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双十一来到了第15个年头。
2009年淘宝第一次举办双十一时,主要是为了提高知名度,吸引消费者的主要手段也是低价折扣,结果这样的购物节爆发出了难以预料的销售潜力。
此后,双十一每年如期举行,玩法也越来越多,红包营销、购物津贴、O2O、预售、锦鲤营销等让规则愈发复杂,但随着热度的不断增加,双十一也成为各大品牌不敢忽视的新战场。在这个过程中,电商的物流、服务、体验等短板也不断被补齐。
最近几年,伴随着整体大环境的变化,双十一愈发显示出疲态,各大电商平台一年365天都在强调“低价”,直播带货更是为消费者拿到低价提供了更多可能。与此同时,往年双十一的各种套路让消费者不再轻信各大平台的低价说辞,多方比价后方能下单,其实更是降低了购物效率。
今年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依然在强调低价,此外还有摒弃套路、返璞归真,试图给消费者最省心的双十一。然而,热闹只属于电商平台,双十一名存实亡。
在今天,除了低价,平台和品牌方更应该关注什么,才能跳出卷价格的恶性循环?
作者 | 阿空
编辑 | 浩然 丁珏汭(澎湃新闻高级编辑)
本文为澎湃号·湃客X商隐社联合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
双十一15年,“续命者”不断
双十一始于淘宝,由阿里前CEO张勇一手缔造,今年也是张勇退休后的第一个双十一。
时间拉回到2009年3月,张勇正式接手淘宝商城。当时国内电商可谓“群雄逐鹿”,麦考林、京东、凡客、库巴、当当等独立B2C电商风生水起,新的电商创业者如雨后春笋。
那时,成立不到两年的淘宝商城亟需打出名气,吸引商家和消费者,从而拓展业务。
张勇的对策是借鉴美国的“黑色星期五”,找一个特别的“节日”,让人们记住淘宝商城。
财务出身的他分析一番,选中了11月。因为11月时节变动快,南方进入深秋,北方进入冬季,人们需要采办的东西多,衣服、棉被都要换厚的。
而且第四季度是零售业旺季,10月有国庆,12月过圣诞,只有11月是空白,意味着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彼时年轻人中开始流行“11.11光棍节”这个概念。张勇觉得“单身应该有单身的快乐,要是感到孤独,那就来淘宝商城购物不就好了吗?”
于是,双十一就这么定了。
当时的双十一简单粗暴,直接打五折,全国包邮。
考虑到换季需求,淘宝选定了服饰、家纺等品类,但“五折包邮”促销方式,吓跑了好几百家品牌。
知名家纺品牌全数表示不参加。彼时的线下零售依然火热,整个中国电商GMV(成交总额)占到零售总额的比重还不到10%。五折对于商家来说太“跳楼价”了。
还是有一些品牌抱着试水的心态,选择参与双十一促销。但前夕,仍有部分品牌选择退出,最终参与促销的只有美特斯邦威、Kappa、百丽等27家品牌。
淘宝第一次双十一最终销售金额定格在5200万元,此前一些品牌在淘宝的日销售额仅有几万元,那天他们卖出了几个月的销售额。
双十一的成功是趋势使然,是新生的线上零售体系对亘古不变的线下零售体系造成的降维打击。
当时线上电商体系刚刚完善,物流体系和网站运营体系也日趋成熟。电商的商品流量推广成本接近于零,还省去了中间商的渠道成本,价格比线下便宜很多。
那时的双十一,上线就自动领取大额优惠券,一整天都是五折优惠价,尽管退货难,但还是凭价格优势把消费者的注意力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消费者在哪里,品牌方自然就去哪里。
往年双十一确实给品牌方带来了汹涌的流量和高额的GMV,越来越多的品牌方争先恐后地要挤进牌桌。
