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为什么先躺平才能反转?

为什么先躺平才能反转?

01. 从不认命到认命

一轮下跌,投资者的心态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遇到下跌,既紧张又兴奋,一边忙着卖有盈利的股票,一边又在关注之前看好但估值太高的股票,是不是有抄底机会了?

第二阶段:跌到账户每个股票都是绿的,也斩不动仓位了,就天天盼利好,没有利好就吐槽,外盘一跌就睡不着觉;

第三阶段:该出的利好也出了,可股市还是继续天天跌,每天满怀希望开盘,挣扎几下后就一路向下,每次补仓都是肉包子打狗,有钱也不敢再往资金账户里转了,反正持仓都是深度套牢,跌麻了,反而好像跟自己也没什么关系了……

这个过程,从投资理论看,是在大盘向下的负贝塔压制下,单边多头的“个股阿尔法”,越折腾越亏;从投资心理学上看,也是投资者从“越亏越不认命”到“越认命”的心态变化。

但大盘往往要等到投资者都“认命”时,才开始反转。

行为金融学系列很久没有更新了,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一轮下跌过程中的三个典型心理学现象。

02. 价格锚与安全边际的错位

由于股票不像债券一样有明确的价格,投资者为了判断买卖股票的出价是否合理,需要找到一个目标物作为锚定价格,称为“价格锚”,比如贵州茅台和宁德时代的股价,就是两个典型的“价格锚”,它们一跌,很多行业龙头股票的价格也有下跌压力,再把压力传递至二三线品种。

卖方和买方倾向于选择不同的“价格锚”,买家“价格锚”是大盘指数或同类股票的价格,在大盘一轮下跌的交易中,心理价位自然也跟着下降。

但卖家就不一样了,卖方选择的“价格锚”,常常是自己的买入成本,所以很多人降仓位时都喜欢先卖盈利的持仓,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处置效应”。

等跌到一定时候,手上满手亏损再减仓的话,“价格锚”就不是成本,而变成了之前的股价,在一轮下跌中,卖方常常产生“10元我都没卖,现在9元更不想卖了”的犹豫,从而降低卖出意愿。

更重要的是,买入方不但有客观的价格锚,还需要有安全边际,需要在合理价格便宜一个档次。

这么一来,买家与卖家的价格就总是差一个档次,成交的概率下降了——这个现象,在二手房交易中更加明显。

它造成的现象是,一轮下跌,一开始总是放量下跌,因为大家总有赚钱的股票可卖,但跌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缩量,买卖方由于上述心理障碍,总是找不到平衡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熊市缩量后,再遇到利好容易高开低走?

如果买家卖家遇到前一种“谈不拢”价格的情况,这种突发性利好,减少了卖家的数量,买家的买入意愿因为利好而上升,所以高开。但高开后,现价高于价格锚甚至成本的卖家,在心理上解决了出手的障碍,一旦大盘有滞涨的趋势,就会毫不犹豫地出手,大盘一路向下。

更重要的是,这种换手把持有成本高的投资者换成了持有成本低的投资者,造成进一步下跌的动力——一个套5%的人,总是比套10%的人更容易卖出,从而引发了下面的问题。

03. 抄底盘引发的抵抗式下跌

在一轮下跌的中后期,市场都会出现大量一路阴跌的公司,估值已经非常便宜了,但每天都是无穷无尽的卖盘,每天创新低,就算大盘反弹,它只是反弹到5天均线就会继续向下,这种趋势,被称为“抵抗式下跌”。

这一类抵抗式下跌的公司,对大盘的拖累比其他品种更严重,因为它下跌的原因既不是估值过高,也不是基本面有利空,而是陷入“抄底—止损”的下跌螺旋,最后引发毫无道理的低估,大面积出现后,就会让整个市场的估值区间下移。

前面说过,卖家把成本作为价格锚,倾向于先卖有盈利的,盈利的都卖完了,再卖亏10%以内的,如果所有的股票都亏10%以上,很多投资者就“躺平”了。

但问题是,股票每天都有成交,所以一个下跌中的股票总有一部分持股者是刚买不久,持股成本很低,处于5%以内的浅套甚至小赚状态。

这类资金并非都是看好公司的长期价值,大部分就是纯粹觉得跌多了,一旦大盘有反弹,就想短线进场博一个超跌反弹,并有严格的止盈止损计划,所以过几天大盘不反转,就会卖出。

由于大部分持股处于深套之中选择躺平,大规模的活跃交易者都在高换手率的主题方向中,这一类公司只剩下这种小规模的“抢反弹+止盈止损”的交易,导致了天天都有小规模卖出,每天比大盘多跌1%,积累起来就成为这种“抵抗式下跌”的走势。

这种“抵抗式下跌”不但影响大盘,也是股民严重亏损的主要原因,阴跌就是温水煮青蛙,等意识到,已经是深度套牢了,动弹不得了,市值继续天天“砍一刀”。

所以很多资深股民的经验,在一轮大跌中,不要持有任何均线空头排列的股票,因为套牢盘越多,越容易出现“抵抗式下跌”。

但任何方法都有弊端,这个方法的问题在于一旦出现大级别反弹,这一类底部超跌票也是最猛的,常常是两根大阳线收复十几根小阴线。

这就涉及第三种心理,空仓者“得而复失”的损失厌恶心态。

04. 做空浮盈的损失厌恶

在一轮下跌行情中,大部分空仓低仓者的心态并不比高仓位者好多少。

由于A股主要还是靠单边做多赚钱,所有的投资者不是现实多头(高仓位者),就是潜在多头(低仓位者)。空仓低仓者赚钱靠多头,却选择了空头的立场,这种矛盾心理在下跌中体现得更为充分。

