头品类、龙头企业的壁垒;
深度思考能力;消费者留存与拓新计划;商业模式、加盟商管理、原材料供应、企业内部管理、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员工幸福指数如何;
复盘能力;回顾瑞幸创业至今,走对了哪些路,错过了哪些路,如果当时没有造假,现在会是怎样?如果当时没有押对爆品,那么现在会是怎样?如果与奈雪合并,会有怎样的可能?如果被娃哈哈或农夫山泉收购,会是怎样的发展?(复盘多条当时有可能选择的路,为以后遇到相关的事情做准备)
这些能力互相兼容,互相贯通,但并不是每一个喜欢研究的人都一定同时具备,除此之外,偶尔也会用到艺术鉴赏能力、演讲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以备我在不同场合时使用。
人无法对所有感兴趣的事情都去做深入研究,终归还是要垂直于某一个领域。
二、如何提炼核心能力?
1. 找:找出你喜欢的兴趣或工作
最初,我按照网上的方法,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一张白纸,一根黑墨笔,闭上眼睛回想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写下来,然后用排除法,筛选最喜欢的选项。
如:街舞、音乐、说唱、汽车(差点做汽车博主)、商场业态、运动、艺术等,去思考哪个可以成为终身职业。
思考的过程是这样的:
选择兴趣——比如街舞;
考虑自身能力——自身体能力差,无法做到很多高难度动作;对编舞很有兴趣,却从来没有完整的编排过一首曲子;对音乐表达感兴趣,却从来没有完整表达过一首曲子;
落地实践——如果我要从事街舞行业,那就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提升街舞的能力,身体条件是自己能感觉到的差,我认为不适合。
最终我哪个都没有选出来,在现在看来或许是对的。但我依然喜欢,比如街舞,一场精彩的比赛视频,我可以重复看上百遍,越看越享受,越看越精彩,越看越明白其中的细节,我的研究启蒙就是这样来的。
2. 提炼:挖掘兴趣爱好的核心点
我逐渐发现我喜欢这些兴趣爱好,是因为可以让我陷入心流状态,沉迷其中,大脑飞速思考,释放多巴胺,产生满足感。比如音乐,歌词或节奏会让我有共鸣有放松。
于是就上升到了思维层面的高度,这些兴趣爱好究竟为什么那么使我着迷?是思考?研究?还是学习?复盘?
我试着总结出来自己的一些核心能力(这个时候大胆自夸能力,列出来是关键,不要怕多,逐一排查):
研究、发散性思维、跳跃性思维、高敏感、谨慎(谨言慎行)、思考很多(尽量全面)、反应快(看到一些小事物,会快速联想到之后的大连锁事物)、喜欢观察、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行动力强、决策快、做事不犹豫、深度思考、喜欢与人聊更深入的思考内容、能看到事物以后的发展曲线(后来才明白是投资人视角)、看人准、从事物中提取关键点/决策点、喜欢挑战......
这其中有些是能力,有些是优点,但现实中没有工作是可以只靠一个能力来完成的,那么,我应该以哪个能力为核心来开展工作呢?
我开始尝试学着别人写文章,学习别人的写作方式:“三大标题、五大小点、最后结语”。发表到鸟哥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初次发表就审核通过,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我最初研究方向是抖音网红成长路径,写了几篇后,看到文章下面有人评论鼓励,感到很开心。
此时的我不敢称自己会做“研究”,毕竟我只是个大专学历背景,没相关工作经历,说出来也没人会信(我很多本科背景同事工作多年都不会做研究)。
同时也觉得这个方向有点简单,于是开始尝试难一点的品牌策略研究,最初是通过公众号研究品牌的0~1,在写了5篇后又觉得有些简单,开始尝试更难的品牌整体研究,从创始人经历到品牌资产到经销商加盟等,这种类型文章变成了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方向,不仅增强了我对企业发展过程的理解,也为增强了我对“研究”的认知。
起初我做“研究”其实都是在复盘,抖音网红、品牌创业等,这些都是对研究的“初级认识”,事实证明,这些“研究”门槛很低,现在各大平台都有人在以复盘网红为定位发展,已经是一片“红海”,所以我在最初意识到复盘门槛后就果断放弃了。
写复盘文章的经历给了我对“初级研究”的启蒙,我不想停留于此,于是就有了后来更多的尝试。
3. 试:以自认为的核心能力开展尝试性工作
我的工作是企业增长咨询,那么如果把研究作为核心能力,应该如何应用?
