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幸福三公里”
“在今天的中国,没有什么是一部手机搞不定的。如果搞不定,那就再买一部手机。”站在京东北京总部一报告厅的讲台上,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半开玩笑地说道。
说这句话之前,辛利军回忆起过去半年跑国外市场的经历:每当他和客户说自己“很多年没用过现金”时,对方总是一脸不可置信。紧接着,辛利军切入正题,称“疫情加速了互联网‘穿透天花板’式的渗透,京东即时零售的‘三公里模式’就是这么应运而生的”。
这是10月18日京东“幸福三公里”即时零售发布会上的一个场景。“即时零售是京东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快好省’消费体验的重要一环,也是联合商家和品牌伙伴应对外部挑战、实现稳健增长的重要一环。”辛利军如是强调。
所谓即时零售,简单理解就是线上下单,1小时或半小时送达,有点“零售外卖化”的意思。但比起已经普及的餐饮外卖,即时零售涵盖的SKU数量更多,涉及从库存、分拣、打包到履约的链路更长,也更难做。
也因此,尽管餐饮外卖已经跑出了美团、饿了么两大巨头,但即时零售一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老大”。
当天,京东主动秀肌肉,介绍起了自家的三大核心能力——数字化、本地供应链整合和即时配送。随后,还给出了未来五年“通过即时零售助实体、稳就业、促消费”的行动计划,具体而言是要帮助超200万本地中小实体门店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为社会提供配送员、拣货员、共享促销员等超1000万个灵活就业岗位,并联合生态伙伴带动万亿消费。
过去三年,外部环境催熟了两大新零售业态,一个是直播带货,另一个是即时零售。时至今日,两者在舆论场、经济场的处境截然不同。
对于直播带货,大家开始理性看待“致富神话”,转而思考其与实体经济、就业机会的关系。而对于即时零售,无论是消费者、品牌方还是中小店主,大家都不会质疑其价值,只是好奇能撬动多大的需求。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不同于电商巨头们决战“最后一公里”,即时零售的玩家们都喜欢拿“3公里”说事儿。
对此,业内人的解释是:不同的零售业态对应不同的辐射范围,比如便利店通常是500米,品牌超市在2公里以内,百货商超在10公里左右。即时零售定位的“3公里生活圈”,是“多种业态在辐射范围内的有效集合”。
京东到家总经理李昌明也在受访时表示,“(京东)三公里模式的核心在于提高中小实体门店的覆盖,进一步迈向平台化”。这是京东今年的发力重点,也是区别于其他玩家的亮点。
通常来说,和大商超合作也是即时零售新手平台的首选。一来,大商超具备一定的数字化能力,合作基础较好;二来,大家有意愿也有能力“线上线下一个价”。作为对比,小店散店既缺乏数字化基础,也没太强能力控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京东如今敢喊出“提升中小实体门店覆盖”的口号,也侧面说明其有对应的能力。
在北京磁器口经营线下小超市的黄云金表示,和京东合作之前,他一直做的是“周边一到两公里”的线下生意。住在附近的老顾客们溜达着到他店里,买好东西,再原路返回。“稳定没错,但也没啥增量。”
去年9月,黄云金下决心和京东到家合作。接入数字化系统、线下货品上翻等一系列操作下来,两个月时间就发展到“单月接了1000多单线上订单”。
线下小店出单频率高,在给店主增收的同时,也能充实配送员的口袋。据在达达跑单6年的丰全明介绍,其在过去6年间累计跑了8万单,凭此给家里人在山东菏泽老家买了套138平方米的商品房。
简而言之,京东的“幸福三公里”与普通人的“幸福”紧密相连:消费者所买即所得、小商家增收不费力、配送员用里程换收入。京东集团副总裁、达达集团总裁何辉剑表示,“幸福三公里”是一个正循环生态,商家品牌、消费者、配送员和平台四方都能从中受益,京东到家和达达快送在其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
打通了即时零售命脉
当一个赛道被贴上“万亿市场”标签时,玩家们鱼贯而入、竞相追逐是常有之事。即时零售便是如此。