在服装品类直播负责人任浪磊看来,很多品牌方每年都有广告支出预算,只不过现在把这笔预算大部分都补贴到商品上,所以他们能接受即使不挣钱,也要参与竞争。你不买流量,不比对手的位置靠前,就不会被看见。
最卷的时候,他们提前两个月就开始了紧张的军备竞赛。9月备货,10月筹备布局各个链接,11月动辄一天直播20个小时。客户咨询爆发,员工轮流值班,累了就睡公司的行军床。
但后来品牌方意识到所谓的“大促心智”不过是一个陷阱,虽然销量上去了,但是利润并没有。服装行业平时的利润能达到50%,双十一只有20%。近几年利润越来越少,甚至是亏钱。辛苦大半天,纯属白忙活。
最近几年,直播带货加入双十一,与双十一相互成就,人们确信直播间里的狂欢,会在双十一这天达到高潮。
2021年的双十一,顶级奢侈品商场北京SKP一年的努力,短短几天就被李佳琦和薇娅轻松超越,头部主播一时风头无两。
直播电商诞生之前,商家在各大电商平台头条上打广告、买关键词等都是流量成本的支出,但这些成本都越来越高。对于商家来讲,寻找流量的成本洼地就成为决定销售存亡的核心。
直播电商兴起还是因为流量成本,当这个销售渠道的流量成本低于其他渠道时,商家们就会关注并热捧这个渠道。
低脂零食品牌小伶鼬创始人李瑞浠认为,直播电商之所以一开始受到很多品牌方欢迎,主要是因为它够快。
在产品足够好的前提下,品牌自己运营电商,也能卖出量来。但是店铺要从一个月100单卖到1000单,需要精细化运营,在视觉设计、精准投放、售后服务等方面花费很多心血。
跟线下渠道相比,直播带货的优势就更明显了。跟主播只要敲定好合作,寄样品、开播、平台结算一套流程走下来只需要一个月到一个半月。而要布局线下商场、超市、便利店,则需要经过经销商开拓、建联、出差,周期非常长。小伶鼬今年8月份在华东260家大润发上架,其实项目推进从去年11月份就开始了。
但直播带货的流量成本也讲求供需关系,直播的寡头效应明显,头部主播不够用,流量成本也就快速上涨。商家的产品被压低价格上档播出后,每产生100元销售额,有近一半都“进贡”给主播,甚至付出的费用超过100元,费用倒挂的事时有发生。
聪明的品牌方只会将直播带货作为业务的一个增量,而不会将所有带货的希望都寄托于其上。销售基础盘的搭建还需要靠线下渠道,这样才能保证业务的持续稳定。
回顾双十一15年的历程可以发现,一直在有人为其不断续命,才延续到今天。先是淘宝为了打响名气,后是消费者贪图便宜,再是品牌方争夺流量,现在是平台想要盘活流量。
如今的双十一,只有各大平台在奋力造势,主播在卖力吆喝。品牌方仍然会参与,但不再特意准备,只是为了保证自己不下牌桌。消费者则日渐将其视为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
从全民狂欢到渐跌神坛
双十一的颓势无需刻意证明,稍举几例便可管中窥豹。
去年双十一,淘宝和京东很默契地首次没有公布最终的具体成交额,让外界浮想联翩。
今年双十一预售首日,李佳琦直播间的销售额仅为95亿元,和去年同期的215亿元相比锐减一半以上,创下过去三年来的新低。
为什么双十一从全民狂欢日渐跌落神坛?单纯归咎于消费者买不动了未免过于草率,毕竟总有人依然在创造销售奇迹。
双十一的式微或许是直播带货带来的透明的价格体系、消费者更为理性的消费观以及其本身欠缺文化内核共同造就的。
李瑞浠提及,销售价格体系是一个品牌的命脉,一旦价盘乱了,品牌可能就完了。
虽然很多直播间都宣称自己拿到的是“地板价”,实际上除了头部大主播,品牌方给到主播的折扣都在一个区间。而且他们现在也很少跟先收坑位费、但不保证销量的主播合作,更偏向只抽佣的中腰部主播和小主播。双十一再怎么宣称突破底价,也不可能赔本卖。
