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隔离病毒,不隔离AI

隔离病毒,不隔离AI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银杏财经”(ID:yinxingcj),作者 罗桑榆,编辑 杨一枝。36氪经授权发布。

鼠年春节,所有中国人都在疫情中与时间赛跑,AI也不例外。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除口罩、防护服等刚需物资外,AI医疗也成为战斗在一线的关键性“武器”。小到为医护人员争取休息时间,大到为药物研发提供线索。

科技冰冷、病毒无情,但运用科技战胜病毒人类脚步从未停下。

01.提前预警,第一条警告信息由AI发出

“避开出行中国武汉等特殊区域”。

2019年最后一天,加拿大健康监测机构bluebot向全球发出了这样一条警报。

疾病预测是所有人都向往的事情,目前全球各地都开启了预警机制,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和疾控中心只能依靠其他地区的共享信息才能进行疾病监测,远跟不上病毒的速度,好在AI可以更快、更主动。据了解Bluebot的预警足比美国疾控预防中心提前了将近七天。

之后该研究机构还通过访问全球机票数据正确预测出病毒出现后几天内,将从武汉蔓延至曼谷、台北、东京等地,一语成谶。

在疫情面前,时间是生命,速度是财富,如果AI能一直保持这种“预测”能力,那将会是人类一大福音。

当然这一切还需要时间,AI需要自我进化的地方也还很多,例如精准评估疫情等级以及会造成的经济影响,帮助相关部门做出更好的决策等。

“未来”一词总是神秘而又遥不可及,从中国古代的周易八卦,到西方的塔罗牌、占星术,人们总是想尽各种方式希望可以触碰到它。

而这次AI预警,或许是人类最接近“未来”的一次。

02.抗疫前端——疫苗研发与病情诊断

疫情大规模爆发后,各云计算大厂第一时间面向全球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了AI算力。

AI算力与抗疫有何关系?——通过张量计算来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匹配。简单来说,就是提升效率。

连日科普知识疯狂输入下,我们都知道此次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和普通感冒的症状相差不大,因此医务人员手中的小盒子——核酸检测剂,就成为确诊的试金石。

隔离病毒,不隔离AI

核酸检测剂开发并不是一件易事,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基因测序。这个过程需要耗费数日,完成之后,核酸检测剂盒的开发才能提上日程。

此外,“新冠”本身也很难缠,据了解它是基因组序列组最长的病毒之一。也就是说目前“小盒子”只能检测到病毒基因的局部,一旦发生变异,就可能出现漏检的情形。

核酸检测剂是个好东西,但在此次的疫情检测中,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过少,审批流程太长、物流不给力.....种种因素将大批医院都排除在外。

面对可能变异升级的病毒,单靠“人肉输出”已经不能保证检测的风险,严峻的形势下,AI成为破局的利器。

AI算力开放后,将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大幅压缩了确诊时间,并且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

与此同时,大多数机构还在同步研究药物筛选模型以及蛋白质立体三维结构,以帮助后续疫苗研发。在还原病毒真实的过程中,这一阶段的AI显得关键而硬核。

目前的医学领域,病毒基因测序、蛋白靶标筛选、疫苗的研发,种种工作都需要AI算力作支撑。优质的算法可以快速提升检测的效率,对人类认识病毒,确定治疗方案、研发疫苗都功不可没。

抛开助力核酸检测盒开发、疫苗研发外,在确诊前线,AI技术还作用到CT检测。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大型医院做影像检查,要等很久才能拿到结果,去小医院看病,又没有齐全的检查设备。医院影像诊断的供不应求,让不少第三方影像机构看到了“生机”。

据了解,影像科医生用上AI系统后,能够快速得出诊断报告,筛选出“高度疑似肺炎患者”。目前CT量化结果已经能够实现秒级输出,快速的判断检测,降低了患者排队时间和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核酸检测是确诊的金标准,它的特异度非常高,但是CT的敏感度更高。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用CT来填补核酸检测无法到达的“真空”,将AI+CT模式更多的应用在一线疫情检测之中。

不论是核酸检测盒还是CT技术,都让我们看到了技术的力量,AI让抗疫大军走得更快。

03.机器人总动员

最近,大批人员、物资都在奔赴抗疫第一线,其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机器人部队。

此前进入人们视野的大多是智能物流机器人,例如京东物流就利用其尝试在疫情医院定点配送物资等。但最近医疗机器人已经出现在了各大医院大厅、住院部等,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具有视觉识别与语音交互的分诊机器人。

隔离病毒,不隔离AI

它们由多摄像头模组、激光导航雷达、六麦克风矩阵等组成。可实现无人导诊、自动响应发热问诊、帮助医生远程会诊等,避免了医护人员和病患直接接触而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据悉一台机器人可帮助40位患者进行远程诊断。

而在大洋彼岸,用机器人治疗新型肺炎患者也被提上了日程。根据英国《卫报》 的相关报道,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一名30多岁的男子被送往了华盛顿一家特殊病原体病房,由机器人来进行治疗。据机构负责人George Diaz表示:患者治疗情况令人满意,并且此时已经治愈出院。

