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知识 > 切换To B增长引擎,腾讯的关键一战

切换To B增长引擎,腾讯的关键一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树智前线,作者|赵艳秋 周路平,编辑|王飞飞

过去三年,腾讯在研发上投入超过1200亿元。从做应用到做平台,再做到操作系统和芯片,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在这些硬核技术的自研上确实有了肉眼可见的进展。

3月23日傍晚,腾讯集团2021年第四季度及2021年全年财报如约而至。

财报显示,第四季度腾讯收入同比增长8%至1442亿元,贡献前三大的业务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本土游戏、社交网络,占比分别为31%、23%和21%。

如果将本土游戏和国际游戏两项合为网络游戏,第四季度游戏收入为428亿元,而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为480亿元,这也意味着腾讯To B业务——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首次超过网络游戏,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虽然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但从毛利率看,2021年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为29.8%,低于公司整体毛利率的43.9%。

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腾讯对此进行了解读,除了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市场推广投入外,云业务早期为了扩大规模,为很多客户提供了定制化方案或者折扣,导致利润率较低。腾讯会做出一些调整和改革,比如加大自研产品力度,开发标准化、可反复使用的自有产品,这些产品能在中长周期中将成本分摊下来,实现盈利,并让业务更健康。

“相对来说,PaaS产品利润比较高。”一位腾讯高管称,腾讯已经找到了好的PaaS产品,包括安全、音视频、数据库、TRTC通信等。腾讯认为云业务会通过中长期规划,获得优化并走向成熟。在SaaS层面,腾讯则仍然会扩大产品规模,而后寻找商业化空间。

财报中也显示,鉴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腾讯正重新定义 IaaS 及 PaaS 的发展重心,从单纯追求收入增长,转向以为客户创造价值及实现高质量增长为目标。从长远来看,会改善公司的利润率。

财报中还显示,2021年,腾讯研发投入增长33%,达到518.8亿元,相比2018年的229.4亿元已经翻了一倍以上。

据悉,这些研发投入主要在自主创新领域。腾讯已经在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底层能力上不断发力,逐步完善自研生态。

01、“考核变了”

不过,对于腾讯云业务的调整,业界从今年初就感受到了。

“游戏规则变了,他们今年看重自研产品,强调被集成。”一位腾讯云合作伙伴告诉数智前线。“相应的,内部对销售的考核也变了。之前销售的KPI,总包转售算全额,而现在只算差额。比如进货10元卖11,现在只有1元的差额算作业绩。”

总包转售,在云市场很常见。一些项目由云厂商作为总承包商牵头接手下来,再分包给外部厂商。原来总包项目可以按项目全额计业绩,即便其中大部分不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做法相当于数字游戏,降低公司的利润率,甚至做了亏损项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没带来什么价值。”一位腾讯云合作伙伴分析说。

而考核机制的改变也意味着,腾讯云在推动内部自研。现在,腾讯云将重点放在了自研产品、白名单(合作伙伴技术等同自研)产品,以及合作伙伴精选产品。这些产品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差异化。

虽然在这个挤水分的过程,内外部有不同声音,但一位腾讯云的资深合作伙伴告诉数智前线,“短期内可能有点困难,但如果能扛下来,把自研产品打磨得更好,不是坏事。”

毕竟靠总包转售这种类似“二道贩子”的业务,并不是科技公司的长久发展之道。而且看重自研,也能提升云业务的毛利。

这种变化其实早已有章可循。

去年底,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告诉媒体,他们有一个新增的价值观是——“健康可持续”。

“产业互联网是一个长跑历程,过去很多团队会为了想办法把KPI完成,有一些短期行为。”汤道生说,“但我们希望更关注长期价值。每个垂直领域极为专业和复杂,越是往前走,越是充满敬畏之心,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障当下的发展,也要坚持长期价值、练好内功,深入产业。”

根据腾讯财报,过去三年,腾讯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200亿元,逐步建立起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芯片、SaaS等在内的完整自研体系,并在一些“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

这也代表了目前中国云公司总体思路的改变。数智前线获悉,今年各家云公司都在提升自研比例,考核利润。这是一场行业的结构性调整。

02、结构性调整

云业务做出改变的背后,有着多重驱动因素。

首先是来自业务场景的需求。“如果说To C业务是做应用,那么To B业务更多是做一个平台产品,以技术为底座,支撑合作伙伴上面打造应用。”一位云行业资深人士称,而随着业务的进化,平台的底座也需要不断演进。

