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中国P2P一哥赴美上市,陆金所的未来有多少想象力?

中国P2P一哥赴美上市,陆金所的未来有多少想象力?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萧田

  来源:财经无忌(ID:caijingwuji)

  陆金所要上市的靴子终于要落地了。

  在经历了长达6年的上市传闻后,2020年10月8日,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向美国证监会SEC首次公开递交招股文件,申请在纽交所上市,代码为“LU”。

  陆金所在招股书中将自己定义为“中国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服务平台”,而它过去更广为人知的,则是“中国P2P一哥”的身份。

  作为中国平安孵化的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背靠中国平安这颗大树,P2P成交规模连续多年蝉联各大平台榜首。近几年,随着监管收紧,陆金所开启了“去P2P”转型的过程。

  从昔日的P2P龙头“摇身一变”成为数不多的上岸者,“脱胎换骨”后的陆金所选择上市,不仅自带流量话题,也似乎多了几分想象力。

  年赚百亿的“放贷公司”

  陆金所,2011年9月在上海注册成立,注册资金8.37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平安旗下成员之一,总部位于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陆家嘴。

  转型后的陆金所,如今的两大主营业务为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放贷和卖理财产品。

  放贷业务由旗下平安普惠提供,截至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贷款业务用户数达到1340万,其中,小微企业(员工少于30人且年收入低于500万的企业)占69%。

  理财业务由陆金所平台提供,人均用户持有资产规模为2.93万元。这一数据是同期前五大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平均用户资产(8000元)的3倍。

  截至2020年9月30日,促成零售信贷总余额达5358亿元,财富管理规模达3783亿元。这两项业务分别在中国非传统金融机构市场中排名第二和第三。

  陆金所巨大的交易规模体现在营收上也是非常的好看。

  从2017年到2019年,陆金所控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78亿元、405亿元、47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0亿元、136亿元、133亿元。

  即使是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上半年,总收入也达到了257亿元,净利润高达73亿元,将万科、保利、绿地远远甩在身后。

  这份优秀的漂亮答卷自然也引来了多家投资机构注资。

  在IPO之前,陆金所控股已经完成了三轮股权融资,2015年3月A轮融资之后,陆金所的估值为100亿美元,2019年3月C轮融资之后,估值为394亿美元。

  其中不乏国内外明星投资机构参与,如莱恩资本(LionRock)、摩根大通证券、瑞银伦敦分行、民生银行(5.340, -0.03, -0.56%)等,投资方对陆金所上市的期待显而易见。

  如果陆金所顺利上市,那么其将成为继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后,第三家由平安集团孵化的独角兽上市公司。

  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年赚百亿的陆金所的估值却在上市前夕发生了“变数”。

  8月27日,中国平安发布上半年财报,披露五家科技公司估值总额达700亿美元。

  公开数据显示,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和汽车之家在6月30日的市值分别为162.36亿美元、67.43亿美元和89.9亿美元,合计319.69亿美元。

  这意味着,陆金所控股、平安医保科技的总估值约380亿美元。这一数字明显低于陆金所控股完成C轮融资后的估值。

  狂甩不掉的P2P业务

  从迸发到歇火,从野蛮生长到强市场监管,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从港股到美股,陆金所的上市计划几经波折,始终未有确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公司的P2P业务有关。

  2012年,成立仅一年的陆金所背靠中国平安,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东风,推出了收益高于同期银行理财的P2P产品,迅速吸引了一大批个人投资者。

  细数陆金所的成长经历,2015年第三季度,陆金所其业务规模超越了网贷鼻祖、美国老牌P2P平台Lending Club,成为全球第一大的P2P平台,是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也几乎在陆金所高歌猛进的同一时间,市场上不断传出陆金所准备上市的传闻。

  从首次爆出上市传闻的2014年开始,陆金所估值一路水涨船高,2016 年 2 月,陆金所宣布完成12. 16 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到 185 亿美元。

  一个月后,在平安集团2015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陆金所首次回应外界将不早于当年下半年启动上市计划。不过,由于其后P2P爆雷事件不断,监管持续收紧,陆金所IPO计划一推再推。

  2018年3月13日,在中国平安2018年年报发布会上,陆金所上市计划又因“资金充裕,不急于上市”的原因被搁浅。

  苦苦支撑的陆金所最后没有等来P2P牌照的落地,反倒迎来了监管层对P2P的强硬态度。

  2018年,监管层要求不得新增P2P,且持续压缩现有存量平台,并出台了“三降”要求,各地方政府也开始清理P2P业务,与此同时,P2P上市的窗口也在关闭。

  对于陆金所而言,P2P清退已成定局,继为规避风险此前一年就不再提供B2C产品的它这才开始全身心退出。

  2019年8月,在零售信贷业务方面,陆金所不再提供P2P产品,同时停止利用P2P投资者的资金作为零售信贷业务的资金来源。

  剥离P2P业务这步棋看似主动为之,但对陆金所来说更像是被“逼”的。

  从昔日的P2P龙头到美股历史上募资金额最高的金融科技IPO,或是今年在美股上市的最大中概股IPO。虽然名义上已撇清了P2P业务,但陆金所还有没能完全撇清的“旧历史”,陆金所官网依然有3年期的售罄产品,年化收益高达8.4%,要到2022年才能全部结清。