我列出了这样的路径:研究国内外企业的增长战略——制作为报告——对外免费发布——吸引潜客——达成交易。
现在看来,这与几十年前的咨询公司做法无异,只不过互联网时代,资料收集更快,研究的企业类型不同。
通过这种方式,我成功了一小步。获得一个小客户与几个大客户的沟通,最终成交一个小客户一个大客户。好景不长,疫情3年,我的客户为0,尝试了各种研究方法与方向,均无回应,我不知道是我的研究方法有误还是企业自身限制预算,最终我决定放弃现在的研究模式,与同行展开差异化竞争。
于是,我又踏上了寻找新的方向来做企业增长咨询。
我认为,想要差异化竞争就需要去国外的相关行业中寻找灵感,经过我在facebook、quora、twitter、medium、originalintent、startupvalley、inc、verywellmind、reddit、substack等平台无数次的探索,终于找到了我以为的新方向—— 心理研究。
我想尝试从心理研究应用到商业领域,并帮助企业做增长,简单的路径就是:研究消费者心理——挖掘核心动机与原因——转换为企业可实施的方法——企业落地执行——变现增长。
看到这你应该明白,与传统的通过消费者洞察获得增长的路径几乎是一样的,虽然我很想从研究文献入手,找到研究消费者心理不同的角度,来与同行区分,但并没有成功,我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心理研究方法能做到企业增长。
另外,通过一些书籍,我了解到麦肯锡的决策专家很早就在帮助CEO做工作时,开始应用心理学的方法,《思考快与慢》提到的两个系统也被领先的同行使用为常态。
现实中,不少所谓营销专家也大肆宣扬心理研究与营销应用,这让我感到非常反感,我不得不给自己提出了三个“不断”:
不断研究新的靠谱方法论;潜心研究各类文献,找不同观点,尝试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不断地写对个人成长、战略高度的文章;成长过程型文章已经被各大知识博主验证是一种成功的文章写法,可以与读者交流,可以让他人见证;我因之前写的战略文章与一些企业高管成为微信好友。他们的出现证明我写的战略文章对其有一定价值。
不断地寻找新市场机会;现有咨询环境非常内卷,原因在于自媒体放大了咨询行业的表面,似乎人人都可以做咨询工作,人人都可以大谈战略,使得门槛降低,大量新从业者涌入;新潜客认:咨询公司价格高且效果低,对咨询行业产生质疑。
正如前段时间与艾瑞市场人员沟通时所说:“小公司靠营销,大公司比较稳”。其实,我认为不论是传统咨询公司还是新生代咨询公司,都在依靠营销影响创建知名度,这并没有错。
所以,想要与同行业拉开差异化竞争,必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首当其冲就是重新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
4. 初识行为
因为我很喜欢研究,观察是我的习惯,所以我经常去参与一些活动,比如配音活动。
在台下时,我观察到一个现象——观众们其实并不认识配音演员,但他们在台上打趣互动,相互调侃的行为会引起观众们的笑声,这在我看来是非常奇怪的。
如果你在手机上看搞笑视频或德云社的段子,可能会很自然的笑出来,那是因为你知道这是“搞笑类型视频”,脑海中就会有“准备笑”动机,当包袱响了的时候,你就会开怀大笑,这是正常的。
但为什么我们面对陌生人的搞笑互动时也会引起共鸣呢,并且还不是专业的表演演员情况下。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回家后,我查找资料,反思整个过程。起初,我觉得这应该是心理学的范畴,翻阅了很多心理学书籍,最后问了下ai,才大概明白原因为这4点:
镜像神经元系统,当人们观察到别人进行某种行为时,就会被激活,仿佛自己也在做相同行为,所以在观察到别人相互之间欢笑时,导致自己会不自觉笑出来。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当我们看到陌生人之间互相搞笑时,跟着笑起来可以增强我们的社会认同感,使我们自己感觉是这个社交场景的一部分。
情感传递和情感共享,笑容和笑声其实是一种非语言的情感传递方式,当我们看到他人笑时,大脑会识别出快乐和幽默的情感信号。
集体行为和社会规范,当我们观察到他人笑时,可能会认为跟着笑是适当反应,这是潜意识认知。
这次的了解让我找到新的机会点——行为科学。
人为什么会作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到底什么是行为,行为能改变我们做什么?
