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向令说”(ID:xiangling0815),作者曾响铃,36氪经授权发布。
如果在可控范围内发展,二手车平台已经被证明是互联网时代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
但是,在舆论推波助澜下,提起二手车平台不少人的印象里总是各种负面消息,最典型的例如“坑蒙消费者”。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没有一个创业平台会主动想要这样。二手车在大众舆论中的负面认知多数来源于被动和无奈,尽管已经努力在改变,但这并不能一蹴而就。
如果把镜头拉近,抛开先入为主的偏见,真正来看看这个创新行业的A/B两面,就会发现二手车平台的问题不只是自家的问题,它的背后还有一整套社会监督和评价机制等待完善,以及整个社会对待创新的包容心态需要更多一些。
A面,即直接呈现出来的、我们能看到的一面。在这里,二手车平台在改变传统时,也正在经受一个初创行业必然面临、无法逃避的“起步期”问题。
1、二手车平台是创新的结果,更是需求的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新车销售“继续”惨淡,同比下降12.4%,其中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达14%。与此同时,二手车市场却保持增长态势,上半年累计完成交易686.2万辆,同比增长3.93%,交易金额达4336.09亿元。
二手车的逆势增长是必然发生的事,汽车保有量到达高峰后,往往伴随汽车消费的理智化,这将引导二手车成为市场交易的主流。
2018年汽车流通数据显示,美国的新车和二手车市场占比高达1:2.3,汽车早已从炫耀性产品到普通的家庭代步工具,二手被广泛认同。
中国也经历类似的过程,80后、90后消费理念中实用主义倾向变强,二手车的高性价比逐渐被大多数主流消费群体接受,目前中国新车和二手车市场占比为2:1,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这时候二手车平台的出现显得顺理成章,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与互联网模式天然匹配,中国二手车市场的爆发需要互联网平台的推动,而反过来,互联网平台化模式创新也很难找到比二手车更好的领域了。
2、传统二手车市场向左,二手车平台向右
传统二手车市场的“深水区”,让一个本应该吸取时代红利的行业,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宰人为潜规则的市场文化。
主管部门近年来多次发文要提升二手车便利交易水平,其背景就是传统二手车交易市场中诚信经营的商家占比极低,交易欺诈、混淆车况、恶意赚取暴利等行为屡见不鲜。
事实上,“猫腻”之所以多,根本原因还在于二手车是典型的非标品,一车一况、车况复杂,对车辆检测的要求较高,“操作空间”也变得很大。
这时候,二手车平台在交易量之外的价值也凸显出来。
新兴互联网二手车平台往往会通过技术、资金的投入,建立相对科学、完善的二手车检测评估体系(例如瓜子二手车提出259项检测标准,已经远高于行业与国家规定),这改变了传统线下车商基于人工经验和相对简单的检测手段对车况进行检测的现象,随意性、可操作的空间大大降低,消费者的利益能更大程度得到保证。
传统二手车市场在想着怎么宰客,二手车平台在积极推动核验技术标准化,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原本不能放到同一个认知频道上。
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起步期行业更甚
十多年以前,淘宝假货横行,阿里巴巴在社会负面舆论下焦头烂额,网络购物被认为是假货、山寨交易的主要渠道;微信横空出世的时候,摇一摇几乎成了网络“约炮”的代名词,形象极其不堪;网约车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是在骂声中不断改进和成长。
所有现在看来风光无限的创业,在起步期都难免面临各种问题甚至乱象,初创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完善一个商业模式的方方面面,所有人都是边走边改进。
二手车平台当然也是如此,只不过它某种程度上挑战了传统二手车市场,消费者认知中传统市场的那些毛病很容易转移到平台上。
加之国内无法对车况信息进行全面的查询,而车辆检测技术永远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总有技术难题导致某些车况问题无法被查出,这都让二手车平台在面临大量订单冲击时,难以避免地出现对车况判断失误的情况(虽然不少平台已经通过技术和模式改进尽可能降低检测瑕疵比例)。
叠加过去的认知,“坑蒙买家”的负面就不断涌现。
所有人都承认,在标准化、制式化的生产和制造过程中都难以避免出现产品问题,但二手车平台作为提供检测和居间交易服务的平台,出现失误时却难以被容忍。
这一个起步期的行业来说,这太过苛刻。
B面,即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一面。在B面,二手车平台正变成被不良卖家甚至不良买家“夹击”的“夹心饼干”,它可能比谁都希望行业更加规范。
1、二手车平台并没有隐瞒车况的动力
过去的淘宝,甚至现在的拼多多比谁都不希望平台出现假货,它靠流量来收取服务费,卖家卖假货平台得不到任何好处,平台没有动力去为售卖假货。
但这并不影响大众在出现假货问题,首要被责备的是平台。
二手车也是如此,价格虚高,或者故意隐瞒车况问题,最大的受益者是卖家。二手车平台提供的只是撮合交易的中介服务,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一旦购买的车辆出现车况问题,将面临大额的赔偿,还要被各路舆论大肆宣传,二手车平台无论在经济利益还是品牌形象上都没有故意隐瞒车况的动力。
但是,现行监管对卖家行为极少有约束,往往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宰到买家了,卖家等于“赚到了”,却不承担什么责任,更谈不上欺诈。