机器人不是“人”,技术却赋予了他们人的能力。除开会诊机器人外,一线还出现了不少新面孔。

白胖的身形和笨拙的步伐是消毒机器人,它们每天跑遍医院的各个角落,针对环境物表和空气进行自主移动式多点消毒,将消毒剂达成干物状,充分弥补了传统固定式空气消毒机和紫外线灯管上的不足。

拥有纤细体态和萌系语音的是送餐机器人。疫区内与疫区外的人是两番风景,虽然大家时刻都在关怀着疫情内的最新动态,但对于重症患者多少还是有“敬畏”之心。送餐机器的无接触服务恰好大显身手,它们通过定位服务,语音系统准确的将食物送到人手中。

在众多抗疫力量中,医护人员是冲在一线的先锋部队,新冠对于医生、普通人而言,都是初次认识。每天上升的严峻形式让他们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以及长时间面临被感染的风险。

我们都希望医护人员在救助患者的同时,自己也是安全的,少一些耗时又费力的工作,省下来时间和精力处理更急切的事情,可以更好休息,机器人等智能技术恰好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

从科研机构走向抗疫一线,消毒、分诊、运输这些最“危险”的事情,让机器人都有了用武之地。

04.抗疫大后方——智能测温

一辆高铁车进站,人流集中涌向出站口。

当一批不见面容的旅客向出站口走来时,大屏幕立即出现了人流的红外影像,红、黄、绿三种颜色来回切换,画面左下角还不停地跳动37.0、36.5、37.5...等数字。据了解,这是最新出炉的AI热成像检测。

隔离病毒,不隔离AI

自古以来,作为一线的后盾,大后方的稳定十分重要,此次新冠爆发也不例外。随着返工大潮的来临,机场、车站、地铁站等公共场所,成为防疫的重要关卡。

这些地方往往都列着长队等待测温,虽说是特殊时期的无奈之举,漫长的等待还是加大了传染的风险。最近几天,不少公共场所已经启用不用等候、不摘口罩就可以测温、无感通行的热成像智能系统,其中AI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首先利用AI技术锁定人脸,准确地将被测试者与检测数据匹配;其次对人体体型进行识别与追踪,与传感器中的标准数值对比,当体温高出37.3°C时,被检者头像就会清晰出现在屏幕右上角,工作人员会立马进行二次检查,确认体温异常,将马上采取隔离措施。据说热成像连“彩虹屁”都能拍得一清二楚。

与其他测温方式相比,红外线测温更加直观,24小时不间断工作,非接触式检测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接触性传染的概率,其成为疾病分诊的一个里程式的进步。

从目前在北京等地上线的产品来看,每台设备一分钟可测300人,显然已经追平甚至超过正常时点下,机场、火车站等场所的人流流通效率。

利用AI防控疫情并不止步于测温,患者在出现异常后,下一个目的地就显得十分重要。

AI在公共安防领域一直都有涉猎,例如利用人脸识别,快速判断出一个人的生活轨迹等。此前这项技术主要用于追踪、破案等,但在这次防疫中却发挥了奇效。

十几秒的接触时间,可能连当事人自己都无法确定,利用识别追踪技术却可以让病毒在无法预料的情况下,画出运动轨迹,让大规模裂变传播显现无形。

根据目前公开信息来看,针对此次新型肺炎,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都建立了“疫情地图”,通过时空数据分析,描绘出各省人口进出轨迹、趋势,将数据可视化,实现实时数据更新,并且根据即时定位功能,还能判断出周围疫情状况。

技术赋予了人类更“精明”的眼睛,我们正戴着它寻找“光明”。

05.结语

不同于17年前那个连手机都未普及的年代,此次疫情,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都被给予了厚望。

科技战“疫”正在徐徐展开。对于AI技术而言,可能是生平第一次直面如此大型、急迫的考试。此时的它更像是一个“未成熟”孩子,尽管涉世未深,但还是毅然扛起了“战疫”的大旗。

这场疫情大考或将成为AI技术成熟的转折点,因为被强烈需求;抑或是直线下降、打入冷宫,因为大面积应用让缺点与弱点都一览无余。

需求亦是挑战。隔离病毒,不隔离AI。但愿后续我们能看到AI技术不仅帮助我们突破病毒防线,还能帮助人们重塑心灵、恢复生活。毕竟,这才是人类技术的终极福祉。

相关推荐

隔离病毒,不隔离AI
隔离病毒,不是隔绝返程人员“回家”的权利
梁建章:北京需要隔离的是病毒 而不是外地人
“隔离令”下的硅谷:近700万人“居家隔离”三周
我在美国加州隔离:没有人可以偏安一隅
同济专家答疑!一文看懂你所有关于“隔离”的疑惑
当当员工感染新冠肺炎细节 82名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
隔离 or 复工,远程办公能否两全?
斯坦福发布“防疫公司”模拟器:“照明开关法”或为美国社交隔离最优解
泉州隔离酒店坍塌,查找建筑隐患有何妙招?

网址: 隔离病毒,不隔离AI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7765.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