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香港,为什么是难以替代的?

香港,为什么是难以替代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打边炉ARTDBL(ID:ARTDBL),口述:纪大海(工作和生活在香港,同时也是辽宁丹东鸭绿江美术馆馆长),采访及编辑:陈颖,题图来源:巴塞尔官网

这几年,我一直生活在香港,经历了香港从封闭到重新开放的整个过程,我所接触到的人,心态其实都差不多,感受还是很强烈的。前两届在疫情当中的巴塞尔,虽然本地人可以参与,但那时的气氛确实很失落,展区缩减了一半,现场到处是拿着手机导览的人,参展作品也不是很好。

2022年,不断听到有人正在或者打算撤离香港,毕竟时间太长,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看不到将来。这种情绪之前一直在蔓延,以至于在开放初期,很多人依然还是抱着观望和怀疑的态度。

自从这届巴塞尔正式启动以后,人们的热情一下子都被点燃了,前后对比还是很明显的,比如很多朋友发现参观广州三年展能当天往返了,这种久违的方便让大家很兴奋。聚会和人潮逐渐多了起来,久违的旅游大巴也开始在街头出现了。

前两天,我在HQueen’s参加佩斯画廊的张晓刚个展开幕酒会,酒会上和巴塞尔新任总监乐思洋聊起第二天即将启幕的博览会,她有信心的说,明天将向世界证明香港还是那个充满活力香港,也将证明前一段时间国外舆论唱衰香港的误判。

当天我见到了很多三年没见的朋友,人多得排队等电梯都用了半个小时,人都挤满了消防通道,甚至顺着隔离带的回形线站到了大马路上去。人们都很兴奋,状态非常好,见面都感慨香港确实回来了,这是非常好的开始。业界对香港的未来也是坚定了信心,好多艺术机构都有了扩展计划,比如唐人画廊就在黄竹坑新增了一个800平方米的新空间。

2023年巴塞尔艺术展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图/巴塞尔官网

今年的巴塞尔现场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参展画廊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拿出了很多重要的作品。交流当中,有的画廊说超乎预期,因为本来也没抱着太大的希望,也有个别画廊感觉还不如疫情期间卖得好,反应参差不齐,但是都体会到了回归和复苏。

这几年,虽然大家的交流没有那么频繁,但人的心态确实发生了变化。在我的观察里,市场潮流和藏家群体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画廊稳定地坚持着自己的线索和学术,有的画廊风向则变得比较快。比如,潮流艺术、卡通、大娃娃、色泽鲜艳的作品为什么会成为主流?在我看来,受经济危机影响,一些老藏家出手相对慎重,而新兴藏家就比较敢于出手,虽然不是大件的重磅作品,但是量大,藏家体量也不断地膨胀,这些变化左右着市场方向和画廊趣味。

疫情期间,人们一直在议论巴塞尔是否将要撤离香港,一些小道消息甚至说已经定了要移到首尔或者新加坡,大家都很失落。后来,巴塞尔郑重宣布重新启动,但是消息来得比较急,有些重要的画廊在参加首尔和新加坡的艺博会时,预期那里会成为亚洲艺术交易中心,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以至于错过了这一届香港巴塞尔。但是从这两个城市回来,很多画廊反映的信息都是失望的,韩国基础设施不行,言语、交通、配套、仓储都不如人意,过程不顺畅,而新加坡则体量太小,虽然那里有大陆的一些资金,但是人不在,也不把它当成长期生活的地方,收藏群体也很有限。可见,香港的地位还是难以取代的。

香港艺术行业在当前经济危机中依然保持活力,最主要的原因是稳定,不单指政治层面,而是人的心态的稳定。这里有相对健全的法治和自由的金融,财产得到了保护,人才有信心在这里做长远的规划和打算。此外,除了枢纽流通便利,香港的包容性、国际化与多元化,甚至要强于韩国、日本和新加坡。

以我在香港生活那么多年的观察,香港的藏家群体不限于几大家族,也不限于商人,医生群体、律师群体都是很大的藏家群体,更有现在金融界的新的一代,慢慢地都开始进入收藏,更不用说还有内地在香港沉淀的隐形富豪藏家们。

更关键的是香港的专业化,除了物流、仓储、专业的配套服务人员,还有众多的艺术机构和画廊,以及类似赛马会这种本土基金会、赞助艺术发展的机构,尤其这几年,M+、大馆、香港故宫等标志性大型专业机构的出现,弥补了过往的不足,香港更加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这些条件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计划、一个规划就能形成的,香港完善的基础是经过了百年的沉淀,不是在亚洲随便找一个城市,借助政府的政策扶持,几年间就能把香港取代。积水庞大、毛细血管扎实,才给人以信心。

反观内地艺术机构的萎缩,回过头来看,很多机构在过去忙于建设学术,在可持续性发展的架构上还是欠缺的,至于民营美术馆,由于资本的不稳定性而更难以预期,缺乏像香港这种拥有类似于赛马会这样的大型慈善机构或者基金会作为资金的支撑,也就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打算。关键的是,机构和专业的计划和行为受到太多方面的干涉,馆长、策展人和专业人员没有很充分的自主性。

现在看,香港的独立性还是有的,专业性在艺术机构里发挥着主要的作用,赞助机构不会干涉专业,比如说大馆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像《神话制造者——光·合作用》这种展览,实际上也并没有受到政治影响,包括M+的展览,敏感人物的作品一直在,随着专业人员的到位而发生,能看到美术馆这种专业机构在里面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在内地,专业人员的力量还是比较弱的,比如靠地产经济支撑的这些民营美术馆,投资人的趣味能看得出来,并不是说策展人的趣味就是完整的,而是独立性的欠缺,甚至馆长和策展人都在揣摩上面的意思,没有鲜明的独立性和个性,机构的影响力肯定是有折扣。

从体量和发展的势头的表面上看,上海很容易就超过香港,但是从专业性和法制上谈,又很难说,不可预料性始终让人难以放心地在这里作长远的打算,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大部分美术馆要建立起独立的运营体制,探索可持续的发展,这一块如果要跟上香港的脚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打边炉ARTDBL(ID:ARTDBL),口述:纪大海(工作和生活在香港,同时也是辽宁丹东鸭绿江美术馆馆长),采访及编辑:陈颖

相关推荐

香港,为什么是难以替代的?
为什么长期持有滴滴是一个糟糕的主意?
IPO最冷的冬天是香港的夏天,它会过去吗?
局外人为什么难以促成变革?
钠电是锂电的一种补充,一种平衡,而非替代
36氪专访 | 蔚来副总裁曾士哲谈三元铁锂电池:方案难以被复制,最难的是控制算法
错过的二十年后:香港的科技败局和AI未来
是谁撑起香港交易所?| in Focus
阿里重回香港上市的8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游戏不能是严肃且痛苦的呢?

网址: 香港,为什么是难以替代的? http://m.xishuta.com/newsview69336.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