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氨基观察
去年以来,市场持续转冷,使得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市值跌至谷底:
不仅低于净资产,甚至低于账面现金。这让不少投资者感到兴奋,觉得是时候祭出巴菲特的捡烟蒂大法,博上一把。
但这真得安全吗?不见得。很多生物科技公司现有产品/管线价值不大,股价跌下来,融资遇阻,账上现金只会越来越少,风险随之增大,甚至成为价值毁灭者。
这样的公司,与其说是烟蒂,不如说是飞刀吧?这也说明,很多传统估值方法对生物科技公司并不适用。
由于没有业绩,加之风险较大,对生物科技公司估值,向来是大难题。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市场不断推陈出新,“市研率”诞生了。
所谓“市研率”,其实跟我们平常所说的“市盈率”计算方法类似。
市盈率采用市值/净利润计算,在行业估值中枢确定的情况下,目标公司的净利润越高,市值或股价自然越高。
而“市研率”,则是市值/研发费用的结果作为比较。这也意味着,若在行业有特定估值中枢的情况下,烧钱力度越大的biotech,估值会越高。
科创板不少百亿级别的biotech,便是通过这一估值方法,来衡量自身估值是否合理。
例如,7月份刚刚完成IPO定价的科创板准上市公司益方生物。根据此次定价,益方生物确定的发行价为18.12元/股,发行后总股本5.75亿股,对应总市值104.19亿元。
如何评定这一估值是否合理呢?益方生物承销商祭出了“市研率”大法。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为3.15亿元,摊薄后市研率为33.07倍。
然后,公司选取了百济神州、贝达药业、泽璟制药、康方生物、荣昌生物和艾力斯作为对比,得出可比公司平均“市研率”为28.29倍的结果。
面对公司估值高于行业均值这一结论,益方生物坦率地表示,“此次IPO定价结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静态市研率,存在股价下跌风险”。
但实际上,上述估值对比结果,无疑也是在告诉我们,公司的估值虽然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至少没有那么离谱,也间接“坐实”了公司的百亿估值。
当然,不仅是益方生物,科创板其它biotech也将“市研率”作为定价依据。例如3月份上市的首药控股,发行后市研率为69.78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选取的比较对象为贝达药业、泽璟制药、艾力斯、微芯生物、基石药业和诺诚健华,最终得出可比较公司“市研率”平均值为48.57倍。
按此平均值计算,等于每1亿元的研发投入,可以为公司换来48.57亿估值。在以研发为导向的科创板,每1亿元投入简直不要太划算。
研发决定未来,以研发投入论公司价值似乎也没有毛病。
毕竟,过去国内医药行业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药企研发投入不足,没有创新驱动力。如今,药企们愿意投入研发,未来也更值得肯定。基于此,甚至有投资者认为,市研率越低,说明市场所给的估值相对保守。
不过,用市研率来对生物科技公司进行估值,真得靠谱吗?并不见得。
一家公司投入研发后,产品成功上市并能换取相应的营收和利润,这才是决定企业价值的最根本因素。
但很显然,产品能否研发成功上市,以及能否换取相应的营收、利润,这些都是未知数。
就拿研发来说。不管是小分子药物还是大分子药物,临床前成功率都不超过33%。如果一家创新药企研发费用大幅增长,通常意味着已经度过临床前研究,转而进入临床阶段。
那么,进入临床之后,失败率会下降吗?不,这恰恰才是挑战的开始。
根据Pharma Intelligence公司数据,创新药1期临床到2期临床的成功率为52%,2期临床到3期临床的成功率为28.9%,3期临床到申报上市的成功率为57.8%。
这还没完。即便是新药申报审批,依然有概率被否,成功率约为90.6%。如果从1期临床开始算,到成功审批,成功率仅有7.8%,可谓真正的九死一生。
也正因此,海外投资机构对于未有产品临床成功的biotech,都会持谨慎态度。这一点,从纳斯达克市值普遍不高的生物科技公司可以窥探一般。
研发失败才是生物科技行业的常态,尽管国内临床失败公开数据较少,但不意味着没有。
去年2月8日,百奥泰主动公告重磅创新药ADC药物HER-2 ADC研发失败,2.3亿研发投入打水漂。未来,我们看到更多失败的例子也不必惊讶,因为这才是行业的常态。
益方生物便在招股书里表示,核心管线之一URAT1抑制剂D-0120存在研发风险,因为痛风药物的研发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性风险,并且与D-0120相同靶点的已上市药物暴露出众多安全性问题。
从这一点来说,仅基于研发投入便将投资预期打满,显然并不科学。更何况,即便产品研发成功,最后公司的商业化表现,仍是一个未知数。
实际上,不同药企之间的研发投入,未来能够换回的业绩,差距会十分明显。尤其是以跟随策略为主的biotech。
对于这类biotech来说,速度决定一切。就拿此前最为热门的PD-1产品来说,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药企,踏着PD-1的东风成功晋级为biopharma;而不少后来者则没赶上好时候,只能在投入上千万研发费用后,主动终止了PD-1抑制剂的研发。
这也算得上是明智之举。毕竟,大分子药物研发投入不菲,如果硬着头皮上,结果可能是“入不敷出”。
不止PD-1领域,对于不少biotech来说,当前依然面临这样的问题。益方生物的URAT1抑制剂即便能够临床成功,但其可能还要跨越老大哥——恒瑞医药。
目前,恒瑞医药的URAT1抑制剂已经进入三期临床阶段,进度要远快于益方生物。
当然,随着市场发展,未来同质化竞争会减少,真正创新的产品可能会增多。换句话说,创新药企研发质量也会更高。
但与此同时,我们依然面临一个问题,即便是同一个创新药,在不同药企手里盈利能力也会差异巨大。
Big Pharma的商业化能力,便要显著强于biotech。根据兴业证券研报,大药企上市产品的峰值收入要比小药企高出50%,大部分小药企的产品销售峰值都低于预期。
也就是说,即便biotech研发能力突出,产品也非常给力,但仍可能在商业化端拉胯。很显然,这对于企业的价值,也会造成显著影响。
对于创新药企来说,研发费用的绝对值固然关键,这是其是否真正有决心往前走的根本。但对于投资者来说,真正左右被投资企业估值的,还得是两点:产品能否研发成功、最后商业化能带来多少收入和利润。
而搞清楚这两点,显然不是简单加减乘除就可以的。
相关推荐
0收入如何估值百亿,科创板biotech:用市研率
联想回归科创板,估值争议有谜团
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启动申购:该如何对IaaS公司进行估值
科创板,一瓶AI的卸妆水?
创投观察| 70%亏损,全球20家3D打印机厂商市值/估值对比,有泡沫吗?
商业银行如何掘金科创板?
前海股权投资基金靳海涛:开市一月后,我们如何理解科创板? | 投资者说
32家科创板医疗企业数据全解析
科创板IPO大狂欢
焦点分析 | 科创板能撇去科技股估值泡沫吗?
网址: 0收入如何估值百亿,科创板biotech:用市研率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26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