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雅各布
经济变差了?
这是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公司裁员、企业增长困难、投资者变得保守,种种征象都像是在向你传达这个悲观的信号。
但我可不这样看,我却觉得有机可乘。
我国所谓的大经济体,就像是一部社会的大机器,由无数个小经济体般的小齿轮推着走,就像蝴蝶效应一样,每一件事都是有因果关系的,经济变差了,总有导致它变差的原因,在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我们总有对策。
有时候,宏观经济更多是向你提供方向指引、释放信号,什么时候应该不顾一切努力向前冲,什么时候应该休息在家养身体,在正确的时候做最正确的事情。
对很多人来说,宏观经济高深莫测,各种指标指数往上搬,完全看不懂,更莫说能得出用于指引工作和生活的信号,今天,我就尝试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来说一下到底什么才是宏观经济。
目的只有一个:无门槛看懂宏观经济,了解货币、物价、债务和楼市这些大家关心的东西是怎么相互影响的?我们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国家总是由很多种行业相互组合而成的,具体来说我们分为三种类型:上游产业、中游产业和下游产业。
下游是接触消费者的地方,例如百货商店、酒店、饭店、小卖部等,所以下游是一个能直接反映市场需求的地方。
中游是为下游直接供货、提供满足需求所需物品的媒介,例如商店的批发商、酒店的供应商等,中游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把基础原料,打磨成产品,然后通过下游去分发。
然而上游,就是提供原材料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消费的需求是由下游开始向上游传递的,而产品供给则是由上游开始流向下游的。
为了更好地便于统计,下游一般就是指代第三产业(服务业),中游就是第二产业(制造业、工业),上游就是指代第一产业(农业)。
每个消费需求都对应者一种产品供给,形成了一个生产活动的成果,这个成果是可以衡量的,而社会是由多个需求和多个产品供给组合并行发展的,这些成果合起来就叫做生产总值,就是我们所说的GDP。
GDP只是用来反映出生产总值这个量,但具体落实到整个供需关系的趋势变化,也就是市场上生产、订单、库存、人员和供应这5大方面的趋势时,需要反映行业的景气程度,我们就需要引入PMI这个指标来观察。
下游是最接近消费者的,消费者有需求,才会去消费。消费的动力会被下面三个方面影响:
1、国民收入提高了(有钱想消费)
2、国外的消费需求(贸易全球化)
3、国家对基建的投资(例如通了高铁能去更多的地方)
充其量,这都只是影响因素而已,而起到根本原因的是人口,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如果人口是稳定的,那么消费需求也是稳定的。
但这仅仅是下游,这个稳定性去到中游那边,就被打断了,延续不下去了,为啥?
因为人是预期的,人对未来会有预判。
在下游产业里面,都是充满着竞争关系的,旺季的时候,需求激增,我要进多点货,不然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所以倒逼中游为我出多点货,而中游哪是说要多少有多少的地方,它也只能去逼上游。
而上游都有个大的共同点,就是投资巨大、工期冗长,产能增长非常缓慢,适应不了敏捷的市场变化,所以这个时候中游都在抢货,供小于求,上游商品价格暴涨。
这个涨价会传递到中游,甚至是下游,造成短暂性的价格波动。
久而久之,中游的人学精了,下次大家都习惯性向上游要多点货,就是为了应对下游的旺季,下游也为了应对旺季向中游要多点货,因为存在竞争。
所以大家在这个时候都屯了不少的货,上游也因此开足了马力去搞,上中下手舞足蹈、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经济也就繁荣起来。
但其实你也知道,底层的需求哪里有这么多,有部分只是大家预期幻想出来的需求。
所以当有人发觉不对劲的时候,就开始清库存、减少拿货,直到更多人知道后,直接减少生产,原本红红火火的日子,立马被刹住了车,经济开始走向萧条。
其实这也没啥,屯着的东西早晚也能卖掉,只是没以前卖得这么快而已,当需求接近平衡时,前面所说的全部过程,又会再来一次。
增张、过热、衰退、萧条、增张、过热、衰退、萧条,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周期。
这个时候引入两个统计指标,CPI就是用来衡量消费零售价的,所以叫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PPI是用来衡量商品出厂批发价的,所以叫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人的预期是社会需求的放大器,在市场的另一边,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放大工具,那就是货币。
大家都觉得,我们去银行存1000块,银行就能拿1000块去放贷,然后吃利差,这是教科书的例子,确实没啥毛病,事实上,银行在放1亿贷款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要有1亿对应的存款。
银行只是把这笔钱在借款账户上记录负债1亿,然后再在对应企业的存款账户下记录增加1亿,就可以了,企业立即就可以把这1亿用来购买各种需要经营的原料设备。
相对应的,GDP也增加了1亿。
到期后,企业是要还钱的,一借一还,就互相抵消了,和大家的存款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时候可能有人问,那银行是不是可以无穷无尽地放贷放下去?
