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首席科学家逼宫,VC合谋CEO演了一场反间计

首席科学家逼宫,VC合谋CEO演了一场反间计

近几天,Open AI的宫斗大戏在媒体上疯传。为什么说是宫斗,Open AI的剧情就好比我国著名古装剧《甄嬛传》。

简单来说就是甄嬛(Open AI的CEO山姆 奥特曼)被宜修皇后(Open Ai首席科学家伊利亚 莎士科尔)和安陵容(Open Ai其他董事会成员)联手赶出了皇宫。但是最终却以“嬛嬛重返皇宫”而收尾。

表面上来看是Open AI两大高层之间的矛盾,而伊利亚在其中被冠以了“叛变者”的称号。但是如果就两人的身份而言也可以理解为是一场“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的碰撞。

01 Open AI版甄嬛传的始末

在网友们吃这次瓜之前,很多人都知道山姆是Open AI之父的称号。但他们忽略了Open AI的另一个灵魂人物,那就是Open AI的实际创造者,同时也是这场宫斗的发起者伊利亚。

算上山姆和伊利亚在内,Open AI的董事会共有六人。宫斗发起前伊利亚说服了另外三名董事会成员凑出四票,单方面决定炒了山姆的鱿鱼。

之后在11月17日的中午,伊利亚与其他三名董事会成员邀请山姆参加视频会议并通知其被解雇的消息。整个过程十分快速,毫不拖泥带水,山姆在还发觉的时候,就已经被开除出Open AI了。   

有人说这是一场政变,但伊利亚表示,这是董事会尽责的表现。

但是,Open AI的投资人和大部分员工似乎并不赞成伊利亚的决定。山姆被辞退后第一时间展示出即将加入微软的想法,而随后Open AI700余名员工上传联名信,表示会辞职追随山姆的脚步。同时,Open AI的金主们像微软和兴盛资本Thrive Capital都对伊利亚的做法表示反对并施加压力。跟随他们共同施压的还有那些Open AI生态下的初创公司们。

三方压力下,伊利亚的这场逼宫计划失败了,山姆回归了Open AI,并且组织新的董事会。伊利亚,也在推特上对其行为进行道歉。

此前,Open AI刚刚完成超100亿美元的融资,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独角兽企业,它的发展可以用所向披靡来形容。在这一路顺风的情况下,为何伊利亚要选择宫斗呢?这可以从山姆和伊利亚的分歧来说起。

山姆被媒体大肆吹嘘为“Open AI之父”,这容易让人忽略Open AI的另一个灵魂人物也就是伊利亚。

伊利亚最早在谷歌工作,其参与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就是当年研究出阿尔法狗并在围棋上击败世界冠军李世石的母公司。

一系列技术的展现让硅谷的众多大佬坐不住了,他们不满于谷歌的垄断,想从中分一杯羹,于是开始了策反Ilya的计划。这其中的参与者包括世界首富马斯克、风投之王Peter Thiel、Y Combinator总裁的Sam Altman等。在众人的谈判下,Ilya从谷歌中分离出来并打造Open AI。   

为什么说Ilya是一名无比纯粹的科学家呢?谷歌曾提出最高500万美元的年薪想要留住Ilya,但他却拒绝了,理由是想创造一个不被私人企业垄断AI技术的平台。所以,Ilya从谷歌跳槽到一个初创小平台背后并没有金钱作为驱动,而是因其纯粹的科学梦想。

只可惜后续的Open AI却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在最开始Open AI的一亿三千万研究经费用完后。马斯克和山姆两位Open AI的联席董事发生了分歧。马斯克与伊利亚一样想继续走非盈利的道路。而山姆想要让Open AI成为巨型印钞机,先融资,再盈利,最后上市。

分歧之后,马斯克选择了撒手不管,山姆自此成为Open Ai的董事长,带领Open AI开始融资的道路。

从2019年开始到今年年初,Open AI共融资了七轮,投资方包括微软、Thrive Capital、老虎基金(Tiger Global Management)、红杉资本等。微软在这之中最疯狂,曾一次性投资出百亿美元。

