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知识 > 被割裂的教育,我们跟“天才”差在哪?

被割裂的教育,我们跟“天才”差在哪?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鲸浑水”(ID:hunwatermedia),作者 葛兆镭,36氪经授权发布。

在中国的教育产业链里,不同学校总习惯排出个名次,比如国内“双一流”高校排行榜等。

无论如何,在某些人的认知里,名校里的“名校生”就是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一群存在,他们时常让自己的同龄人仰望。

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别人该上高中的年纪就已经上了名校,远远甩开同龄人一大截,是他们重新定义了“鄙视链”。

“今年清华最小本科新生15岁,而清华最小博士只有17岁"、“更有少年班的学生们,平均入学年龄不到15岁”。

对于这样一群“神仙”,媒体们每年都会在开学期间不厌其烦地报道此类新闻。

年纪轻轻就考上了大学的这批人,他们长大之后里面出现了世界500强CEO、院士等各领域的顶尖人物。

在惊叹他们的年龄和成就之余,我们也不禁想问:天才们是怎么被选出来的呢?

少年班"天才",不到15岁的清华北大er

这群年纪轻轻就上了顶尖名校的人,普遍被人们称为——天才。

相关资料显示,天才研究最早来自西方,197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朱利安斯坦利创办了约翰霍普金斯天才教育中心 .该中心后来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天才教育实践机构 ,迄今为止共培养了超过165,000名天才青少年 ,包括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 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数学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等许多卓有成就的科技企业家和科学家。 

我国也在1978年时开创了中国大陆的少年班,成果斐然,不乏出现百度联合创始人、常青藤名校的院士等一众风云人物。

少年班中的代表-中科大少年班的筛选标准,经百度百科查询显示如下: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15岁以下出生的优秀高二(含)以下学生在当地按高考要求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根据考生高考成绩,确定复试人选,结合高考与复试成绩择优录取。

可以见得,名校把一群可以考上清华北大的好苗子提前招来培养以保证更优质的生源质量。少年班给予到的最好资源加上天才们生来的天赋,再付诸个人的努力,似乎理所当然地能从中走出很多杰出人才。

▲少年班第一神童宁铂

可是“天才们”只是少数人,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应该怎么做呢?一二线城市的家长们似乎给出了答案。

学区房与补课班,乡村与城市割裂的教育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可能很少看见从重点大学毕业回老家工作的年轻人,因为985、211毕业生们大都留在了一线城市,有人是为了高薪岗位,有人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理想。

而在一线城市由于人才众多,有人戏谑地描述这种现象为”985遍地走,211不如狗“。

对于城市里的家长们说,买房难,买学区房难上加难,但学区房是家长们躲不过的问题。

精英中的精英才可能在一线城市定居,这群人是极其稀少的,好不容易在城市买房落户的来自外地的名校毕业精英们,又怎么会甘于让自己的孩子上一所比自己差的学校呢?

虽然城市的教育资源比乡村的教育资源要好得多,但是随之而来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单说四川,四川高考看似是省内竞争,实际上四川绵阳和成都以十几万考生的数量,就获得了清北分给四川省70%以上的名额和一半的一本名额。单算这两个地区的录取率,和四川的其他城市没有可比性。

即使在绵阳,仍然是最强的几个超级中学占据了大多数的升学名额,而在城市定居的“学二代”们就在这个舞台上进行更激烈的竞争,但有限的资源注定使他们其中半数以上考不上他们父母毕业的学校。

(2015年四川各市州高考升学数据表)图源网络

城市家长们面对这种激烈的教育竞争的时候,为了给竞争中增加点优势,总会私下给孩子们进行一些提前教育,例如自行辅导、请家教等。

"而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个中学的师资力量是有限的,招来的学生也有限,所以城市家长们对下一代的教育正式地变成了一场”战争“。

而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乡镇家长还在想着不要给孩子们太多压力,让他们快乐的玩耍,让孩子们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童年。

但城市家长们已经开始给孩子从头到脚的安排,真正意义上的流水线化精英教育,甚至还出了攻略。

比如在2019年,中信建投证券发布了2019年上海地区升学体系及升学政策研究,全面阐述了要想在上海地区考到一个985、211,从高中到学区房的全面策划。

(上海高中通过非零志愿进入清北入围情况)

当然对于城市普通家庭而言,买学区房这种策划只是对孩子教育的开始,除了天价的学区房还有一系列补课班,特长班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等待着。

然而很多人不理解这群“疯狂”的城市家长,觉得投入产出比完全靠运气。万一孩子不喜欢学习或者运气不好,不就是变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吗?

