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然
编辑|刘鹏
一场由“几乎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引发的口水战,正在将中国餐饮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正在短短60小时内,迅速演变为关乎行业真相、消费信任与商业模式的激烈对决。
当“科技狂人”罗永浩的流量炮火,对准“餐饮巨头”西贝的品牌命脉,这场十万元的赌局,不仅关乎双方的声誉,更将餐饮业“预制菜”这一长期存在却又讳莫如深的“公开秘密”,彻底推到了聚光灯下。
从“太恶心”到十万悬赏的舆论风暴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该微博迅速引爆社交网络,话题“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登上热搜,阅读量过千万。
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紧急召开媒体沟通会,强硬回应:首先,完全否认罗永浩的指控,坚称西贝“按国家规定,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而且100%不是预制菜”;其次,宣布从次日起全面公开全国370多家门店后厨,邀请消费者现场参观验证,以证清白;最后,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明确表示将正式起诉罗永浩。
“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这位61亿身家的餐饮大佬更是连用三个“一定”表达起诉的决心。
9月12日,为了自证清白,西贝随后发布了一份长达42页的《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图文并茂地详细阐述了罗永浩当天消费的各种菜品的完整烹饪过程,试图以“技术流”的方式还原真相。同时,西贝迅速开启后厨直播,实时展示操作过程。
这场争议迅速发酵,不仅吸引公众围观,就连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华与华董事长华杉也纷纷下场,公开表达对西贝的支持。一时间,整个晋西北都被卷入这场关于预制菜的大讨论中。
罗永浩方面也火力全开。在西贝公开回应后的24小时内,高强度连续发布30条相关微博,并悬赏10万元,公开征集西贝“预制菜证据”,声称已经做好迎接官司的准备。
9月12日晚间,罗永浩在多平台开启直播,就近期与餐饮品牌西贝引发的争议作出回应。直播过程中,他多次明确表态:自己并非反对预制菜本身,真正反对的是将预制菜当作非预制菜售卖、进行隐瞒的行为。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关注点也被进一步放大。5个人、15个菜、830元,人均166元的账单,叠加“33元一份花卷、46元儿童餐、69元豆腐汤”等价格,让不少人直呼西贝“贵”。当一家以“干净、营养、服务好”著称的餐厅卷入“预制菜”风波时,舆论的不满被彻底点燃。
在这场激烈的交锋中,舆论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一部分网友力挺罗永浩,认为他敢于说出“皇帝的新衣”,戳破了高端餐饮的“伪装”;另一部分则支持西贝,认为连锁餐饮使用中央厨房和半成品是保证品控和效率的必要手段,不应被妖魔化;还有一部分理性声音提醒,真正的争议焦点不是是否使用预制菜,而是餐厅能否做到“价格与价值相符”以及“信息公开透明”。不过在情绪化的氛围中,这类理性讨论显得微弱。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安全一直是公众的敏感雷区,预制菜更是舆论高压区。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是否用预制菜本身并非唯一问题,但一旦品牌与“预制菜”挂钩,就很容易引发信任危机。西贝甚至一度推出“罗永浩同款套餐”借势流量,却无形中把品牌风波推回了自家客厅。
当品牌与预制菜绑定 西贝坐不住了
当“预制菜”这三个字与西贝牢牢绑定时,这家年营收超60亿的餐饮巨头彻底坐不住了。
贾国龙连用三个“一定”表达愤怒,紧急召开媒体发布会自证清白,甚至不惜对簿公堂。如此激烈的反应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西贝自身的品牌焦虑,更揭示了餐饮行业普遍存在的矛盾。一边是降本增效的现实需求,一边是消费者对“现做现卖”的执着追求,这种错位正在成为连锁餐饮企业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
那么,西贝究竟是不是预制菜?这场争议的根源,恰恰在于“预制菜”概念本身存在认知鸿沟。
根据市场监管、卫健委等多部门于2024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自行制作并配送至门店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盒饭、汉堡、披萨等主食,以及即食沙拉、凉拌菜等直接食用的食品,均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在门店现场,贾国龙以鱼香肉丝为例,如果是在中央厨房炒好、冷冻,到门店加热出餐这叫预制菜;如果把肉丝切成丝,甚至肉丝焯过水、过了油,但是烹饪、下料、炝锅等炒菜流程全在门店完成的,这不叫预制菜。西贝试图在“标准化”与“现制感”间找到平衡。
然而,在消费者朴素的认知里,这种文字游戏般的区分显得苍白无力。大众期待的是高价买单后,能获得食材新鲜、现洗现切、充满“锅气”的现场烹饪体验。任何形式的“非现场完整制作”,都可能被归入“预制菜”的认知中。
消费者与餐饮企业的认知落差,让以西贝为代表的餐饮企业,一边在面对消费者时极力撇清“预制菜”标签,生怕触动大众对“现制体验”的敏感神经;另一边却在资本市场上主动强调“中央厨房”与“标准化”的价值,将其作为核心竞争力。
过去,餐饮行业常年受租金、人工、食材三重成本挤压,标准化运作既能保证门店出品稳定、减少食材损耗,更能直接降低成本。
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使用预制菜后整体成本可下降8%,这一数据直接推动行业集体向产业链上游发力,构建标准化产业链成为餐饮企业的一致选择。对数十亿规模的餐饮企业而言,哪怕1%的成本节约都意味着数千万利润。
西贝同样深陷于此。贾国龙透露,西贝今年上半年利润率不足5%。在成本支出中,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分别占30%多。与之相比,同为西北菜系的九毛九食材成本约为35.6%,两者相当;而自建全产业链的老乡鸡食材成本占比约为42.7%。
在面对高价质疑时,贾国龙直言不讳称“真不贵,质疑者可以到财务查西贝近五年的账”。但消费者并不在意这些数据,他们只关心菜品是否物有所值。一旦和“预制菜”挂钩,价格质疑就会被放大。
罗永浩的一句“预制菜”之所以能让贾国龙“破防”,在于它戳中西贝的“中年危机”:品牌定位模糊、增长受限、与消费者期望错位。人均上百元的消费水平,让西贝稳居高端正餐,却与其家常化的西北菜品形成天然矛盾。价格质疑因此难以消解,而“预制菜”标签更成为直接的宣泄口。
筹备2026年上市 西贝的基本盘还能守住吗?