比如,现在大家拍照、看视频、做直播的需求成倍增加,原来数据中心里的计算核心——CPU芯片早已不堪重负了,早期的音视频编解码技术也不够优秀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型的云厂商就要考虑给自己的技术加码。

在芯片方面,芯片大厂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就提出,未来数据中心的“三大支柱”将是CPU、GPU和DPU三种大型芯片。除了自研GPU和CPU外,英伟达当年也花了69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以色列的一家DPU芯片公司Mellanox。DPU能把“CPU处理效率低下、GPU处理不了”的工作全部接下来,让用户感到视频、直播、游戏更流畅,数据中心的耗电也更低。

去年腾讯也对外宣布,已经在智能网卡芯片玄灵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它就是一款DPU芯片,性能是业界的四倍。另一款专注于视频编解码的芯片沧海,则取得了超出业界30%的视频压缩率,将大幅缓解多媒体场景下的带宽和计算压力。

其次来自数字化走入深水区的需求。产业互联网越进入行业就越精深。比如,城市要解决暴露垃圾问题,共享单车乱堆乱问题,还是疫情、火灾、汛情、危化品泄露;在农业领域,既要设计出最好的种植方案,还要防虫防灾。“不管高频还是低频应用,都能一站式解决。”一位行业解决方案人士称。

这些越来越复杂、长尾的行业需求,也在催生新的硬核科技。在田间地头,智慧农业设备能够精准地给农作物施肥施水,产量提高了10%以上。这背后用上了腾讯自主研发的TencentOS Tiny物联网操作系统,它能够将农作物的生长信息和环境参数等数据上传到云端,再由云端大脑对数据进行计算和推理,做出施肥施水的决策。

三是来自国家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战略。这也是一个重要驱动因素。而根据东吴证券的报告,2021年,云计算市场的发力点转向了政务、金融、医疗、教育、工业、交通行业。这些行业对数据安全、自主可控的要求更高。

在这样的需求下,2020年以来,一些部门如国内银行的招投标信息,越来越多地在释放一个信号——国产数据库对美国甲骨文的替换正在发生。我们也看到国内企业推出自主数据库、操作系统,实现国产替代。

四是云市场格局的变化驱动。云市场去年开始悄悄变天。运营商云、国资背景的云公司,在猛烈追赶,这是互联网巨头的云业务必须面对的外部新局面。

“一家科技公司内部分析,智慧城市的1/3将被运营商拿下。”这意味着,其他企业要研发有竞争力的自研产品,方便被运营商云、国资云在一些项目中集成。

03、切换To B增长引擎

在上述综合性因素的推动下,过去三年,腾讯在研发上累计投入超过1200亿元, 而这些投入很大一部分是服务于产业互联网。从做应用到做平台,再做到操作系统和芯片,腾讯的自研之路越走越深。

 2021年是腾讯在根技术和底层技术的丰收年。腾讯在分布式云操作系统、芯片、数据库等硬核技术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音视频等核心技术板块,腾讯内部还设置了专门的技术委员会,推动内外部的参与和互动。

为什么腾讯对根技术会如此情有独钟?产业互联网相关人士告诉数智前线,当下,云正成为核心,并从传统云计算到云原生变迁。云向上推动各类企业软件架构的变革,向下推动软硬件一体化,实现现代数据中心高效低碳的运营;横向则推动研发和运维的高效运行。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问题第三方是帮你解决不了的。”上述人士称,“这都需要云厂商内部从芯片、服务器到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人工智能进行强协作。”

在底层,腾讯在进行芯片的研发。2021年11月,腾讯对外公布了三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芯片,分别是针对AI计算的紫霄、用于视频处理的沧海,以及面向高性能网络的玄灵。两年前,腾讯专门成立了专注芯片研发的蓬莱实验室。而这些芯片将在最底层为腾讯云业务提供算法和算力的支持。

同时,腾讯与多家芯片企业深度合作,自研星星海服务器。结合云计算的丰富场景,实现整机性能业界最强,可靠性翻倍。去年10月,腾讯云正式发布规模应用的第六代100G云服务器机型。100G云服务器不仅要在技术和性能上全面领先,在价格和性价比上也要保持行业领先。

腾讯自研的星星海服务器

在底层硬件之外,当年11月,腾讯也发布了首个分布式云操作系统遨驰(Orca),目的是打通底层逻辑,支撑腾讯云的分布式云战略。

背后是不同领域客户对云的需求并不相同。比如,在政府、工厂、矿山、商场,用户如何在任意的位置,获取需要的云资源与云服务?