为了探究行为科学,我开始研究《福格行为模型》,搜索下发现并没有同行使用行为科学做咨询,我认为这是一个弯道超车实现差异化的机会。
5. 学:学以致用
现行的行为科学研究方法是福格的B=MAP,即行为=动机+能力+提示,另一个是由susan michie与其同事提出的:COM=B,即能力+机会+动机=行为。
方法是人人都可以学到的,为了保证这个方法论能够为我所用,我提出了以下几点:
(1)要适合自己,大脑有这种逻辑,驾驭,能够利用这个方法解决问题;
要实验——找案例,先不看答案,自己是否与原解决方法一样;
再次实验——找案例,自己是否有更多更好解决方案;
不断验证,找多几个行业或领域做验证,不同行业不同解决方案与逻辑是否驾驭。
(2)清晰地知道具体如何做;如果有需求,我必须知道不同问题具体该如何解决;
(3)有源源不断的参考来源;参考来源有很多,但不易被人轻松发现;
(4)有比较容易得到的知识库;储备好可以随时查看的研究文献网址;
(5)有足够的壁垒,不会在短时间内被同行超越;
(6)小众且有需求,没有被同行卷;即使要卷也需要时间从头学习;
(7)分析现有市场竞争对手,找到机会点;能够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
(8)有足够高的空间利润;
(9)清晰定位目标客户,针对性输出内容;内容能够对潜在客户有利。
尽管找到了新方向,但毕竟自己不是该专业出身,所以我提出了三步走方法:
提出问题;
自己验证;
查看“正确”答案。
比如,在《福格行为模型》书中提到的一个小案例:
“一家大型企业的自律型高管遇到了起床困难的问题,原因是本计划早起锻炼身体,由于手机设置闹钟后,便忍不住想要玩会手机,因此耽误了时间,不仅没有完成锻炼计划,还影响了吃早饭。”
这个高管平时工作时是个非常自律的人,她每天下班前都会整理好办公桌,把文件摆放整齐,并用便利贴把文件规整为“待办、已完成、处理中”的分类。
那么该如何帮助一个已经比较自律的人,改掉忍不住早起后玩手机的习惯呢?(你也可以暂停思考下)
我想到的办法就是不用手机设置闹铃,改用老式闹钟来提醒,把手机放到其他房间。主要目的就是在早起醒来后看不到手机。
福格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与我的一致,他建议把手机放到厨房,老式闹钟放到离床远一点的书桌,这样在闹钟响起后不得不起床去关掉。
小案例证明我在这方面的思路是没有走偏的,作为初级入门,这是好现象。
趁热打铁,我又以另一个小案例来证明自己适合:“地铁在高峰期人很多,怎么解决?”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因为涉及到了地铁集团利益的问题,如果只是解决人口在某个时间段过多问题的话,其实会比较简单,即鼓励坐地铁的人们提早或稍晚出行,并给予一定的折扣,如早6点~7点是9.8折,7点~7点半是9.9折,晚7点后9.9折。
重点不在于折扣力度,而是要有鼓励人们错峰出发的提醒。
为了更加熟悉这个领域,我找了很多资料,其中包括:10余份100多页pdf英文资料,10余本该领域英文书籍,10余个相关网站,30+相关案例、10余篇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学习与分析。
我想告诉你,如果你真的对一个领域非常感兴趣,那就对其进行全面与深入的学习。在我对行为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原来我不知道的事情,比如德国人喜欢用40°C~60°C的水洗衣服、什么是希克定定律、疫情期间限制病毒传播的方案也是用行为科学定制的、2010年英国政府研究所开创了《MINDSPACE》报告,帮助探索政府面临的关键挑战等等等等。
慢慢地我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用行为科学来解释,比如有天宜家客服给我打电话,说看到我加购了一个沙发但是没有下单,问我为什么;我回:因为有事耽误了;客服继续说:我可以用会员积分当钱花,前提是线上下单并加其微信,于是我添加了。
宜家的会员积分一般只能兑换礼品,当钱花是第一次听说,而我也确实有买沙发的意向,于是就触发了我添加其微信购买沙发的行为。
即—— 动机(我购买沙发)+能力(金钱与运输)+提示(积分可以当钱花)=行为。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最后的话
在大量探索之后,一定要尝试总结自己。
遗憾的是,我无法在“做”的环节给到你更多的经验,因为我自己也处于这个环节的初期,似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或许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核心能力,需要不断增强、深挖自己的核心能力。
能力不分高低贵贱,需要你不断寻找。
我的核心能力从我上大学开始寻找,至今已近10年,对于很早就知道自己能力的人来说,已经太晚了,对于至今仍然不知道自己核心能力的人来说,我更为幸运。毕竟可以用自己的核心能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非常幸福的。
最后,借用暗杠歌曲《童话镇》里的一句歌词结尾:“很多人忙忙碌碌一辈子不会懂得,有个被嘲笑的梦想万一有天实现了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朱翊你知道的(ID:yllfun),作者:朱翊
相关推荐
如何提炼自己的核心能力?
从巴菲特致股东信提炼的26条投资箴言(四)
从巴菲特致股东信提炼的26条投资箴言(六)
谈谈验证能力
从巴菲特致股东信提炼的26条投资箴言(五)
李想给创业者的建议:把握住节奏,是成功的核心能力
从巴菲特致股东信提炼的26条投资箴言(七)
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
从巴菲特致股东信提炼的26条投资箴言(二)
从巴菲特致股东信提炼的26条投资箴言(三)
网址: 如何提炼自己的核心能力?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30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