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最近Facebook被FTC发起了反垄断诉讼,知名博主Ben Thompson因此从自己对各种社交网络的使用体验开始,谈到了第一代互联网产品与第二代互联网产品的区别。他认为第一代产品主要是你模拟世界原有产品的模仿,而第二代才是能够发挥优势,避免模拟产品缺陷的数字化原生产品。具体到社交网络而言,数字原生的社交网络2.0应该能够让人在互联网上不必做“全我”,而是有一个个的分身。这是一个跟主流观点迥异的看法,大家不妨思考一下。原文发表在其个人博客上,标题是:Social Networking 2.0
划重点:
Twitter的私聊群体验虽然糟糕,却是志同道合者的清净之地
FTC对Faceook发起了反垄断诉讼,称后者垄断了个人社交网络服务市场
但Facebook的“垄断”其实是因为Twitter的无能。没有发挥好最大的优势:兴趣图谱
在模拟的世界里,你得不断地在做自己和惹恼周围人之间设法找到平衡。
而互联网的魔力在于,你可以“随心所欲”
1.0版的互联网是对原先模拟世界已有产品的模仿
2.0版才是数字原生,真正自成一派:那种因为数字的独特属性才成为可能的产品
Facebook和Twitter属于1.0版,这两种产品将起到桥梁的作用,桥的一头是聚焦注意力的产品,另一头则是趣味相投者凑成的互相信任的私聊群
这里面真的是什么人都有啊。有一个是护士,还有一位是律师,第三个是投资顾问。另外还有三名程序员,一名士兵以及一位数据科学家。一位创业者,一个是顾问,还有一个我直到今天才发现是一名核工程师。群主是旅馆职员,是我们认识多年的人,但没人知道他的名字,然后还有一位就是我。
我们讨论各种各样的事情:视频游戏,COVID,家庭挫折,坏老板,我们争论Aaron Rodgers是不是比Patrick Mahomes强。当然还有密尔沃基雄鹿队。毕竟,这就是我们能凑到一块的原因所在,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当初都是来自威斯康星州的(堪萨斯城酋长队的球迷除外)。不过,直到几年前,我们当中的很多人相互从来都没见过,直到我们一起去现场看了一场雄鹿队的比赛。物理世界是个滞后指标。
虽说这些年来我的Twitter介绍已经改过了,但在我记忆里,最后一句话一直都没变过:
Ben的Twitter档案
那句话的最直接原因是我生活在亚洲,尽管Twitter上面的那个我根子里仍然在美国,因为我对技术一直都很感兴趣,因为我一直都是威斯康星州球队的忠实粉丝。但是,当我回到美国时,我跟亚洲的联系以及我对亚洲的兴趣依旧,狭义的Twitter或者广义的互联网就是我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那份个人档案仍然是适合的。
有一段时间,我的简历其实也是对Twitter的写照:对于特定类型的人,那种在信息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的人来说——是越多越好!——Twitter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Fiefdom”,前面我提到的那个群,大家就是这样发现彼此的。我们所有人都喜欢雄鹿队,或者更确切地说,喜欢抱怨雄鹿队,但是,虽说Twitter帮助我们找到了彼此,但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这个媒介变得太过乱哄哄,表演性和攻击性都太强了,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随便去逛逛的地方了; 我们组了个私聊群,坦率地说,体验很不好,但至少那是我们自己清静之地。
这不是我唯一的在线社区:虽然在Stratechery的写作是个人事务,但要开发类似Daily Update Podcast之类的新功能,或者光是处理不断会有的行政事务,就需要一支遍布全球的团队了。我们会在Slack上联系。另外一群技术爱好者朋友又组了另一个Slack频道,还有三分之一,主要是来自硅谷,大家会在WhatsApp上碰头。此外,我在威斯康星州以及亚洲也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美国的家人朋友用iMessage,亚洲的家人用LINE,朋友用WhatsApp)。最后结果令我感到自豪:
Ben的社区
这种自豪来自于七年前我宣布要搬回亚洲时收到的一条忠告:我的一位导师担心,如果我生活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大洋彼岸的话,如何才能找到每个人都需要的支持和友谊;他告诉我,虽然这不是理想的选择,但也许我可以把不同地方的友谊凑在一起,这样也还算凑合。实际上,我不仅设法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我坚信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并且出于对技术的前景感到乐观的理由也非常需要这样做。
今年早些时候,在《The TikTok War》一文中,我解释了为什么互联网上面的第一版产品通常会有点过时:
如果你想了解数字世界的话,想从模拟世界着手总是很棘手。看看产品设计就知道了,你会反复产品总是复制以前的东西,而且表现糟糕,直到后来才做出了这种媒介原生的东西。
不妨看看文字:鉴于报纸是靠在新闻故事旁边放置广告来获利的,所以第一批网站也是这样(你猜对了),想通过在新闻故事旁边放广告来获利。这种方法行是行,但效果不是很好。发行商在议价的时候,平面是按美元计的,到了数字媒体就按角了,最后到了移动得按分计了。是,互联网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但它的盈利能力不好。
