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这三年的HR,还是HR吗?越忙越迷茫,有时候真是难得让你怀疑人生!一个做招聘HR的朋友,向我吐槽道。
起伏反复的疫情,把年初的招聘计划打乱得一地鸡毛;业务部门的各种用人新需求,铺天盖地地袭来,让人措手不及;一边忙招聘,一边还要忙着开人,做各种心理辅导;加班加点、忙前忙后、累死累活的996,最后还要担心自己被开;这就是现实中的人间疾苦,让人无力吐槽。
她的老板曾跟她说,“要不惜一切代价”为公司突破10亿销售规模做好人才引进。不曾想,到最后,她成了这个代价“本代”。说到这里,她流下了落寞而委屈的眼泪。思虑再三,她向老板提出了离职,离开了那家服务了5年的公司。
不要以为我讲的是个段子,很负责任地说,这是真人真事。
不仅如此,疫情的冲击,从国外到国内,从企业到个人,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都在疫情下的危机中苦苦求索,都在疫情下的困境里迷茫挣扎,寻求改变。
往年的3、4月份,被称为“金三银四”,是企业招聘的黄金期。今年,因为疫情的突袭,而再次风光不再。摩肩接踵的春季校招会不见了,热火朝天的企业宣讲会取消了,喜气洋洋的求职面试,也从线下转到了线上。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8%,相较于IMF预测的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4.4%,虽依然处于全球经济增长较高水平,但不可忽略的是,4.8%增速的背后,仍是喜忧参半。喜在1、2月份的经济表现,忧是3月份以来的情况,尤其是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在一季度的负增长表现,更是堪忧。
由于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对传统实体行业,第三服务业、尤其是重成本行业影响巨大。在没有销售增长,甚至是没有销售收入的情况下,还要支付巨额的经营成本,这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企业营收出现问题,现金流持续紧张,利润率断崖式下滑,经营成本却不降反升。原有的经营计划被打乱,人才招聘计划被重新“思考”:不招专业人才进来,似乎解决不了当下的业务问题;招人,又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并且还有无法突破业务瓶颈的可能性。
企业上层决策者乱了方寸,下面执行人员必然失了阵脚。招聘需求朝令夕改,招聘计划难以推进,员工入职一推再推,凡此种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人才端同样也面临着相似的窘境。
“金三银四”同样应该是求职者的“春天”,是人才流动的黄金期,因为疫情,今年全都变了。
疫情下的职场,竞争愈演愈烈,上升空间相比于以前愈发狭小。很多时候,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职场生存的状态和自身生活的质量。想要在职场搏出一片天地,赢得领导认可,获得升职加薪,加班加点成了工作日常,更加努力的做出更多的贡献,似乎成了这一届打工人必然的选项。
图源:公众平台提供
猎聘调研数据显示,76.71%的90后打工人平时经常加班,90.12%的男性表示身边存在内卷现象,女性这一占比为84.07%,内卷无处不在。而被问及你是“主动内卷”还是“被动内卷”时,超过8成的打工人表示自己是被动卷入,不到2成表示自己是“主动内卷”。
“被动内卷”是这一届打工人无奈而遗憾的选择。
换个工作真的能改变内卷现状吗?换个工作真的能提升工资收入吗?换个环境能比现在更适应吗?换个环境又能坚持多久呢?这是职场打工人,在疫情下的今天,经常发出的疑问。
猎聘调研还提供了关于“躺平”的调研数据,83.29%的90后有过躺平心理,但实际真的躺平的只有5.08%;68.36%的90后表示“躺不平,但是羡慕躺平的人”;另有26.55%的人表示自己“日常社畜,偶尔躺平”。
“内卷”和“反内卷”成了大多数企业里茶前饭后被讨论的主要话题,“躺平”和“反躺平”成了众多打工人左右矛盾的内心纠结。
奋斗,不是不可能的;然而,没有钱,空谈奋斗,就是耍流氓。
当这一届打工人,为了企业的发展,疯狂的努力996内卷的时候,企业经营并不见得有所好转,他们的工资并不见得会有提升,这时候,对于他们来说,内卷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换个工作出去卷?疯了吧!世道不好,外面优秀的人那么多,谁卷谁还不一定呢!