根据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京东消费及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3即时零售发展趋势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增至3.6万亿元,相当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
万亿市场在前,玩家们各凭本事,逐渐形成两大“掘金阵营”:自营模式和平台模式。
前者指的是企业直接经营产品,在社区或者商圈附近设前置仓,比如盒马;后者则是由线上平台提供流量入口和物流配送,线下门店负责拣货打包,比如京东到家。
两种模式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劣,关键在于谁能赢得更多消费者。毕竟,只有消费者对即时零售的需求持续增加,整个盘子才会越做越大。而消费者的心思也很好揣摩:配送速度要快,但溢价不能过高。
为此,京东的做法是,打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数字化和本地供应链整合上。介入足够多的环节,才能挤干水分,让消费者觉得这笔“花钱买时间”的买卖划算。
2015年京东到家上线,首先对接的是大商超和大品牌。对方SKU数量多,倒逼着京东到家优化拣货环节,提升效率。京东到家的“拣货助手APP”就是那时推出的。通过APP定位、规划路径、录入货品信息,能把一笔订单的拣货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3分钟。
紧接着,玩家们陆续涌入,京东到家发现管好自己不够,还得替行业排忧解难。于是乎,海博系统上线。
这是一套为实体商家提供商品管理、用户运营、活动营销、履约优化、数据看板等功能的解决方案,可以接入市面上所有的即时零售平台,不仅仅是京东到家。
接入海博系统之后,商家可以解决这么几个痛点:其一,甭管标品还是非标品,动动手指头就能完成信息录入;其二,无论订单来自京东到家、美团还是饿了么,都能在系统后台进行库存管理、活动提报、订单履约操作;其三,需要对接多个配送服务商的卖家,还能用智能调度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骑手接单效率。
这些最终都落在了“替商家降本增效”上。据达达集团财报显示,2022年四季度海博系统增设的“智能订单调度”功能,就在当季给试点商家以惊喜。具体包括:运营人效提高75%,接单时效提高6%,配送成本降低3%以上。
至此,京东即时零售基本打好了扩容的基础。无论大商超还是小卖家,都能通过和京东到家合作“有所得”,然后让利给消费者。
到了2023年,京东即时零售又往前迈进一步,推出宏图系统。
这是一款以京东B2C+O2O运营数据为基础,向品牌商提供基于LBS(基于位置服务)的网格化热力图并输出经营策略的系统。通过热力图,商家能看清有发展机会网络的用户分布、订单分布、商品分布、市占率等情况,有针对性地铺货或者营销。
物美集团PMO项目负责人张锋说,“一旦发现网格里某个物品卖得好,且物美没有相关SKU,会针对性铺货”。可见实体零售商对于实现LBS网格化的供给优化也十分关注。而对于品牌来说,关于宏图系统,宝洁全域即时零售事业部总经理顾健鑫此前也表示,定向圈选区域内潜力用户,针对性投放广告很有价值。“我们发现,基于宏图系统操作产生的ROI有了大幅提升。”
供给端完成聚合,“水分”也挤得差不多了,京东即时零售便来到最后一个环节:末端配送。而这正是达达快送的强项。根据达达集团2022年四季度的数据,其年活跃骑手达100万,同比增长了超40%。
一方面,京东到家的供给足够优质,订单密度足够大,能吸引更多骑士加入达达,为即时零售提供充沛的运力保障;另一方面,平台端不断优化履约体验,也能反哺京东到家,使其订单量持续增加,继而吸引更多卖家入驻。
至此,京东凭借数字化、本地供应链整合和即时履约三把斧,真正打通了即时零售命脉。辛利军总结称,经过多年能力和生态建设,京东即时零售三公里模式已打磨成型,凭此京东也成功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渠道能力。
20年只做一件事
在零售行业,没人会轻视“给消费者提供便利”的价值。
从1962年开第一家店以来,“零售老大哥”沃尔玛用50多年时间,在美国开出4700多家门店, 把90%的美国常驻人口框进“距离沃尔玛10英里”的范围内。这么做的好处是,大家觉得方便,愿意定期驱车前往消费。