  截至2019年6月,P2P业务在陆金所的业务中占比已经较小,但陆金所P2P平台龙头老大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

  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陆金服(陆金所的P2P平台)的综合评级排名行业第一。

  根据零壹财经的数据,截至6月底,陆金服的待还余额为984.3亿元,远超第二名玖富普惠的480.1 亿元。

  从传闻上市,到不缺钱不上市,再到赴美IPO,一路在政策边缘“疯狂试探”的陆金所终于快到了和过去说拜拜的时候。

  对于陆金所来说,虽为再次冲刺上市要清除一切障碍,但P2P的烙印却早已经深深的刻在了骨子里。

  财富管理也还是一种换了马甲的资金方和融资方之间的中介角色,并没有真正意义的财富传承或资产配置等特征。

  纵然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滤镜”加持,转型更像是营销包装,内核没变,陆金所的本质上也没变。

  背靠大树也不好乘凉

  根据今年8月发布的《2020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在2020年下半年国内相继IPO的金融科技独角兽里,蚂蚁集团以1万亿元市场价值排名第一,陆金所以2700亿元排名第4。

  虽然背靠平安集团的陆金所与由互联网公司运营的蚂蚁集团存在着错位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陆金所的前方是一条康庄大道。

  中泰证券(15.610, -0.51, -3.16%)分析称,P2P模式的优势在于轻资本,平台作为信息中介,不承担信用风险,可以快速做大资产规模。

  而转型消费金融之后,这一优势消失,在竞争激烈的消费金融市场中需要建立新的竞争优势,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陆金所在招股书有这样一段话:“互联网背景平台没有金融“血统”、缺乏金融数据和金融服务能力,在对借贷风险定价及为投资者提供适合产品方面是短板。”

  背靠大树能够调动的资源自然不同,陆金所可以打通用户所有账户,知道在平安银行(16.090, 0.19, 1.19%)有没有存款和房贷、知道在平安人寿投了多少保费、知道在平安财险投保了几辆机动车……

  虽然平安集团可以在P2P的泥潭里拉陆金所一把,但这并不代表它是万能的。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高度依赖平安集团对陆金所而言并非好事,想要在互联网金融巨头里竞争角逐只能砌出一条自己的护城河。

  P2P网贷为陆金所积累了大量的早期用户,个人投资者的资金也成为陆金所提供的贷款资金来源之一。但随着陆金所和P2P的彻底两清,获客问题又再次摆在陆金所面前。

  不幸的是,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陆金所的获客成本却在水涨船高。

  根据陆金所招股书披露数据显示,其借款人获客总成本大幅度增加。

  从2018年到2019年,获客总成本从48.38亿元增长到了87.15亿元,将近一倍。更尴尬的是,2020年上半年,这一数据是59.06亿元。

  与此同时,借款人获取在营销费用中的支出占比也是不断提升的。

  2017年—2019年,借款人获取费用支出,营销费用占比分别为31.6%、44.9%和58.4%。2020年上半年,借款人获取的费用占比更高达68.5%,创历史新高。

  抛开逐年增加的获客成本和营销费用的增加,判断一家公司的未来前景还要落实到研发费用的投入上。但实际上,陆金所的研发费用也远低于同行。

  2020年上半年,蚂蚁金服的研发费用达到57.2亿元,占收入的比重达到7.9%,而陆金所同期的技术和分析开支只有8.49亿元,占收入的比重只有3.3%。

  可怕的还在后面,“嫌贫爱富”的陆金所却正在被“富”抛弃。

  2019年,陆金所3469亿元的客户资产规模中,超过一半的资产来自于资产规模大于50万元的客户群体;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8%至3747亿元,但75%的资产来自于资产规模大于30万元的客户。

  如今陆金所的核心业务依然是放贷,迎合的还是个人投资者和中小微企业的投资及融资需求,“技术驱动”的外壳似乎有些名不副实。

  今年是资本市场的变革大年,在新的规则和趋势面前,金融开放的脚步声也愈来愈近了。“中资走出去、外资走进来”,成了我国金融行业的新主题。

  伴随着互金潮水褪去,转型后的金融科技公司纷纷“上岸”谋求登陆资本市场。大水大鱼,风高浪急。陆金所想要杀出重围,不能光靠想象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相关推荐

中国P2P一哥赴美上市,陆金所的未来有多少想象力?
陆金所上市:昔日P2P龙头转型上岸,收入八成靠放贷
陆金所能在纽交所站稳脚跟吗?
IPO观察 | 曾经的P2P龙头、现在的放贷平台,陆金所控股是不是换汤不换药?
陆金所赴美上市,拿什么对标蚂蚁和腾讯?
正在被边缘化的陆金所,明天走向哪?
陆金所赴美上市 拿什么对标蚂蚁和腾讯?
中国平安联席CEO:P2P占陆金所业务比重少于20%
陆金所赴美IPO,招股书背后的“金钱”生意
最前线 | 陆金所停止网贷业务,P2P或成上市阻碍

网址: 中国P2P一哥赴美上市,陆金所的未来有多少想象力?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2338.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