随着疯狂的融资,Open AI转变成了盈利性的机构。这与伊利亚的梦想截然相反,为了维护自己最初的理想,伊利亚被迫开展了这次的逼宫。   

宫斗剧的落幕结局是OpenAI宣布山姆重回OpenAI担任CEO。并组建新的董事会,伊利亚在推特上认错道歉。回顾伊利亚的这几年,为了最初的理想出走谷歌,却不想从一个盈利机构走到了另一个盈利机构。在他多年的努力下,Open AI越来越强,但伊利亚的头发越来越少,同时,他的梦想也却越来越远。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有Open AI49%股份的微软,在这场政变中成为了山姆最大的支持者。一方面支持山姆回归,以最大投资者的身份给足Oepn AI压力。后续在此举失败后又采用新的救急策略。微软CEO纳德拉发推特称:山姆将加入微软,并领导一个全新的AI团队。随后Open AI700名员工写下的联名信件中也提到:他们已经得到了来自微软的保证,所有的 OpenAI 员工都将获得岗位。人才的出走威胁逼迫Open AI董事会迎回了山姆。

据悉,在这场宫变中,微软一度涨近2%,盘中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市值较上一个交易日涨幅494亿美元。

02 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碰撞分歧

山姆想打开盈利的潘多拉魔盒,而伊利亚却想打造人工智能的乌托邦。二者之间孰对孰错能分辨吗?答案显然是不能。

分开来看,山姆让Open AI变成一个盈利机构的想法是错误的吗?显然不是。一直不盈利,靠己方董事会砸钱进这个无底洞并不是谁都愿意的。另外,这种不盈利的模式会让Open AI的人工智能研究缺乏资金土壤。而没有了土壤的Open AI又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多远?融资、盈利或许会让性质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可以支持Open AI走更远的路。   

同时,对于Open AI的投资人们来说,他们渴望Open AI能成为AI领域的霸主重塑当年苹果的辉煌。而伊利亚成为拦路虎,阻止Open AI盈利之路,下了大赌注的投资方们又怎会乐意?毕竟我国有句古话:阻人发财犹如杀人父母。

而伊利亚错了吗?显然也没有。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梦想很纯粹就是让研究去造福人类,打造一个人工智能的乌托邦。但是这个过程很长久,需要对Open AI的技术不断打磨,导致可能几年内都不会盈利。这与投资方和山姆尽快暴富的想法截然相反,因此也注定不会获得支持。

其实这种科技企业,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碰撞分歧在Open AI之前就时有发生。在我国内最经典的两个案例就是北大方正和联想。

北大方正是一家被北大投资,曾被誉为中国最牛校企。巅峰时期拥有方正证券、北大医药等6家上市公司以及4家金融机构。

根据方正集团官网信息,方正集团是北京大学于1986年投资创办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当时发明“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被称为当代毕昇的王选作为方正集团的技术奠基人。1995年,方正在香港上市,王选担任方正董事局主席,被当时的媒体称为 “方正之父”。   

除了方正的技术核心王选,还有一位经营核心,也就是“企业家”的代表张玉峰。其本身是北大物理系讲师,在北大的撮合下进入了方正集团并担任总裁的位置。

随着方正集团的发展越来越好,内部的人事更迭也渐渐变得频繁起来。但张玉峰和王选的位置却一直雷打不动。

到了1999年,和谐的相处终止。以王选院士为首的科学家技术派系与以张玉峰为首的企业家经营派系因经营理念不合开始争斗起来,闹得不可开交。香港方正的第二大股东要求王选辞任香港方正董事局主席。紧接着,方正集团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又联名要求香港方正董事张玉峰辞职。彼时,有新闻媒体将此事件比喻为方正集团的“甄嬛传”。

乍一看,是不是与如今的Open AI事件如此相似。同时企业家与科学家的碰撞分歧,同样产生了被称作甄嬛传的宫斗。

最终方正集团内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科学家王选和企业家张玉峰纷纷退出了方正的董事会。也是在那年开始,方正出现了2亿的亏损,逐渐走下坡路。

另一起联想事件发生在1994年,对于联想而言,那一年是从青年蜕变至成年的关键时期。但外界对该年的印象只停留在了一号人物柳传志和二号人物倪光南在联想最具话语权的人选上的冲突。

这场争斗同样是企业家与科学家的分歧。其中柳光志作为企业家派系主张联想走贸工技路线:市场为第一,市场流行或者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技术研发的方向要以市场需求来驱动。另一方的倪光南为科学家派,主张联想走技工贸的路线:技术占第一位。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成果是用来推动生产和贸易领域的,所以应将联想所有经费都应投入到技术开发上面去。   

