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未来商业观察
最近,资本爱上了吃面。
上半年,有十余个面品牌获得了融资,超过10亿人民币流入面馆。一些品牌还未开业,仅凭PPT就拿到了巨额融资。
资本泡沫中,对普通面馆老板的影响最大。他们许多人从三十年前便启程,以为这门生意辛苦但安稳。
如今,这份熟悉的营生,对他们来说已经越来越陌生。
国民餐馆兰州拉面的发扬光大,靠的是青海人。
在青海,有一个叫做化隆的国家级贫困县,当地大多是少数民族,城市发展落后,年轻人找不到赚钱的工作。1989年,一位叫做韩录的年轻人,听说南方的同乡吃不到正宗拉面,便揣着7000块钱来到厦门,开了第一家面馆。
彼时,拉面还是个新鲜物种,人们对它很陌生,面馆的生意不好。韩录想了个办法,在店门口表演拉面手艺,以招徕顾客。
当地人觉得新奇,拉面馆因此变得小有名气。赚到第一桶金的韩录回到化隆,将拉面技术和经营方法传给同乡。
化隆人看到了赚钱方法,开始拖家带口,南下开店。面馆需要一个招牌,他们取名为“兰州拉面”,因为在人们的印象里,兰州拉面比化隆拉面更有名气。
2000年初,化隆县政府开展拉面产业帮扶,县长马吉孝在外出务工者的劳务输出证上写了一篇“县长致辞”,恳请本县人员所到之处的地方政府,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并且,化隆人只要开拉面店,就可以申请一笔无抵押贷款,并且第一年利息由政府承担。政策发布后,每年政府支出的利息补贴就有五百万。
兰州拉面拥有一套相对标准化的制作方式,能保证口味的一致性。所以即便没有统一的品牌,消费者在各个地方所吃到的兰州拉面味道也都差不多,这使得兰州拉面更容易被市场接纳。
化隆县在全国五十多个城市设立了拉面办事处,帮拉面经营者租房子、找店铺、办贷款,还帮他们的孩子解决上学问题。一条龙服务让化隆人开面馆变得容易,零成本便可开店,还有专人指导。
人们会在懒得做饭的晚上,溜达到家楼下满头大汗吃完一碗牛肉面,一碗面七八块钱,是大多数人都享用得起的平民美食。兰州拉面也是学生午餐的好去处,看起来有些凶神恶煞的老板,总能让他们专注吃面,走出店里再偷偷议论老板究竟是不是新疆人。
很快,兰州拉面在大街小巷遍地开花,在拉面江湖里占据大半江山。
拉面的另外半边江山,属于味千。2007年,味千(中国)登陆港交所,获得了192倍认购,融资2.5亿美元,是内地第一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连锁餐饮企业。
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味千拉面还是高端日料的代名词。店铺里日式风格的招牌,充满日式元素的菜单,动辄三四十元的一碗面,让味千蒙上一层日料滤镜,吃一次能作为好几天的谈资。
2010年,味千创始人潘慰提出目标,要将味千拉面开出五千家店。资本相信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潘慰一直是内地餐饮行业的女首富。
那年,光兰州本地的拉面馆就超过了一千家,兰州流传着一句名言:没在凌晨等过牛肉面馆开门,不足以谈人生。
那时,拉面对于人们的意义始终简单且如一,不管是七八块一碗的兰州拉面,还是三四十一碗的味千,他们都是一碗冒着热气、味道熟悉的面,区别只是味千更高级一些。
2014年,第一家遇见小面在广州一条小街里开业,30平米的店铺,容纳着三个年轻人的梦想。
宋奇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又去了香港科技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宋奇仅在科技公司待了一年便离职,去麦当劳做了管培生。
在麦当劳炸下第一筐薯条的宋奇,便萌生了以后创立餐饮品牌,挑战麦当劳的想法。积累几年经验后,宋奇和两个大学同学一起,创办了遇见小面。
当时在人们的印象中,街边的餐馆老板大多是厨师、下岗工人等群体,许多是为了谋生而开的夫妻店。宋奇这样的团队统称为“大学生创业”,会被打上“不靠谱”的标签。
另一面,互联网风口悄然而至,圈内流行的一句话是“任何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重做一次”。餐饮业也被浪潮席卷,黄太吉、西少爷等新餐饮品牌逐渐崭露头角。
宋奇不是第一次创业,在那之前,他还开过茶餐厅和东北菜馆,生意都算不上理想。他发现面食拥有广泛受众,且标准化程度高。于是,在新一次的转型中,宋奇选择了重庆小面。
另一个想挑战麦当劳江湖地位的,是李学林和他的和府捞面。