这些企业强调的是安全稳定。他们有几个特点:位置分散,对延时访问又有极高的要求,几乎只能在本地做运算。最重要的是,这类客户IT体系薄弱且投入资金有限。这其实代表了一类非常广泛的传统业务架构,而这是有悖于云的大规模中心化的设计准则。

为此,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在2020和2021连续两年将分布式云列为战略技术趋势。分布式云是一个“既要也要”的考验。一方面要保留公有云的弹性敏捷,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客户对安全和控制权的需要。

如何让两种优势都发挥出来?背后牵扯到操作系统层面的创新。

通过遨驰,腾讯云都是把自家的公有云延伸到客户身旁,来确保客户在任何情况下,能就近入云,体验又是统一的。

这得益于腾讯一开始的战略方向。腾讯云在2016年刚开始做私有云时,就决定坚持“同源同构”战略,让私有云和公有云在同一个架构上演进。当时腾讯云副总裁刘颖曾说:“一定要走这条对用户最友好,也许很难的路,一旦走通了,以后每一天比今天更幸福。”

除了顺应云业务发展的分布式云操作系统,腾讯很早就开始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布局。2010年,腾讯开始基于Linux自主研发TencentOS系列操作系统,包含TencentOS Server服务器操作系统,TencentOS Tiny物联网操作系统和TencentOS Edge边缘计算操作系统,致力于提供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解决底层“卡脖子”问题。

操作系统之外,作为基础软件三大件的数据库,之前一直被海外巨头所垄断。这种现象在金融行业尤为明显。由于行业特性,金融机构对数据库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核心交易系统一直采用的都是甲骨文或者IBM的数据库产品。但如今,即便是最难啃的银行系统,也开始逐步往国产数据库进行迁移。

腾讯自研数据库TDSQL已在金融行业核心系统运行

目前,腾讯云TDSQL数据库服务的客户数超过50万。除了电商、游戏客户慢慢迁移到了国产数据库上,金融行业是个亮点。微众银行是腾讯数据库最早的尝试者之一;TDSQL后来又在张家港银行这些城商行的核心交易系统上部署。TDSQL通过这个标杆项目获得了越来越多金融客户的认可。

如今,腾讯云数据库TDSQL发布了全新的Oracle兼容引擎,满足金融核心快速上线要求。TDSQL目前已经服务了近半国内TOP20银行,包括平安银行、华夏银行等。最近,TDSQL在东吴证券新一代核心交易系统中成功落地,这是国产数据库在券商领域的首个突破。

在腾讯本身就具备显著优势的音视频领域,多年的技术沉淀也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腾讯的实时音视频技术TRTC在去年凭借支持百万方超大规模视频会议的后台架构能力获得了“中国专利金奖”,刷新实时互动的峰值人数,推动音视频行业向高并发、超高清、实时互联不断演进。目前,腾讯云覆盖了国内90%音视频客户,音视频解决方案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位列行业第一,RTC增速在头部厂商中最快。此外,TRTC还落地工业远程操控领域,实现毫秒级传输时延,突破行业瓶颈,为更广泛的实体经济带来全新价值。

“腾讯在这些领域的投入,也来自于自身业务的需求。”汤道生曾经在一次分享会上提及,未来会努力往技术的上游走。不仅要按照国际标准做技术实现,下一个阶段将在国际领域,在更高级的产业位置上定义标准和产业行业。

不难发现,通过这几年的重金投入,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在这些硬核技术的自研上确实有了肉眼可见的进展。

其实,上述这些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芯片,都属于根技术的范畴,这些领域门槛很高,在国内发展比较薄弱,比海外落后太多,也需要长期的高额投入。这正是腾讯这种巨头的优势所在。只要决心和耐心足够,最终还是会看到不一样的回报,这是一个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使命所在。

相关推荐

切换To B增长引擎,腾讯的关键一战
网易和腾讯必有一战
微信还是腾讯的第一增长引擎吗?| 超级观点
AI时代错失先机,ARM面临关键一战
港交所改革关键一战
腾讯中报分析:下一个增长引擎在哪里?还需要再等等
腾讯成了To B 公司
高通赢下了关键一战
火山引擎战略初现,字节跳动打造To B服务双引擎?
腾讯二季度财报给出「企业数字化」关键词:云服务和小程序将成增长引擎

网址: 切换To B增长引擎,腾讯的关键一战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24559.html

所属分类:创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