排名前1%的高中生,天赋,努力还是学习习惯?

我们中国关于教育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做,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

人们往往用天赋异禀来解释那些考上顶尖名校的学生,尤其是在解释寒门子弟考入名校的时候更具有说服力。

但天赋从何而来呢?

其实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穿了本质就是记忆,剩下的是对记忆的应用。但过目不忘在医学上被称作一种病,名称叫做超忆症。

学习这件事就好比一台电脑,电脑的基础构造差不多,即使相差一些,电脑仍可以正常运行,可是如果没有安装对应的软件,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习习惯就是软件,天赋就是电脑配置,同一型号的电脑即使配置差一些,window系统使用起来一样顺利,而没有window系统的各科软件运行得一定不通畅。

学习习惯这件事不神秘,它来源于我们的过往经验,是有加速度的:一个词你知道或不知道,在一开始可能只是很小的差别,但是时间长了认识N多个词之后,词与词会关联在一起。

(脑子里知识的积累)

同样一个习惯也是,比如预习,复习这样的学习习惯的差距在经历了无数个知识点的记忆与遗忘后,最终体现在分数上就会滚雪球一般变成了巨大的鸿沟。

这也就是学神和学渣之间的区别,也许是他在三岁读书的时候每天都会学习的几个小时,在六岁的时候他被一门学科的理论深深打动,在十岁的时候已经考了很多次满分,建立起了完善的学习习惯体系以及信心,在十二岁的时候参加一门竞赛掌握了如何超前学习的方法,所有的一切一切加起来,所以成为了”学神“。

这种差距也会出现在城市和乡镇里:

一个城市家庭的孩子他们大概率有更好的环境,从小习惯这种低刺激的学习;

一个乡镇家庭的孩子更大概率从小沉迷于游戏,习惯这种高强度刺激的游戏,让他们坐下学习两小时也学不下去。

所谓的好学习习惯和差学习习惯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架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上,成为了所谓的阶层差距。而跨越这个山峰对于学渣们来说难入上青天。

教育上的层级分化就在孩子们之间这么产生了。

圈子与层级,教育改变命运

英国BBC曾经拍了一个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该记录片挑选不同阶层的几个孩子,从他们的七岁开始做访谈,每隔七年就再做一次。结果出生在寒门家庭里的几个孩子里只有一个叫NICK的孩子考上了牛津大学,成为了一所大学的教授从而改变了命运,其余的孩子们都继续呆在各自的阶层里。

如今教育这条能改变阶层的路已经非常拥堵了,但机会仍然零零散散的分布在这片红海上的各处。

每个阶层的孩子都有胜出的方法,人大附中出状元,衡水中学也能出状元。状元们在纠结去哪个学校的时候,也有些考生们在纠结要上大学还是技校。

每一个人在教育的分流中走向各自未知的命运,他们共同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底色。

李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张萍上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的孩子都有光明的未来。

相关推荐

被割裂的教育,我们跟“天才”差在哪?
千亿市场的游学赛道里,新机会在哪?
跟老师“隔空”讨论作业,全息技术颠覆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
CEO来信 | 创业就是老天跟我们开的一连串玩笑
天才李一男的“不归路”
特斯拉自动驾驶团队:五年,一个疯子,五个离开的天才
周鸿祎称跟任正非差了无数个马云:我的强项是创造力
格灵深瞳,天才AI公司跌入谷底之后 | 小败局
《库克:将苹果带上新台阶的天才》作者:为什么现在给库克写传记?
2019,教育公司“被教育”

网址: 被割裂的教育,我们跟“天才”差在哪?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13498.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