更改规则的是新闻流(feed),这是数字技术独有的。报纸必须预先定义好,这样才可以规模化地印刷和分发,但新闻流却是针对个人实时地量身定制的,广告也是如此。突然之间,廉价到只值几分钱的变成印刷品了,而广义的互联网以及狭义的移动设备价值超过了过去的报纸。
技术上最著名的新闻流技术是Facebook Feed,凭借着算法的魔力,你朋友和家人的生活看起来要比现实诱人得多。最后的结果是一个上周被FTC发起诉讼声称是垄断的社交网络:
Facebook在美国的个人社交网络服务市场拥有垄断权,这主要是通过控制全球最大、最赚钱的社交网络而享有的,这个网络中Facebook内部被称为“Facebook Blue” ,而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就叫它“Facebook”。
FTC对“朋友和家人”很关注:
就像Facebook早已认识到的那样,其个人社交网络垄断受到高准入门槛(包括强大的网络效应)的保护。尤其是,一旦用户有更多朋友和家人已经是这个网络的会员时,个人社交网络往往对用户会更有价值,所以,在吸引足够的用户群从而与Facebook竞争方面,新进入者面临着重大困难。
我以前当然也有过这种感觉。2016年,我在《How Facebook Squashed Twitter》中写道:
跟Twitter相比,Facebook始终具有先天优势,因为它的网络至少在开始的时候就是基于线下世界已经存在的网络的,也就是那些你已经认识的人。这使得该服务马上就能访问且基本上对每个人都有用。另一方面,Twitter的目的更多是根据你的兴趣让你去关注那些不认识的人。从理论上来讲,这也适用于所有人,但是必须从头开始发现这些兴趣,然后建立起适当的关注对象列表才行。
但是,我越来越想知道,我以前对Facebook的分析里面有多少是错误的,这不是因为我误解了Facebook,而是因为我高估了Twitter。我上周在Daily Update里面写有关FTC的诉讼时曾指出:
我宁愿要一个 [ Instagram ]交易没有发生的世界。就像我已经指出的那样,我相信如果那笔交易没有达成的话,广告领域会出现更多的竞争,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初创企业也会更多。
与此同时,我对取消一桩已经过去了8年的交易持严重的保留态度,尤其是,考虑到事实已经证明,广告支持的免费领域表现似乎比我几年前所认为的要好:尤其是鉴于Snapchat正在一个很棒的业务,LinkedIn的表现也要好得多,而TikTok显然还在路上。说实话,我想知道Twitter特有的管理不善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广告领域的情况显得比实际要糟?
我要进一步指出:Twitter的无能并不只是让Facebook的广告业务的主导优势看起来更大了。它还导致我们所有人(包括FTC)都没有抓住要领,也就是家人朋友属于社交网络1.0:从模拟世界导入的东西,慢慢地被认为要比更加丰富的社交网络2.0世界逊色。
回到开始说的Fiefdom,以及Twitter的私聊群的糟糕体验。想保留记号是不可能的,如果你点击链接或者回应其他的消息,你就会被扔到thread的底部。当然了,他们也没有搜索,没有第三方API,不提供手段给其他人来让这件事情做得更好。而且他们的线程还经常不能实时更新,这意味着你有时候会回答已经回答过的问题,这很不幸,因为没法对独立的消息做出回应。说实话,这太糟了。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得用它,因为那是我们围绕着对雄鹿队的共同兴趣而形成的朋友圈,正是有了兴趣图谱,才使得Twitter始终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潜力。2015年,很显然该公司已经错过了成为伟大公司的机会的那时候,我在《Twitter and What Might Have Been》中写道:
作为公司Twitter之所以有价值不在于Twitter的app,或者那140个字符,或者@name或与该产品有关的任何其他内容:而在于几乎无价的兴趣图谱。说得更具体点,重要的是Twitter上面的那些id,以及可以从这些id的使用方式与id之间的互动所收集到的理解。
身份(id)指的是Twitter的众多用户,不过关于我的Twitter群,第二件有趣的事情是其实@ benthompson并不是那个群的成员;我的另一个自我,@notechben才是。我现在可以告诉你,我创建这个帐户千万别关注,很烦的。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在看篮球比赛时随便发推,又不会导致我的Twitter主账号掉粉。毕竟,就因为你喜欢我谈技术,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就喜欢我谈运动。
但是,我越来越意识到,在Twitter上把我的身份分裂出来并不意味着体验就会下降,反而是出色得多的体验。在任何媒介上,社交互动始终是自我表达与倾听他人之间的平衡,这意味着在模拟的世界里,你得不断地在做自己和惹恼周围人之间设法找到平衡。而互联网的魔力在于,你可以随心所欲: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互联网的这种性质有着明显的弊端,特别是在Twitter之类的公共论坛上,那些喷子可以攻击任何人,机器人可以打扰任何人,甚至民族国家也可以试图煽动内乱。不过事实就是这样:公共广播媒介也属于“社交网络1.0”。
请记住,v1版的数字产品的关键特征是纯粹复制线下早已存在的东西。对于Facebook来说,就是把跟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联系数字化,对于Twitter来说,就是像您坐在酒吧一样高谈阔论。不过,这种直译法有一定的局限性:Facebook很快发现有必要用发行商专业制作的内容来增强家人和朋友的内容,而Twitter上面的公开对话却在面临压制时消失了。问题在于数字产品会让模拟产品变得更糟:你的家人朋友相信的很多东西你觉得无聊或令人反感,而受酒吧的地理位置限制的对话并不能完全传达给全世界的听众。
