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冬梅
9 月 11 日上午,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开幕。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在开幕式暨主论坛上带来了他在 AI 时代对最新思考。
“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和 AI 的陪伴。”王坚在台上的这句金句,引发了全场热烈关注。
开场时,他表示,“2025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今天正在经历一个从代码的开放、开源,到资源的开放、开源,一个非常不同的革命性变化。开源这一沿用软件时代的概念,成为了 AI 竞争的关键变量。”
他进一步解释这一观点时提到,今年年初,美国出台了人工智能出口管制措施。外界熟悉的,主要是针对芯片、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的管制,但实际上,此次政策首次明确提出要对人工智能模型的权重进行限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管制仅适用于“闭源”模型权重,而“开源”权重被明确排除在外。
“这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王坚回溯道,在 1 月 13 日,当时全球最先进的基础模型仍掌握在美国几家头部公司手里。而仅仅半个月后,AI 领域的格局出现了变化。1 月 18 日,人工智能先驱、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Jeff Hinton)曾到访上海,他以坚决反对开源著称,并有其充分理由。然而,仅在几天后,国内外相继发生了几件大事:1 月 30 日,OpenAI 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表示,“在开源这个时刻,OpenAI 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1 月 31 日,阿里巴巴千问(Qwen)与 DeepSeek 宣布开源。
“这不是一个策略性的错误,而是一个历史性的选择。”王坚强调。他认为,开源在 2025 年成为了绕不开的话题,成为决定未来 AI 发展路径的重要变量。
在演讲中,王坚还将 AI 时代的开源与互联网发展史相比较。他回顾道,1998 年互联网兴起的标志性事件是浏览器的普及。当时,Netscape 作为最开放的浏览器,通过开源改变了行业格局,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分水岭”。
他特别提到,“开源”一词的确立同样发生在 1998 年 4 月。当时,不同人群对开放软件有不同称呼,比如“自由软件”“免费软件”,最终一批极客确定了“Open Source(开放源代码)”这一统一说法。
王坚指出,这一概念推动了互联网的繁荣,而今天,它再次在 AI 竞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谈及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时,王坚还提到了 2019 年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的演讲。辛顿曾在 2018 年至 2019 年间提出过两个重要观点:人工智能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逻辑驱动的,另一类是受大脑神经元等生物特性启发的。这些思想与如今围绕开源与闭源的争论,依然存在深刻联系。
在王坚看来,开源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关乎整个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2025 年,人工智能正处于类似于上世纪互联网分水岭的历史节点,而开源或将成为决定未来走向的核心力量。
王坚表示,当数据、模型、算力乘上了更大的变量,规模被千倍万倍增加后,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发生了不只是原理上的进步,在事实上发生了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当规模到这个程度的时候,资源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今天模型权重的开放本质上是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的开放,有了模型开放以后,再也不需要花费那么多计算资源重新做有人替你完成的工作”。
“太空是人类最大的资源,今天绝对不是只把 AI 用在手机上、电脑上,其实 AI 不应该缺失太空。”王坚表示,在通讯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以后,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就会出现第四种卫星,他称之为“计算卫星”。
今年 5 月 14 日,之江实验室第一次把 12 颗卫星同时送上了天,在这 12 颗卫星组成的星座上,第一次把 8B 参数模型放到太空去了。王坚解释,这不是用了简单的深度学习算法做了处理的小程序放到卫星上,而是一个跟地面上一模一样、完完整整的大模型送到了太空上。在这 12 颗卫星到了太空后,能保证只要卫星到达的地方,就可以在太空的任何地方完成对所有数据的处理。
王坚也不禁感慨道:“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 AI 是不能缺失太空的。”
王坚表示,此次发射的 12 颗卫星到达太空后,将实现“在任何一个卫星覆盖的地方,完成对所有数据的处理”。这意味着卫星之间不再是各自独立、只与地面站联系的单点系统,而是首次建立起完整的在轨互通互联网络。“这是给人工智能在太空带来的一次巨大机会。”他说。
王坚还特别讲述了“三体计算星座”这个名字的来历。
王坚称,“三体”并非仅来源于科幻小说,而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概念。早在牛顿时代,科学家就提出了“三体问题”:如果宇宙中只有两个天体,比如地球和月球,它们的运行关系可以通过数学解析解精确描述。但一旦加入第三个天体,如太阳,这三者的关系就不再存在确定解,只能通过近似和假设来推导。王坚打趣道,“一个人、两个人做事情容易,三个人就复杂了,中国有句古话叫‘三个和尚没水喝’。”
然而,“三体计算星座”的目标正是要突破这种复杂性。在开放资源的条件下,通过多颗卫星的协同与共享,实现多个主体共同完成计算与任务处理。“我们希望无数的主体能够一同构建这个星座,共享太空资源。”王坚说。
这一构想也受到国际关注。王坚提到,《南华早报》曾在报道中指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分享太空,把人工智能送入太空。”他透露,未来的计划是让每一颗卫星向全世界任何一个人开放使用,不仅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还将为深空探索创造条件。
他进一步介绍,在几年内,科学家计划把卫星送往太阳轨道上的拉格朗日 L5 点——该点距地球与太阳均约 1.5 亿公里。届时,数据已难以传回地面处理,只有将 AI 和算力一同送入太空,人类才有可能真正迈出地球,走向更远的深空。
展望未来,王坚强调:“人类去火星的路上,是不能没有计算和 AI 的陪伴的。这就是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方向。”
发布于:浙江
相关推荐
AI 竞争已“卷”到了太空!王坚外滩大会最新分享:人类去火星不能没有计算和 AI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人工智能时代将带来“计算卫星”
从心理学博士到阿里云创始人,如今王坚又有了大动作
外滩大会:AI技术的发展,会让机器人更像人吗?
王坚院士深度专访:大部分AI产品撑不过10年
王坚院士:世界上为什么有红绿灯?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云计算和GPT的关系,就是电和电机的关系
人类史上首个太空 AI 机器人 ,IBM 和空客如何两年开发了它?
没有马云的云栖大会,阿里云三代掌门居然以此为重?
贝索斯的一小步:竞争推动人类走向太空
网址: AI 竞争已“卷”到了太空!王坚外滩大会最新分享:人类去火星不能没有计算和 AI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1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