疫情对企业经营效益的负面影响,带来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对市场信心和增长预期的悲观,直接影响着企业招聘的进程;疫情对从业者和求职者对内外部环境的悲观以及对生存现状的失望,直接影响着人才流动的进程。
同样,疫情下的招聘工作,也给这一届的HR出了更多的难题。
找不到人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比2021年又增加167万人,成为史上应届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然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却面临着找不到人的难题。
对于一部分企业来说,2021年秋招基本已经招满了需求岗位,2022年春招只是对部分岗位进行补充招聘。像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头部大厂,或许影响也是不大的。影响最大的,就是准备不足的中小微企业。
因为疫情的影响,无法开展线下招聘宣传,所有的手段只能指望线上进行。线上发布的招聘需求,无法精准投递;收到的一堆简历,又无法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尤其是普工技术类求职者,大部分不会通过网上投递简历找工作,而是一般聚集在当地的劳务市场;基础性文职岗位和对学历、专业要求更高的岗位,通过58同城、智联招聘、BOSS直聘、猎聘网等平台,着实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但仍有局限性,不能解决精准招聘问题。并且,如果没有足够的招聘预算和企业品牌竞争力,想要找到适合的人会更难。
招不来人
招聘需求发布后,收集简历、需求沟通、面试邀约、面谈环节、薪酬谈判、Offer发放、入职确认及引导,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失败。
尤其是疫情当下,为面试邀约环节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障碍。不断变化的当地防疫政策需要考虑,转到线上面试,线上面试的设备需要准备,线上面试的技巧和技术需要学习。
能不能招聘到人,有时候还是要看企业经营者对当下业务发展规划和定位,以及决心。
我时常看到一些小微企业老板,今天说要招人,明天HR把人带过来了,老板又说人家要的工资待遇太高,又不需要招人了。这种对自身企业发展方向不清晰,对自身业务发展战略不明确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实际上,有太多的企业经营者,在投厂房、投设备、投市场、投推广上面不遗余力,唯独对人才的投入留有余地。因为他们认为,厂房不会跑、设备不会跑、品牌是自己的,但人是长腿的。对人才的重视度不够,对人才的信任感缺失,也很常见。
鱼找鱼,虾找虾,什么样平台吸引什么样的人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图源:公众平台提供
招不准人
对于很多HR来说,排除其专业度的问题,能不能结合企业的业务模式,对企业当下发展现状有个深入的了解;在制定招聘计划的时候,能不能与需求部门进行透彻的沟通,根据需求部门的具体业务需求进行招聘,而不是根据个人的理解判断或粗暴的KPI数据考核判断人才,这对于能否“招得准人”,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而业务端口,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到底要招聘什么样的人才,自己有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一点对于HR招聘工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常常见到很多部门业务主管,一遇到业务难题,就提报一份用人需求,而需要什么样的人,业务部门自身也没有搞清楚,甚至对人才的认知颗粒度比HR还粗,这又无形之中给招聘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阻碍。
人才招聘同样遵循着“信息不透明”、“信任难传递”的基本逻辑。有的老板喜欢搞“人海战术”,明明只有一个岗位,一次却招来三四个人,然后任其恶性竞争,“优胜劣汰”。这种方法,有可能只是短暂的喧嚣罢了,到头来,或许一个能留下的也没有。
很多中小微企业,对人才的定义标准不统一,就会出现,老板有老板的主张,用人部门有用人部门的见解,人事部门有人事部门的宗旨,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招来的人也是五花八门。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招人如止痛猛药,以为吃下去就好了,实际上,结果却是,能真正契合企业价值观,匹配相关业务,解决具体问题的少,走马观花的多。需不需要招人,招什么样的人解决什么样的业务问题,还是需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如果招的人不能与业务发展相匹配,将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招人难,难就难在能不能匹配!
留不住人
有时候终于招到了人才,招进来前,叫人家“小甜甜”,招进来后就叫人家“牛夫人”了。不管三观合不合,不管主客观因素有多少,只要你一定时间内解决不了业务问题,取得不了漂亮成绩,就让人家收拾行囊走人。这种粗暴的人才观和糟糕的绩效考核方法,在很多小微企业里尤为稀松平常。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招聘方以往能开展的背调、面谈、“面相”等手段无法充分运用;求职方也难以实地探访企业,真切了解企业的办公环境、人文风貌。
两方相关信息不能有效整合,加之疫情对企业经营、组织氛围、业务发展等造成的不利影响,招得到人,能否留得住,又将成为一个新的难题。
找不到人,招不来人,招不准人,留不住人,成为疫情常态下,HR要面对的四大难题。
人才是什么?
企业经营财报里有两个重要的词汇:“资产”和“成本”。那么,作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你把公司的人才当作“资产”还是“成本”,将直接决定着你的“人才观”。只有认清楚这一点,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才能真正下定决心,付出更多时间成本、金钱成本、试错成本,去招聘优秀人才。
对于企业招聘HR来说,从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好“人才画像”,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人才画像”是对需求招聘岗位人员的一次深度扫描,应聘者应该具备什么特征?应聘者的能力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聘者的履历经验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聘者选择企业的逻辑是怎么样的?应聘者为什么选择我们?我们能为应聘者提供什么价值?
