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很多家庭主妇会发现,鸡蛋降价了。关注经济数据的人们则会发现,CPI、PPI双双进入负值。
12月至今鸡蛋价格呈下行走势,截至18日,全国主产区鸡蛋日均价已降至4.05元/斤,较月初跌幅11.96%。这主要是因为需求不及预期,而鸡蛋供应量又恢复性增加,供大于求,自然会跌价。
另外下游因对后市行情缺乏信心,多持观望态度,导致各环节均有库存积压,短期市场仍会呈供大于求的状态。
一
我们先来回顾鸡蛋的价格。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鸡蛋1分钱一个,到了70年代,大一点的两分钱一个了。70年代初,鸡蛋基本3~4分钱一个,如果按斤算,大概是两毛五到三毛钱一斤。80年代初,鸡蛋涨到八分到一毛左右一个,到了80年代末涨到一个两毛左右。到了90年代末期鸡蛋已经涨到3元/斤。
在此后的十年里,鸡蛋价格在3~4元之间浮动。
进入21世纪,2001~2003年间,蛋价维持在2~3元/斤,震荡幅度不大。2004~2010年间,我国经济处于一个缓和通胀,蛋价明显上升,鸡蛋价格从近4元/斤,突破到4.5元/斤。
但市场发展本身也带来了价格的更大波动,比如在2006年年中,鸡蛋价格就跌至每斤3元以下。2011年的时候,蛋价接近5.5元/斤,但随后跌到了4元/斤。
2014年,蛋价涨到了有史以来的峰值,达到6元/斤左右,不久之后又是一个暴跌,跌到了4.5元/斤左右。
这个价格的波动,本身由于农产品自身的生产特性造成的,价格会像蛛网模型描述的那样反复摆动。总体来看,现在鸡蛋的价格和20年前是差不多的。1997年时,北京的每斤的鸡蛋价格是3.9元,现在是4.3元。过去了26年了,基本上鸡蛋价格没怎么涨过。
基本必需品价格的涨幅不大,这也反映出老百姓在消费方面偏弱。
二
或许有人会认为,鸡蛋猪肉这样的东西,需求不怎么会受价格影响。因为,这些东西价格并不贵,需求基本恒定。且不说并不是所有中国人的收入都可以不在乎鸡蛋的价格。其实,任何需求都会受到任何价格变动的影响,进而,任何需求都会受到任何收入变动的影响。
人的决策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为。一双鞋500元、另一双鞋505元,这时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是品牌、样式等因素,1%的价格差异,几乎不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购买选择。
但是,很可能消费者在两双鞋之间,选择不下,犹豫不定,1%的差异,就会在心理上放大,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鞋厂出售的鞋非常多,在统计数量之下,1%的价格就能产生价格优势。
同样的,猪肉、鸡蛋的价格绝对值不高,看似不会影响吃不吃猪肉,吃不吃鸡蛋的选择。但人的选择是综合性的,一个人发现奖金比上个月少,不会影响他是否吃猪肉,但这个因素叠加上他觉得中午吃得太饱了,就会导致他放弃叫外卖的选择,而是吃了一碗方便面。需求就是这么缩减的。
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降幅扩大,正是CPI同比转负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7月份,CPI受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同比下降0.3%。10月份全国CPI同比再次出现下降,降幅为0.2%。11月,降幅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CPI同比下降0.5%。其中,城市下降0.4%,农村下降0.8%;食品价格下降2.0%,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下降1.0%,服务价格上涨0.3%。
CPI同比增速为负并不常见。再早之前的负增长则是2021年1月份同比下降0.3%;2月份,同比下降0.2%。2020年的11月份,同比下降0.5%。再往前溯,就是在12年之前了,当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出现了几个月的CPI负增长。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CPI可以反映城乡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可以反映货币购买力,度量通货膨胀。
具体操作,统计部门抽选一组居民经常消费的、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有代表性的、固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商品篮子”。目前,CPI的商品篮子,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共8个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然后,对这些商品的价格进行抽样统计,和上个月比较,看总体是涨是跌。
截至11月,CPI同比连续两个月负增长,PPI同比连续负增长14个月。技术上看,CPI两月同比连续下降,主要是受猪肉价格的拖累,以及节后消费需求回落。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更能反映根本物价水平的核心CPI同比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在0.4%以上,从这个角度看,尚不能说当前国内已形成了通缩格局。
不过,考虑到另一个衡量通缩的指标,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已经连续14个月同比负增长,10月份降幅较上月扩大0.1%。PPI指的是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也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一个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
PPI负增长,表明经济有通货紧缩和下滑的风险,即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环比下降,说明因资金不足造成生产经营活动减少。
所以,当下对通缩还是要高度警惕。
三
经济是建立在人心基础上的。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就是效用,效用就是人对商品与服务的心理感知。通胀和通缩对人心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温和通胀能刺激经济增长,而通缩,会不利于经济增长。
对企业来说,温和通胀,自己产品的价格上涨,企业收入增加。企业按照会计成本行为,并不会时时刻刻把物价因素放进来核算,企业就会认为实际收入增加了,就会增加生产,增加雇员,还会多发工资。对员工来说,更不会把物价因素放进来精确核算,也会认为实际工资增加了,不但工作更卖力,消费也会增加。这就是货币幻觉。
温和通胀之下,实物资产会上涨,货币持有收益下降,人们就会把钱拿去买实物,比如房产。这种投资并不会仅限于房地产,而是在各行各业都会增加投资、进而增加生产。所以,温和通胀能促使人们加大投资。
通货紧缩后,社会的物价下降,对消费者来说,这当然是好事,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企业产品的价格也会下降,企业的收入就会减少。同温和通胀的时候一样,老板也不会精确地把物价因素考虑进来,就会觉得企业利润减少了。那么,就会缩减生产、降薪甚至裁员。于是,东西虽然便宜了,但员工工资也下降了,甚至被裁员了。甚至企业因为价格下降,出现亏损就会倒闭,那么就有很多工人失业。所以,通缩不利于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通货紧缩后,货币的供应量减少,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减少,对股市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素,因此长期通货紧缩会导致股市行情低迷。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股价上涨;物价下跌,股价也下跌。通缩还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投资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物价下跌,企业利润下降,生产者生产积极性降低,导致失业率上升,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当资产贬值,债务压力大,就很容易出现破产,按揭容易出现断供行为,会导致银行形成巨额不良资产,最终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面对通缩趋势,都会采取措施,全力避免。避免通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提振消费,扩大消费,所以必须增加居民收入,但增加老百姓收入,首先得企业增加生产,增加投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在于预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刘远举
相关推荐
丘比首款不使用鸡蛋的“鸡蛋商品”来了
人造鸡蛋来袭?这家公司拯救一万亿鸡蛋供求
“鸡蛋返生”美国早就在搞了?
猪肉、牛肉持续降价,餐饮业的好日子来了?
生鸡蛋冷冻后,蛋黄跟冰淇淋一样好吃?
消费金融,在鸡蛋上跳舞
特斯拉中国大降价:一场“一石三鸟”的阳谋
比亚迪降价,同行都傻眼了?
汽车降价了,为什么销量不升反降?
降价暗潮下的广州车市
网址: 鸡蛋降价了?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0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