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智观察”(ID:Hapiweb-soft6),作者:陈杨,36氪经授权发布。
2013年,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两次去美国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此后几年间,无论是申请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还是投资新能源汽车,雷军对智能电动汽车始终表现出好奇心。
正是如此,从2013年之后,有关小米造车的传闻便不绝于耳。经过几年猜想,终于,2021年3月30日,雷军的发声将这一传闻变成了事实:“我将押上人生全部的积累和储备,10年投资100亿美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时至今日,有关小米造车的报道仍铺天盖地。如今又正值上海国际车展,首款搭载华为HI品牌标识的智能轿车也迎来亮相。
在此,中国软件网均不做过多重复,而是聚焦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那些鲜为人知的造车势力。
众所周知,当下的造车势力,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吉利、大众、上汽等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厂商;二是是特斯拉、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创企;三是以百度、华为、阿里为代表的ICT厂商。
分别来看,三者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新能源创企无疑是最早的汽车变革者,特斯拉的火爆足以证明该类厂商引领了下一代汽车的到来。这类厂商的优势在于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既没有历史包袱同时在驾驶体验、用户体验等方面优于传统汽车厂商。其劣势在于并没有太深的制造经验,同时多靠资本养活。
在看到新能源汽车创企融资融得不亦可乎,同时收获超高关注度后,传统汽车厂商无疑也加入了造车新势力中。毫无疑问,新能源创企的造车劣势,恰是传统汽车厂商的优势,多年的制造经验、完整的造车链以及丝毫不用为资金发愁。也正是多年的制造经验产生的固化思路,使得传统汽车厂商在造车上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转得太大又将对品牌产生影响。
ICT厂商则是造车三大势力的后入局者,百度宣布做自动驾驶,其Apollo已取得多张自动驾驶路测牌照;阿里在2015年成立汽车事业部;华为于近日举行了HI新品发布会,发布4D成像雷达、AR-HUD、MDC810在内的新一代智能化部件和解决方案。
虽然ICT厂商也无制造经验,但其最大的优势莫过于技术、包括算法、OS、各类智能驾驶所需的软硬件,这些恰是智能电动汽车不可或缺的。
有趣的是,三类造车新势力虽然竞争激烈,但也合作的如火如荼。如阿里、上汽和浦东新区在2020年宣布合作成立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智己汽车,投资额100亿美元,其中上汽出资54亿美元,阿里出资28亿美元。
今年3 月 2 日,百度与吉利宣布合资成立智能汽车公司 —— 集度汽车有限公司(集度),百度出资11亿元,吉利出资9亿元。
此外,华为分别与北汽集团、长安汽车和广汽集团合作。2021年上海国际车展前夕,华为与北汽集团ARCFOX极狐合作的首款全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量产车——极狐阿尔法S 华为HI版正式亮相。
除了这三类耳熟能详的造车新势力,中国软件网也看到包括用友、工业富联、东软等纷纷加入造车大军。分别来看:
与华为一样,用友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也不单独造车,而是为汽车行业提供软件服务。
根据用友汽车官网消息,用友汽车成立于2003年,定位为专业的汽车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专业的汽车行业业务咨询服务供应商,为整车制造企业和汽车流通企业提供专用管理软件及咨询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帮助汽车行业企业优化业务流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精益管控模式。
具体而言,用友汽车提供的包括汽车IT应用解决方案以及咨询与培训服务,其中,IT应用解决方案为用友汽车提供定的重点,包括整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解决方案、工程机械行业解决方案、技术平台类产品等。
用友汽车表示,截至目前,汽车行业专业人士每天使用其行业管理软件的人数达到20万;搭载其软件系统销售的车辆数达到1000万;同时8000万终端客户通过用友汽车的软件系统得到了优质服务。
中国软件网注意到,用友在今年3月份宣布将其控股子公司,即用友汽车拆分至上交所上市,这无疑是为了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蓄力。
因为在2020年11月的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分拆所属子公司用友汽车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至科创板上市的预案》中,用友便表示: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已成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共识,此次拆分将进一步提升用友汽车影响力,并通过融资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丰富产品线。
作为富士康集团旗下的科技服务公司,2021年,工业富联的定位不仅仅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也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3月30日,工业富联发布2020年报。年报中,工业富联正式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工业富联表示:将以高端精密制造技术、灯塔工厂模式,进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智能制造,以物联网和车载系统切入车联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力开拓。
包括:在生产制造上,进入 EV 核心零部件新领域,将多年来在电子行业积累的材料、工具、
装备技术及独特的制程、工艺能力应用在新能源电动车上,努力实现电动车的轻量化及精密化;
在市场拓展上,借助集团在新能源车的战略布局,以及 MIH 上千家国内外车厂、供应商渠道,计划持续扩张车载影音多媒体及车联网系统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
中国软件网看到,早在今年1月份,富士康便与吉利汽车达成合作,计划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同时,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此前接受采访时也透露,已经与日本知名的车厂和欧洲数家知名车厂都有合作。
谈到造车中的软件公司,不得不提东软。这是因为,在1991年成立之时,东软便成立了汽车电子业务。
如在1991年,东软与阿尔派在汽车电子软件开发领域展开合作,随后东软汽车电子业务从日本市场开拓到欧美市场。2011年前后,东软汽车电子自主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2015年,东软成立了东软睿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主打软件技术,聚焦电动化、智能化、自动化、出行服务等领域。
如今的东软,主打软件定义汽车以及智能座舱系统。如其智能座舱系统,围绕软实力、高融合、智联化的理念进行设计。采用东软自主研发的虚拟化技术及应用,实现一个主机,双操作系统共存,提升资源利用率。
由于融合了东软集团的软件、硬件、系统、生态等,该智能座舱系统实现智能情景重构,为用户提供更加直观、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同时,基于Android进行深度定制化,实现功能定制,快速开发。
正在上海举行的2021国际车展上,东软也联合东软睿驰,全面展示了其在汽车电子业务领域的全线产品与解决方案,包括汽车基础软件平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安全解决方案等在内的面向软件定义汽车的全线产品。
中国软件网看到,三大造车势力中,ICT厂商们大多无意直接造车,而是通过技术赋能智能电动汽车。除阿里、华为、小米外,用友、工业富联以及东软无一例外也选择了这一方式。
同时,不管是用友还是工业富联,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耕耘。所以,有多年先进制造经验,且也有资金支持的工业互联网厂商们,是否会成为第四类造车新势力呢?
相关推荐
华为HI、小米之外,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造车势力
新造车势力让华为走开
华为造车,易如反掌
不造车的华为,会如何上车?
“造车”之外 ,掉队的360还有哪些想象力?
焦点分析 | 华为造车,不做搅局者
雷军造车,小米手机的三个错误不可再犯
焦点分析 | 华为不造车,“有效期三年”
小米滴滴下场造车声势浩大 “带头人”百度慌不慌?
小米华为入局,苹果三星不甘寂寞,手机厂商造车胜算几何?
网址: 华为HI、小米之外,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造车势力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19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