类似种种,一一梳理画出,对照执行。虽然在执行的过程中,匹配度不可能达到100%,但是有了这个画像参考,进行定向招聘,总会比盲人摸象来得轻松。
除此之外,我还建议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能够躬身入局,解决核心岗位的人才招聘难题。不管是雷军的“马拉松式招聘”,还是张一鸣的“收购式招聘”,或者阿里巴巴的“跨四级招聘”,都给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不能因为人事部门负责招聘,就以为人事部门能解决企业的所有招聘问题。同时,一些HR新手,代表你的企业去招聘,对人才标准的认知,以及对人才的识别,还是存在很大的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招聘只是解决企业问题的手段之一,找到合适的人把事情做好才是核心。
我们很多企业管理者,喜欢盲目“崇洋媚外”,认为“外面的一定比家里的香”。抱着这种思想,不仅可能打击了内部人才的成长信心和晋升空间,还有可能一时无法招到外部合适的匹配人才,而错失业务发展的良机。
有了业务需求,先从内部出发,发布内部招聘通知,在内部寻求一轮人才的自荐或推荐,不仅有利于内部人员的流动,还有利于提升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内部优秀人才不被流失。
同时,制定“全员招聘”激励政策,适当发动企业内部人员“全员招聘”,让内部人员帮助寻找身边能触及到的适合的人,也将会取得一定的成效。
我一贯主张,任何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企业的人才基础建设,与企业的业务基础建设同等重要。任何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人,尤其是“核心岗位”的核心人员。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制定好企业的发展战略后,“人才基建”能否支撑“业务战略”,是很多中小微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想要招到优秀的人才,首先你要能给到足够的诱惑和待遇,想要给到足够好的待遇,首先你要让自己的公司能够挣到钱。招到人才之后,这些人才的加盟,让你本来挣钱的生意挣到更多的钱,这是商业的基本逻辑。
然而,疫情之下,寒风刺骨,艰难的不是哪行哪业,而是各行各业。
在过去,可能我们不需要怎么努力,也能得到几张订单;在过去,我们可能不需要怎么辛苦,也能跟着大盘的节拍增长;在过去,我们可能不需要怎么创新,也能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收获累累。
现在,疫情加速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加速了所有变局的到来。从疫情下的企业招聘困境,我们可以窥见,疫情下的企业经营现状,更是举步维艰。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应对可能真的力不从心。然而,疫情常态下的业务发展策略创新和内部组织能力变革,却需要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常思常想,常修常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疫情常态下,企业是应该乐观前进,还是悲观前行?该往哪里走?怎么走?可能才是应对招聘困境最该思考的问题。
根据梧桐果之前发布的一份《00后毕业生求职画像》显示,北上广深不再独领风骚,新一线城市尤其杭州、成都等自带网红标签的城市,成为00后的理想首选。
与80后、90后找工作谋高薪不同,00后们更偏爱“八小时工作制”、“双休”、“领导Nice”等等因素。短视频直播、电子竞技师、大数据分析师、新媒体运营等岗位成为新宠。00后们希望的工作,是要有趣、有潮、有范、有前途,并能从中实现自我价值。
拿短视频直播举例,做网红当主播,不在编制内,没有大企业平台,五险一金不确定,行业竞争压力大,发展前景不明朗,这在中国传统意义上不算是什么“正经工作”,在当下,00后年轻人却趋之若鹜。
前几年在85后之间盛行的“30岁焦虑”,被这两年疫情下的“95后内卷”替代,00后杀入职场后,又喊出了“拒当职场工具人”的响亮口号。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继,谁又不是在困境中挣扎,在困境中成长。
参考资料:
1、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一季度GDP数据
2、教育部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数据
3、猎聘《当代年轻职场人现状洞察报告》
4、梧桐果《00后毕业生求职画像》
5、刘润《找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怎样找到“靠谱”的人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首席商业评论”(ID:CHReview),作者:李宗峰,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疫情下的企业招聘困境,又逼走了一名HR
简历筛选精准度达95%:AI时代,企业HR如何拥抱人工智能?
张一鸣:“优秀的CEO首先是优秀的HR”,留住人才,你就成功了一半
36氪独家 | HR SaaS服务商「Moka」获1亿美元C轮融资,从招聘到核心人力系统
AI面试机器人实现智能化招聘,「梯子科技」想要重新定义HR工作方式
在线招聘平台的未来“不在线”|36氪新风向
股权行业人才发展指南: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人需要几步?
科技神回复 | 网易与被裁员工达成和解,下次HR招聘先问清是不是自媒体
字节跳动为什么把90%的招聘放在线上?
战“疫”总动员:憋疯的求职者,分化的企业主,刷新的招聘业
网址: 疫情下的企业招聘困境,又逼走了一名HR http://m.xishuta.com/newsview6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