2023年,曾经号称“不缺钱,永不上市”的贾国龙给西贝定下了一个长期计划:2026年完成IPO,成为市值千亿的上市公司。
换句话说,今年是西贝实现IPO上市前的关键一年。2025年,西贝莜面村获得战略投资,投资方为新潮传媒,为上市持续铺路。
早在2023年,西贝莜面村营收超过62亿元,全年接待了3766万人次顾客进店就餐,规模已经可以对标部分IPO餐饮企业。旗下零售品牌“西贝功夫菜”整体零售端收入超3.4亿。
自打宣布要筹备上市以来,西贝和贾国龙就长期活跃于互联网,希望借助于流量实现更好的宣传力和品牌力,被网友视为网红老板。但“流量”是有双面性的,号称“行业冥灯”的罗永浩,可能是西贝遇到过最强大的对手。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西贝急了的原因在于,这场争议精准冲击了西贝的核心客群——带娃家庭。他们对西贝有多重要?2024全年,西贝儿童客流超过640万人次。儿童餐已经成为西贝的新标签;2025年暑假,西贝家庭带娃客流突破230万,同比上涨25%,累计售出超过400万份儿童餐。
在2019年到2022年间,西贝儿童餐营收增长415%。直到2025年初,西贝累计售出4000万份儿童餐、服务家庭客流超2亿人次,成为西贝业绩增长最重要的基本盘。
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曾表示,西贝专业儿童餐是西贝门店内食材最健康、营养最丰富、毛利最低的产品,西贝一直希望把自己打造成Z时代和α世代的家庭餐厅。
这类消费者愿意为更高客单价买单,核心诉求是“孩子吃得营养、吃得安全”。但预制菜在公众认知中,始终与“速食”、“添加剂”等负面标签捆绑,这与西贝长期塑造的核心品牌价值完全相悖。
除了预制菜外,罗永浩对西贝的指控还包括市场长期讨论的“价格痛点”。29元3个鸡翅、69元一份豆腐汤、69元一份小黄鱼儿童套餐。这些单品价格反复引发消费者热议,但真正让西贝陷入被动的,从来不是“贵”本身。
单价高不可怕、预制菜也不可怕。蜜雪冰城坦荡荡的面对自己是预制菜,但只要与消费者站在一起,即便是使用过夜柠檬片也“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真正的矛盾在于,消费者对西贝的付费预期,是为餐食现制品质、干净卫生买单。而当这份“溢价”与“预制菜”绑定,彻底打破了市场与企业价值共识,这才是西贝无法忽视的焦虑。
对贾国龙而言,“预制菜”不仅是影响消费群体,更是影响品牌溢价的根基。所以,面对争议,他并非“不愿让步”,而是不能让步:一旦核心客群对“西贝=安全健康”的认知崩塌,品牌的立身之本也将动摇。
然而讽刺的是,无论西贝如何解释与自证,只要这场风波越闹越大,消费者对于西贝和预制菜的联系就会越来越深。
相关推荐
人均百元被嫌贵、预制菜标签甩不掉,罗永浩让61亿餐饮巨头破防了
预制菜“退烧”,超100万斤鱼片卖不出去
罗永浩西贝之争:预制菜应透明,商业批评也应有边界
“小龙虾刺客”难救预制菜
万亿中国餐饮,“困”在预制菜里
预制菜离不开“科技与狠活”?
罗永浩:天下苦预制菜不透明久矣
罗永浩:西贝称没有预制菜是100%撒谎,此前西贝承认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
预制菜“入侵“餐厅,你的胃被驯服了吗?
预制菜市场爆发前夜,巨头还未出现
网址: 人均百元被嫌贵、预制菜标签甩不掉,罗永浩让61亿餐饮巨头破防了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