真正自成一派的是v2:那种因为数字的独特属性才成为可能的产品。比方说,这就是为什么TikTok会威胁到Facebook对注意力的掌控的原因。还是来自《The TikTok War》:
尽管用户更新文字已经很容易了,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甚至创建图片也变得更容易了,但制作视频却仍然很困难。直到最近,手机摄像头处理视频的效果甚至还不如照片,但更重要的是,要想做出吸引人的视频需要一定程度的策划和技巧。典型的Facebook用户有一批娴熟的视频制作人的机会很小,而且请记住,在展示用户生成内容时,Facebook要受你的朋友是谁的约束……
2016,字节跳到推出了抖音,也就是TikTok的中国版,则揭示了纯粹依赖算法的另一个更加重要的好处:抖音/TikTok从那些由你的关系网络制作的视频组成的库,扩大到该服务上任何人制作的视频,并凭借着UGC(用户生成内容)的绝对规模来产生出一大批甚至比专业人士制作的内容还要吸引人得多的内容,并依靠自身的算法来确保用户之能看到其中最精华的。
TikTok的“网络”就是整个世界,这意味着它的内容比Facebook任何时候的都要好,这意味着它比Facebook的吸引力要大得多。
同时,在另一种极端情况下,公共广播(无论是在Twitter上向全世界的广播,还是在Facebook上向所有的家人朋友广播)默认情况下都是限制你的交流能力的,因为你会遇到我之前所描述的冲突:你的“全我”(whole self)会与别人的“全我”只会存在部分的兴趣一致。
就网络的深度而言,这是更自然的聊天方式,聊天服务对v1社交网络连接的威胁,就像TikTok对Facebook控制住注意力的威胁一样:我同时可以是Fiefdom上面的雄鹿球迷,我的Slack群上面的技术爱好者,也可以与我的WhatsApp群一起探讨想法,并与我可信赖的朋友们谈论政治。在所有这些群里面的我都不是我自己的全部,这属于功能,而不是错误,而且这种分身术只有数字化才可以实现。
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跟Twitter相比,Facebook对自身社交网络模式不足的理解要深刻得多,而且也一直在积极地推动自身的产品适应v2的世界。这包括它在2017年将重点转向强调Groups,并专注于聊天,包括拆分出Messenger,对WhatsApp的收购,以及在自己的平台之间统一聊天体验的尝试。
不过,就算是这些也仍然暗示着该公司没法完全摆脱自己的根:拥有一个身份是Facebook的核心原则,这一点对于广告来说非常有用,但与很多人在不同环境下面对不同的人时成为不同的自己的渴望不一致。与此同时,Twitter则不大可能从错过的机会中恢复过来,统治兴趣图谱。
相反,这两种产品都将起到桥梁的作用,桥的一头是聚焦注意力的产品,另一头则是趣味相投者凑成的互相信任的私聊群。
社交网络的v1 vs v2
他们的网络还有价值,但主要是作为(在一个地方创建,在另一个地方讨论的)内容的分发和覆盖的工具。
毋庸置疑,这似乎算不上是一种垄断,肯定不是那种值得要追溯到过去改变整个游戏规则的垄断。不过,令人鼓舞的是,这种看法也给曾被v1社交网络助长的看似无望的风气带来了希望。不管愿不愿意,强迫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全我”的问题在于大家很难找到共同点。毕竟,每个人身上总会有一些令人讨厌的东西的。
另一方面,就v2社交网络让大家用自己所希望的各种不同方式做自己而言,他们更有可能跟那些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的其他地方的人感到亲近。但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跟Facebook或Twitter不一样,这种曝光是发生在鼓励理解而不是故作姿态的信任环境下的。
我的情况就是这样:我在私聊群里面,跟群里的很多人在很多事情上意见都不一致,但由于我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并且可以在这个媒介上成为可信赖的朋友,所以在为什么他们会相信自己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方面,我了解到了很多。我认为这有助于我的分析,也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公民。那当然不是我们对今天的社交媒体的期望,但那时因为我们被困在v1的社交网络里面。
译者:boxi。
相关推荐
知名科技博主:社交网络 2.0 应该是什么样的?
知名科技博主 Ben Thompson:Slack 社交网络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信息的定义
知名科技博主:“零信任信息”让互联网更美好
知名科技博主:Facebook的平台机遇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Facebook、Libra与“持久战”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互联网竞争的一个监管框架
知名科技博主:隐私标签与类似受众(下)
知名科技博主:隐私标签与类似受众(上)
知名科技博主:iPad诞生10周年,却变成了一出悲剧
网址: 知名科技博主:社交网络 2.0 应该是什么样的? http://m.xishuta.com/zhidaoview1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