回到我们刚刚那个议题,底层的需求是确定的,下游的消费力也是稳定的,如果新增投资没人消费,企业拼命借那么多钱干嘛?所以企业也不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谁也不愿意借钱。
按照我们上面说的经济周期变动,总有反应得慢的企业,这个时候他们因为投资经营不善,还款能力变差,当达到一定数量时,银行顿悟!这不太对劲。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经济衰退的时候,银行总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这个时候银行只能是谁先发现,就谁去收回借款,毕竟你不收,别人早晚也会来收,谁都不希望在自己的地盘上借款坏账率节节升高。
有些企业受到银行的压迫,没办法,只能先砍其他国家出口企业的订单,但那些涉及到中上游的订单,都是几年前就订好的东西,哪能说砍就砍,所以出口需求坍塌,经济危机就是这么像传染病一样这么传过来的。
尤其那些高度依赖出口的地区,被那么搞一搞,就萎靡不振了。
作为一家之主的“征服”部门眼看这样下去,大家只会引爆这场经济灾难,所以找了所有有钱的银行家来开会,商量向市场定向放款,这就是四万亿的缘由了。
这里我们引进一个概念来衡量情况的好坏:货币和信贷,我们主要看的是社会的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企业也不傻,出口订单没了,内需也不足,我要借这么多钱来干嘛?
出口我们控制不了,既然内需不足,那我们就定向创造内需,“征服”带头银行出钱,而银行放贷刚也说了,并不取决于存款啥的。
这个时候放贷的钱会定向往基建的方向去投,有活干,促进就业,又有工资,底层需求再一次被激活。上中下游又被推动了起来。
这个时候你去发现,很多以前融不出去的项目,都有人争着投,很多不成熟的项目,也能资本先行,先做了再说。
但其实底层需求还是那些,这个只跟人口有关。没有真实的需求,做什么都是虚的,哪怕再有钱。只有需求增长支撑的经济增长,才是稳定而又健康的。
所以到了最后,那些曾经被吹上天的明星项目,最后留下的就是一地鸡毛。
但居民继续一个捆绑财富的方式,想来想去,有一个既有消费属性,也有投资属性的东西,那就是房地产!
所以大家疯狂地去买房,把社会的热钱都投进了房地产,在08年过后,房价一路飙升。但房子毕竟是商品,商品说到底还是由底层的需求做支撑。
大部分热钱投资过后的项目,也就是那些被塑造出来的需求,都变成了空荡荡的园区、街道和商品房,这些需要未来的经济增量需求去消化,才能重新变为“活钱”,去库存应运而生。
而那些投资房地产的人,只是在投资未来的人口增长而带来的居住需求。但倘若不增长了呢?你的房子应该卖给谁?关于人口,我曾写过一篇定性的分析《20年间4.2亿劳动力的出走,人口不止老龄化》。
由于上面的从不同层面,都加了一些杠杆,使得经济逐步稳妥了一番,这个时候就应该着手去杠杆了,这么去?说白了就是催促还钱。。。
房贷是优质借贷资产,对银行来说,强硬的回收会影响民生,国民这一块是不能碰的了,所以银行只能从别的方面去入手,想来想去,也就只有企业。
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新需求大多数来自很多细分领域,所以小公司的增长率通常比大企业高,赚钱也快,但是经济不好的时候,大企业凭借规模优势,立马就能把边边角角的小公司收割掉,整个行业将趋向集中。
那么这就有问题了,民营企业是贡献就业最最最主要的力量,前面就说过,就业决定了消费,消费需求会决定经济增长,所以这么搞下去也是不行的。
为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经济,消停一会儿,稳定一会儿
我们回想一下,前面经济非理性的增长,说到底还是因为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因为屯的东西有点多,吃太饱了,所以需要歇一会儿,再继续奔跑。
毕竟很多时候,稳定的时候,就在无形中去库存了(需求在增加,不进则退)。
所以对整个经济来说,这是要回归本质的时候,用股票投资的话来说,这就是在杀估值,降股价,需求本质就是需要消费,只要稳住就业,啥事没有。
以上可以看作是近20年来我国的一部经济发展史,顺带也可以把整个宏观经济需要了解的东西带过一遍,总得来说,看宏观经济我们就看下面五种情况:
1、投资消费进出口总量看GDP
2、行业景气看PMI
3、通货膨胀看CPI和PPI
4、货币和信贷情况
相关推荐
如何简单地看懂宏观经济,做个人收益最大的事?
华为申请了“拍月亮”专利,一文看懂它如何拍月亮
富途美股上市,李华: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
疫情下的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展望
一文看懂养老机器人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一文看懂5G产业链
海康威视年报出炉:摊开498亿看懂中国安防生意经
腾讯2019年一季度:用户时长并未被短视频抢走,更重要的是宏观经济
九大问题带你看懂:都2020年了,无人驾驶汽车怎么还没来?
如何优雅地辞职?
网址: 如何简单地看懂宏观经济,做个人收益最大的事?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6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