最开始双十一就是先提价再大降价,主打一个价格不透明。但现在直播带货基本都带折扣,消费者基本也清楚一件商品的价格区间,很难再被套路。他们不再愿意为了满减优惠东拼西凑,更看重性价比,而不是最低价。
现在与其讲消费降级,不如讲消费分层,人们一方面抠抠搜搜,能省则省,另一方面也很舍得为自己认为真正值得的东西买单。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任浪磊负责的一间高定女装直播间反而卖得很好,这里的衣服客单价通常在6000元以上,顾客下单后,有专门的设计师跟她对接,根据她的身高体重尺码专门定制一件衣服,不满意可以直接退。这相当于在线上重构了一套导购和服务体系。
此外,节日通常是一种被赋予了特殊文化意义的时间单位,双十一从最初的“光棍节”演变成“购物节”的过程中,只注入了消费主义,而未培植其文化内涵,因而难以让人产生节日认同。
文化为什么重要?文化其实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个人的种群面对外在生存环境时的应对之道。它的目的有且仅有一个,维护载体生存。万物唯求存在,其实是用内在的共同信念体系来存在。人类的一切生存都叫文化生存,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企业、个人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7万年以前,不知道为什么人类突然有了一个能力,虚构的故事。但虚构的故事并没有推动人类的进步,而是群体间共同相信的虚构的故事,推动了群体进展。
如果说光棍节还能代表单身青年对情感、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对个人生活的控制意识的话,购物节却用消费主义消解了这种传统,一场场集体购物狂欢在诱发消费者欲望的同时,完成了对他们的规训。
但被诱导的消费主义在带来一时的狂欢之后,往往带来的是很多人目标感、意义感的缺失,陷入空虚、痛苦中,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豆瓣“不要买”这种“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小组。
单纯为买而存在的节日本身就生命力有限。
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如今平台卷无可卷,唯有低价,淘宝和京东纷纷喊出“全网最低价”的口号,商品页面赫然打出“90天最低价”“30天报价”的标签。
品牌方降价自然是为了吸引顾客,但低价的问题在于既不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也没有办法真正留住顾客。
对品牌方来说,低价吸引来的新客并不会带来收入的大幅增加,很多情况下都是“徒劳且毫无意义的降价”。
这些新客基本只是一锤子买卖。这类人本身成不了常客,他们往往会多方比价,不会认准一家购物。其实没有折扣也会光顾的顾客不乏其人,这时降价只会拉低收入。更得不偿失的是,低价固然可以吸引新客户,却也会让老客户寒心而去。
由此,品牌方会陷入“通过降价引来比平时多的客户,接待能力下降,怠慢老客户,老客户失望离开,收入不增反减,再继续降价”的恶性循环。
一旦企业在价格战中败下阵来、落后于其他对手,新客户就会转投价格更便宜的店铺。既然无利可图,立马分道扬镳。
因此,降价只是打动客户的最后一招。频繁打折、纯粹以价格吸引客户的做法断不可取。那么,平台和品牌方还能怎么打动消费者,走出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呢?