作为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迷弟,刘强东在前者的基础上,又加了些电商思维:既然物理距离没法再缩短,那就再来点相对概念。于是,有了京东早期的即时零售探索。
2012年,外卖配送“百团大战”正酣,京东绕道而行,转而萌生了做即时零售的念头。当年,京东以生鲜品类试水,成为行业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
刘强东当时的判断依据很简单:未来人们线上逛超市、下单的概率,可能会超过点外卖,“前者针对的是家庭用户,后者更多是面向白领”。只不过在当年,大家对“线上下单,一小时送达”没啥迫切需求,并没有激起太大水花。
时间来到2020年。一方面,“万物皆可送”的理念得以普及,另一方面,线上流量增速放缓,电商巨头们急需新故事。于是乎,大小玩家争相入局,试图撬动即时零售需求,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3年后的今天,“即时零售”首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整个行业再次嗅到机遇,频繁动作。
8月,美团与顺丰同城、闪送、UU跑腿合作,接入第三方物流体系;10月中旬,抖音电商旗下的小时达服务获得独立入口;紧接着,京东正式发布即时零售“幸福三公里”模式。
作为深耕即时零售领域最久的玩家,京东的胜算在哪?
在当天的商家座谈环节,来自雀巢、华硕、物美的代表纷纷从自身企业出发,向京东到家提需求。雀巢的代表说,不希望即时零售只是“左手倒右手”,想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需求;华硕的代表说,希望在“产品到家”的基础上增加“服务到家”。对此,京东到家总经理李昌明一一记录在案。
这是京东即时零售的优势之一——搭开放平台,建“三方受益模型”。
在京东内部,一个共识是:在即时零售的业务模式下,平台和品牌方、线下商家去争抢利润是不明智的。相反,京东要做的是搭好平台,让合作方销量最大化。从长远看,这将是京东即时零售提升规模效益,保持增长的关键。
反映到数据层面。目前已有超40万家门店入驻京东到家,商家数同比去年增长80%。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应用京东海博系统的商家数超过1万。同期,京东到家年GMV同比增长30%至708亿元。
此外,基于过往20年的“苦力活”积淀,京东做即时零售,还有一个显著优势——本地供应链能力整合。
举个例子,像饮用水、大米这些重物,消费者在京东下单,并不介意是B2C还是“小时达”方式供货。但对于京东平台和商家而言,后者的履约成本更低。按照B2C的传统发货路径,得先发中心仓,再经由配送点层层分发;而如果是即时零售,直接从就近线下门店发货就行了。
而这只是京东高效、低成本使用供应链的一个侧面。在数字化、本地供应链整合和即时配送三大核心能力的支撑下,京东最终给了消费者“随要随买随到”的极致服务体验,实现了消费者下单、附近门店发货、商品1小时内送达的模式闭环,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事。
辛利军表示,京东过去20年一路走来,一直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围绕“成本、效率、产品、价格、服务”,与合作伙伴一起,为用户打造“多、快、好、省”的极致消费体验。即时零售的模式特性决定了想要把其做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是对用户、行业、社会有价值的事,京东都会坚持长期做下去。
作者 | 李丹
编辑 | 陈芳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京东即时零售“五年行动计划”发布 辛利军:即时零售是必赢之战
即时零售,京东的新考卷
加码即时零售,京东如何用达达再造京东?
京东即时零售三公里模式发布,京东到家11.11将投入亿元资源扶持新入驻及中小商家
京东即时零售,三年内要拿下150万家门店
万亿级风口落地,巨头角逐酒类“即时零售”
即时零售“三国杀”
2023,即时零售混战618
巨头局终战:即时零售
即时零售的「牌桌」这样打?
网址: 京东打通即时零售命脉 http://m.xishuta.com/newsview9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