高仓位者的感觉是“天天亏”,而空仓低仓者虽然并没有做空,但卖出后下跌的空间在心理上相当于一笔“浮盈”,因此他们最关注的心理位置是他卖出的价位或指数的位置,一旦大盘反弹超过这个位置 ,那就是典型的“得而复失”。

心理学上证实,“得而复失”和“失而复得”虽然都没有增加你的拥有量,但在心理感受上,前者比后者更痛苦,这就是亏损厌恶的心理效应。

熊市多暴力反弹,正是源于空仓轻仓者害怕踏空而不断抢反弹的心态。

但空仓轻仓者之所以选择空仓轻仓,正是由于风险偏好比较低,投资方法体系也支持仓位的大幅升降,因此持股心态不如长线资金,持股稳定性不如套牢盘,所以,他们又成为反弹失败后更猛烈的下跌的主导力量。

不过,这种“反弹抄底+割肉出局”的模式持续几次,投资者意识到大盘形成的空头趋势短期无解,就会渐渐放弃抢反弹的想法,心态也就平了,看到反弹不出手,自然后面也没有抛盘。

股谚云:“多头不死,跌势不止”,这里的“多头”实际上有两种:

一种是持股不卖的实际多头,“死”是指“套死”,躺平不卖,因为任何一次反弹都达不到他们卖的标准,这一类多头“死”的作用是锁定筹码。

另一种是空仓轻仓随时打算短线抢反弹的“潜在多头”,“死”实际上是指不做反弹,不做反弹就不需要割肉,他们“死”的作用是断绝空头火力。

很多人可能想问,虽然跌不动了,但持股的、持币的都躺平了,大盘还怎么反转呢?

05. 底部的市场微观结构

在大盘下跌中,除了短线博反弹的,还有真正的长线抄底资金,而且数量总是越跌越多——相比之下,短线抄底资金是越跌越少。

所以,大盘的真正探底成功,总是要等到长线配置资金逐渐取代短线博反弹资金,成为抄底的主导力量之后。

此时的持股者结构中,要么是深度套牢,要么是长期看多,筹码结构趋于稳定,这样的反弹才能持续,才能积反弹为反转。

当然,大盘反转的模式有很多,有一些是重大政策造成的信心上的大逆转,有一些是资金硬抄底抄出来的,但只有这种“跌到场外长线资金觉得足够便宜了”,才是最可靠的模式。

关键问题在于,怎样才算“足够便宜了”呢,毕竟场外资金对便宜的判断也是各不相同的。

对便宜的判断又涉及“价格锚”,对于长线资金而言,“价格锚”有三种便宜:

1. 相对便宜:市场总龙头的股价先被市场接受而企稳,比如贵州茅台、宁德时代和中国移动,其他龙头再跌就会显得便宜;

2. 绝对便宜:股债收益率对比,既包括国内的债券,也包括美债;

3. 微观结构的便宜:大量个股跌到估值较低的安全边际的水平。

不过,长线资金的介入是一个慢过程,市场在较长时间的下跌后,也需要较长时间的筑底过程,是赚钱效应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也是心态上扭转的过程。

以2018年的熊市最后一阶段为例,11月1日,最高层领导与民营企业家的座谈会后,市场就开始初步企稳,然而反弹后又是一直跌到1月3日创了新低,才算彻底结束2018年的熊市。

在这两个月里,主导跌势的是前期强势板块的补跌——二季度表现最好的医药食品饮料、三季度表现最好的钢铁石油石化,反而是四季度跌得最猛的;还有对年报大规模商誉计提利空的定价。

跟今年比较类似的还有2012年,这是我国GDP首次跌破8%(保“八”是此前的长期政策共识),正式步入长期下降通道的第一年,投资者首次面对经济下坡阶段,都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市场连续七个月下跌。

尽管管理层出了一系列政策,汇金增持四大行,IPO事实暂停,加上十八大召开、四季度GDP已经开始企稳反弹,股市仍然是一路下跌,直到12月的政治局会议之后,市场才摆脱了空头心态,单月大涨16%,一举收复五个月的失地。

宏大事物的变化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还需要微观交易结构的调整,这种滞后,往往让身处其中的人反而一叶障目,看不到反转的发生,甚至用长期利空因素去解释短期下跌现象,倒在黎明之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思想钢印(ID:sxgy9999),作者:思想钢印

相关推荐

为什么经过思考的新闻不会“反转”?
当互联网TO B开始“躺平”
开给“躺平者”的药方
小米「快冲」,苹果「躺平」
卷不动了:学术界迎来“躺平”潮
今年618,我选择“躺平”
无法躺平的年轻人,开始告别大理
贾跃亭,要反转?
孙正义躺平,美元基金大佬退休
奥运冠军都是00后了,年轻人表面“躺平”,其实都是骗人的

网址: 为什么先躺平才能反转? http://m.xishuta.com/newsview94949.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