公司成立于2012年,但第一家面馆一年后才开业。那一年间,李学林的整个团队在全球各地,花了近千万元人民币开展“吃面”调研,足够了解用户需求后,和府捞面这才姗姗来迟。
和府拉面定位中高端,客单价在50元左右,环境精致优雅,像开在书房里的面馆。大多开在一二线城市,面向写字楼里的白领,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体面的工作餐去处。
开出第一家店时,李学林就成立了1500平的中央厨房,可满足未来1000家以上门店的日常基本运营。
食材都在中央厨房统一加工,减少门店后厨的操作流程,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另外,规模化采购能够带来更强的材料议价权,降低成本。
与此同时,歌志轩、拉面说等品牌纷纷从新氏面赛道中脱颖而出。拉面生意往品牌化与规模化发展,街头的拉面馆逐渐有了名字。
遇见小面成立后的第三个月,宋奇就拿到了3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融资,此后不到两年,又陆续拿到九毛九、弘毅百福的投资,品牌估值过亿。
有时,新式面馆和兰州拉面会出现在同一条街道上,一边是西北汉子将冒着烟的牛肉面端上油腻腻的餐桌,一边是整洁明亮的橱窗与灶台,穿着统一工作服的服务人员正在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人们开始有了更多选择,拉面的意义不再是从前凑合一顿的工作日午餐,它变得更精美,有时也能与好好吃饭划上等号。
只是拉面江湖开始慢慢变得与普通人无关。
今年四月,张拉拉创始人张晓慧与沙江创投团队初次见面,便拿到了一笔金额不低的融资。彼时,张拉拉第一家面馆还未开业,张晓慧仅凭PPT就融到了钱。
投资人觉得,拉面赛道很有前景,标准化程度高且容易扩张,开出一万家店也不是什么难事。和二十年前化隆人决定南下开面馆的心态如出一辙。
这一次,兰州拉面站在了资本的聚光灯下。
5月,马记永获得天使轮融资,同时,有消息称,红杉资本递出了高达10亿元以上估值的投资意向书。
7月,拉面品牌陈香贵完成新一轮过亿元融资,目前正在以1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寻求新一轮融资。
上海兴起了拉面开店潮,有餐饮人士预测,未来每月至少将会有70-80家的拉面馆开出,上海内环以内每一家购物中心至少有一个拉面品牌。
这些拉面品牌的共同点是,年轻和贵。
面馆装修大多活力满满,带着年轻人喜欢的手绘元素,餐具和菜单的设计都很考究,还有类似于“好好吃面”类的鸡汤文案。价格也从小面馆里八九块一碗的拉面,摇身一变卖到了二三十。
新开业的店往往排队火爆,许多消费者慕名前去打卡,有人吃完以后在大众点评留下评价:一份接近三十块,肉还没有新疆人拉面店里的多。
但他们的估值是街边的兰州拉面无论如何都比不上的,如果按照10亿估值计算,一家马记永或陈香贵店铺,价值高达2000万左右,比星巴克单店更高。
兰州拉面炒得火热,投资圈又诞生了新名言,所有品类都值得用新消费主义重做一次。
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大量新消费品牌如雨后春笋诞生,从饮料到健身,从化妆品到内衣,新消费的触角向各个领域延伸,兰州拉面也成为触角经过的一部分。
而消费者正在逐渐脱敏,他们不再像三十年前,会为看到一场拉面表演而感到兴奋。人们在忙于各个网红店打卡路途中,也心生疲惫,意识到似乎许多品牌只是换了一层外衣,但本质上仍在卖一样的东西。
资本泡沫中,影响最大的是普通的面馆老板。
二十年前,一帮化隆人离开家乡,去往各个城市开面馆,一些人已经攒够了钱,回到小城过起闲适的生活,另一些人选择留下,继续在拉面江湖里滚烫。
他们最大的希望,是匆匆来临的浪潮褪去之后,留给他们的,不要只剩一地鸡毛。
相关推荐
当兰州拉面站上风口浪尖
有头有脸的VC都去投兰州拉面了
资本为何盯上兰州牛肉面?
资本不想从“餐桌”上下来了
疯狂的消费投资人:投出中国麦当劳,还是新泡沫?
VC盯上的麻辣烫,还是有点烫嘴
味千拉面无力自救
农村“折叠”:拉面哥15年不涨价的“另一面”
资本疯抢、估值数十亿,“小面馆”真能做成大生意?
当40岁的大董和4岁的拉面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 超级观点
网址: 当兰州拉面站上风口浪尖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21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