回头客战略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25%的回头客创造75%的利润》一书中提到,“销售机制”可以分为四步:聚集新客户;培养常客;促进客户成长;维护客户。
很多情况下,商家会认为老客户不请自来,自然可以长期利用,晾着也没什么问题,不自觉把重心放在新客户上,只优待新客户。像很多平台或品牌会给新用户很多优惠,但老用户却无福享有。
实际上,为了促进客户成长,“偏袒”老客户至关重要。无差别对待并非每位顾客的期望。正确的做法是,要为所有客户提供最高级的服务,同时为重要客户提供比最高级更加高级的服务。
判断客户重要与否的依据是什么?频繁光顾的未必就是重要客户,下过一次大单后再不现身的也不能算。重要客户的决定性因素是累计贡献值,即顾客为企业收入总共做出多少贡献。
因此可以仔细记录、统计出每位客户的年度平均贡献值,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编制客户年度贡献值排行表。
假设共有1000名客户,首先,分出排名在前10%的客户,即“铁杆客户”。紧随其后的20%是“稳定客户”,再之后的30%是“游离客户”,剩下的40%就是“试用客户”。客户的分布可见下图:
客户群金字塔
“铁杆客户”仅占总人数的10%,但人均贡献值却很高,贡献了企业收入的45%。紧随其后的是“稳定客户”,人数达“铁杆客户”的两倍之多,贡献值占比只有25%。
把“铁杆客户”和“稳定客户”合并可以发现,30%的客户贡献了70%的企业收入。
所以重点就成了如何服务好这30%的客户。单凭价格和商品本身有点单薄,重要的是让客户觉得自己对商家来说是特殊的存在,所以必须对高级客户有所偏袒。
那要怎么偏袒呢?比如重要客户过生日,就可以为他们事先准备一份小礼物,但切不可以之为诱饵吸引客户前来。“铁杆客户”的生日绝不能被商业利用。“生日快乐,送你20%的打折券。”这种做法万万不可。
毕竟,这可是重要客户一年一度的大喜事。平时客户已为本店多有贡献,所以商家在这一天不必如此急功近利。既然是重要客户的大日子,就要发自内心地祝福。来店与否全无关系,送去礼物聊表心意,这就是用心偏袒。
像海底捞会为过生日的顾客唱生日歌。每次去吃饭,服务员都会记下顾客的相貌特征、口味偏好,热情周到的服务让顾客难忘甚至感动。消费贡献较多的黑海会员还享有免排队等福利。
星巴克也致力于让每位顾客成为回头客,创始人舒尔茨常把“销售就是细节”这句话挂在嘴边,鼓励店员用发自真诚的关心为顾客创造意想不到的惊喜。
因此,抓住回头客的心,远比用低价吸引新客重要得多。
结语
现今,平台的低价战略也是无奈之举,有时也会让品牌方十分为难。但任浪磊总觉得“市场是没错的,如果市场给我们带来阵痛,我们应该想着去怎么去适应市场,而不是抱着自己的伤口,顾影自怜。”
怎么降低成本?怎么提升复购?品牌方总还能再做些什么。
怎么能让顾客收到商品后有一种“哇哦”的感觉?赵增秀在电商行业浸润了十年,她建议品牌方可以亲自跟进产品设计、生产、仓库、包装、物流、收货的各个环节,从用户视角体验整个过程,进而再去优化整体的工作流程和规范。
现在很多品牌方不愿再受制于平台,为平台打工,更倾向于私域,把客户引到自家小程序,做小而美的生意。
但没有平台就没有流量,究竟流量是1,还是产品是1,很多人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没有流量,产品再好也无人问津。
其实流量再高,产品不合格,也没有人会再购买。赵增秀很擅长打爆品,以前就是疯狂买流量,现在她察觉到逻辑变了。
一个国产品牌,最开始只卖卸妆水,自己直播,找达人带货,都只卖这一款产品。产品确实也不错,温和不刺激,卸得干净还不伤肤,销量从几千单到几百万单都无一差评。
用户口碑建立起来以后,不仅通过用户推荐带动了销量,还建立了品牌信任,用户开始愿意尝试他们的其他产品。
“品牌是用户口碑讲出来的,而不是靠营销。以前做品牌的路径就是请个大牌代言人,投放大量广告,但现在都没有赚钱能力,打了品牌有什么意义呢?”赵增秀直言。
所以现在,踏实做好产品,品牌自然而然。品牌是用户表达出来的,有用户心智的,和用户的情感表达有强关系的,体现用户人格的,才更适合当下的品牌路径,或许这也是真正品牌建设的核心。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低价战争续命背后,谁瓦解了双十一?
3亿投资的大手笔火了在线大班课,但烧了谁的命?
蘑菇街直播续命
双十一激战“全网最低价”:有中小商家爆单逆袭,销量涨了一倍
2023双十一开打:“低价”横行
今年双十一“静悄悄”
不管你愿不愿意,双十一“盖楼”都在继续
谁又趁双十一搅乱快递江湖?
“双十一”观察丨罗生门:安踏耐克谁第一?
主播失去双十一
网址: 低价战争续命背后,谁瓦解了双十一? http://m.xishuta.com/newsview97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