在二手车这个复杂的“柠檬市场”,平台与买家一样都是不良卖家的受害者。
2、“过度维权”侵害平台利益
由于行业快速发展而相关政策法规却相对滞后,责任界定模糊,有不良卖家“悄摸摸”发财,也有不良买家凭借维权漫天要价。
在“弱者有理”的舆论时代,平台VS个人,原本买家就占据绝对的舆论优势,拥有事先被约定的“道德制高点”。
一旦出现没有法律、法规作为统一可执行与参照标准的情况,一方面我们确实能看到不少买家维权难,毕竟因为缺乏标准,平台天然要做出对自身有利的条款解释,这无可厚非;而另一方面,过度维权的现象也不容忽视,有医闹、房闹层出不穷,就有买家在模糊规则的前提下“把事情闹大”,平台为息事宁人赔钱了事。
维权,对消费者与平台都造成了困扰。
3、行业亟待监督机制+评价标准+惩罚机制三位一体
结合前文,权威的监督惩罚机制、标准不完善成为阻碍二手车行业发展的直接问题,一些层面国外已有成熟度经验借鉴:
A、事前:买卖信用监督机制
交易发生前,尽量全面了解信息,不让有风险的交易提上日程。
80年代,日本几大行业协会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检测体系和交易制度,保证二手车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例如,车辆的车检和修理历史记录都必须有据可查,且卖家在转让汽车时必须如实填写车辆基本信息和里程数,事故车必须特别注明,一旦车主或二手车商改里程数,或者隐瞒,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而美国甚至有专门供消费者查询汽车历史信息的专业服务公司,行驶里程记录、维修记录、保养记录等信息都能与车辆唯一对应(来自主机厂、交通、消防、金融等各种部门),消费者支付费用即可获得历史报告。
美、日的做法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卖家通过隐瞒车辆实情来获取不当利益的问题,而当前中国市场上缺乏这样的监督机制,重要信息都未有获取渠道,难以做到公开透明。
B、事中:权威、统一的评价标准
即汽车的好坏评价需要公认的、统一的标准,而不是人为随意定性。
以常见出现纠纷的泡水车为例,什么是泡水车、涉水车、进水车、水淹车,目前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二手车行业也没有统一的行业指导标准,大多数依靠人员主观判断。
用于交易的二手车评价,与用于维保、保险的标准也不统一,现行的2005年的《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对泡水车、火烧车以及严重事故车的交易也没有明确的说明。
一旦发生纠纷,双方各自表达自己诉求很难达成赔偿与处理意见的统一,消费者维权与企业责任确立,需要明确可执行的标准。
C、事后:责任追究机制
在美、日等国,卖家隐瞒二手车车况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隐瞒车况某种程度上视同欺诈行为。
这原本合情合理,但在中国市场上,由于二手车非标品但也非假货的特征,隐瞒车况的结果,往往只当买家买了个价格不匹配质量的车而已,法律、法规尚未有明确的规定,责任的界定处于模糊之中。
加上现行政策、技术等条件无法做到车况完全透明,责任追究变得更加困难。
对爆发期的二手车市场而言,完善并升级行业制度,加大政策驱动,是促进二手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夹心饼干”二手车平台比谁都更迫切希望这些制度层面的内容落实落地。
只要是买卖市场上,就存在博弈,二手车买家、卖家、平台三方在正常情形下追求己方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无可厚非,在车况未隐瞒的情况下,卖家希望估价更高,买家希望多谈问题少花钱,平台则希望交易量大、少出事。
这种博弈,推动二手车平台不断进步。
只有产品标准化、业务规模化、服务生态化,二手车平台脱离以单车差价收益为核心的孤立交易型平台,才能使得卖家车辆价值更好地表现、买家争取更多让利,同时平台又能实现规模化发展。
一些二手车平台甚至尝试用大量的真实交易数据与不断学习提升的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支撑来实现标准化定价,这都是市场博弈推动进步的积极结果。例如,瓜子对二手车的259项深度检测就是借助“云评估”技术手段,评估师严格按照次序执行,避免不同评估师语言和工作习惯差异造成的不准确。
但是,卖家隐瞒信息、买家过分维权,加之缺乏机制和标准的支撑,说到底是在进行一场行业层面的零和博弈,最终卖家卖不上价、买家蒙受损失、平台利益与形象俱损。
长此以往,在不断的零和博弈中,二手车平台将被不知不觉联合绞杀。
无论如何,二手车市场处在一个新的爆发周期,它对传统二手车市场的改造是有目共睹的,但创新意味着需要时间去打磨产品、完善流程,同时也需要等待国家层面的机制完善,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耐心。
二手车平台出现问题可建言、可批评、可监督、可引导,但不能因噎废食,新事物的出现必须获得足够的宽容,才能将创新的能量更好地发挥出来。
相关推荐
负面漩涡中的二手车平台,原本有着另一副面孔
焦点分析 | 眼看 SaaS 越来越热,腾讯和阿里却露出了两副面孔
二手车渡劫:车商90天无订单,平台裁员、砍业务求生
2021年的智能手机拍照设计,重点在于副摄?
市值7亿美元的二手车平台FCG与非洲不得不说的故事
盈利+规模后,瓜子二手车的质量革命能打破“不可能三角”吗?
土味文化绕了一大圈,又站回原始的漩涡中
人人车陷裁员风波,二手车电商现状难言乐观
低频、高价与非标!二手车金融风险高,但利润巨大 | 未来金融
重金试错之后,二手车的故事还讲得下去吗?
网址: 负面漩涡中的二手车平台,原本有着另一副面孔 http://m.xishuta.com/newsview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