这场争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结果倪光南被罢免联想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的职务。联想1、2号人物的争斗最终以企业家派系的胜利而告终。

Open AI、方正、联想三家企业的争斗事件都围绕在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分歧上进行。如上文所说,科学家和企业家两个派系的想法都没错,这也正是争论中有意思的点。这不禁让人思考,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如何实现合作共赢。

03 科学家与企业家的互相理解才能实现共赢结局

硬科技,通俗来讲就是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的核心技术。一般具备极高的门槛和清晰的应用场景。

据数据,在2021年前三季度,一级市场投资金额最多的三大行业分别为半导体电子设备、生物技术、IT三大硬科技赛道。对应的投资金额分别是1927.25亿元、1847.59亿元和1577.46亿元。

这是科学家创业最好的时代。在硬科技成为最受资本追捧的新赛道后,科学家创业、教授创业,已经从多年前的小众变成推动创业的重要源头。但是这也形成了“科学家和企业家谁在企业中最有话语权”的争论问题。   

老鹰基金的联合创始人刘小鹰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差别,简单来说就是科学家与物斗,企业家与人斗。

对于企业家来说,他们要去分析市场,销售产品,因此一直在与人交流。而科学家需要做实验,写论文,一直在与物打交道。这种差异,导致很多科学家创业时难以改变思维,持续对某一领域研究实验,不管花多少钱多少时间只为最后的科研结果。这种思想对于做企业来说有极大的限制,企业的资金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过于追逐科研成果的往往会导致企业经费耗光。像这样的科学家创业烧光经费的例子市场上比比皆是,比如著名的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的创意失败。他自己本身就是麻省理工的博士,还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科学家团队,但最终以经费烧尽,创业失败终止。业界人士称其为“科学的天才,商业的废物”。这也就说明企业家的重要性,没有企业家,很多科学家的发明都会烂在实验室里。而对于企业家而言,科学家的研究为企业提供最新科技,创造利润。从这层意义上来看,科学家和企业本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根据上述Open AI、方正集团、联想三个例子,却展现出了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矛盾分歧。北京某投资机构的工作者刘晨告诉融中财经:科学家往往看不起企业家的拜金和铜臭,而企业家又看不起科学家的清贫。双方的互相看不起是导致矛盾分歧的主要原因。   

刘晨还向我们分享了一个例子,机构投资了一个科学家去创业,但是科学家一直以科研没导向忽略市场,导致回报久久没有到来。而针对这一问题,机构的解决办法是向其介绍一个搞营销很厉害的企业家。但是对企业家提出的很多建议,科学家并没有采用。导致最终机构只能选择跳单跑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创业都会有这样的结果。融资了很多轮的科学家创业公司比比皆是。这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科学家的情商思维。在如今硬科技的赛道里,大部分的创业者都是有技术背景的,但是如果找到一个有商业思维又有技术背景的创业者很难。所以在大部分企业中都有科学家和企业家两个角色,一个担任首席科学家,另一个则担任CEO。这是大部分硬科技企业的标配。“当企业家和科学家二者相互理解,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向更远。”刘晨表示道。

科学家要站在一个铜臭的“角度”思考问题。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资本的注入,告诉投资人你的研究如何赚钱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前提。而这则需要一个出色的企业家帮助。如果没有山姆,Open AI拿不到那么多的投资,这也是为什么山姆被摆在台面上被称为“Open AI之父”的原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王涛,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阿里云首席科学家离职后的资本新长征
李佳琦地图语音包上线,一场事先张扬的合谋
出走BAT的科学家们,被VC疯抢
阿里云首席科学家闵万里离职:曾率队打造ET城市大脑
瑞幸逼宫高管被调整,董事会:某些前任管理层参与举报信策划
OpenAI首席科学家:ChatGPT可能已经有了意识
创始人被逼宫,股市暴跌:WeWork风雨不断的IPO之路
第一家倒下的无人车公司:去年创下融资记录,如今死于内讧,终结于投资方逼宫
哀悼:旷视首席科学家孙剑博士突然离世,终年45岁
罕见一幕来了:中国VC排队抢教授

网址: 首席科学家逼宫,VC合谋CEO演了一场反间计 http://m.xishuta.com/newsview9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