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浪潮席卷全球、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之际,时代周刊在美国当地时间9月7日发布了首份“全球百大AI人物”榜单。
在这份榜单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比如openAI的两位联合创始人、英伟达CEO黄仁勋、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以及马斯克。时代周刊同时公布了自己的评选标准和榜单分类原则,但外界还是不乏质疑声:比如企业家、科学家、意见领袖的入选比例,以及部分争议人选。
当然了,作为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时代周刊这份榜单还是有不少参考价值。这100位入选者,不仅代表他们自己,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他们背后的企业和技术领域。仔细观察榜单,或许能帮助我们了解AI江湖的势力版图,以及技术、产业发展方向。
(图片来自时代周刊)榜单一分为四,企业家占据半壁江山
和时代周刊其他评选不太一样,全球百大AI人物榜单分类更加严格也更细致,这和AI涉及的技术、商业领域太多太乱,投身AI产业的重要人物来自不同领域有直接关系。
时代周刊将100位入选者划分为Innovators(创新者,主要为文艺界人士如科幻小说家、演艺明星,以及企业家)、Leaders(领导者,主要为商界领袖、企业CEO)、Shapers(塑造者,主要为负责制定监管规则的政府及公共组织官员)和Thinkers(思想者,主要是科学家、人工智能工程师和AI意见领袖)。
四个板块的入选人数相差不大,Leaders和Thinkers都是24人、Innovators和Shapers则是26人。不过细看之下可以发现,共有43名企业家入选,横跨四个板块,占据近半壁江山。入选的企业家又可以大致细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参与研发、兼具技术和资本实力的大咖;二是投入海量资金研发AI产品的金主。
第一类入选者代表有openAI创始人兼CEO Sam Altman、DeepMind(谷歌旗下AI子公司)创始人兼CEO Demise Hassabis、DeepLearning AI创始人Andrew Ng、Anthropic两位联合创始人Dario Amodei和Daniela Amodei等,英伟达CEO黄仁勋也可以归入此列。
第二类入选者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包括以X AI创始人身份入选的马斯克,百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以及创新工场CEO李开复等。虽然这几位CEO本身不具备技术研发能力,但旗下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发AI技术或扶持初创企业,对AI产业的发展贡献巨大。
在周刊封面中占据“C位”的,正是Sam Altman和Demise Hassabis两位大佬。无论从教育背景、个人成就还是企业影响力来看,这两人都是AI界当之无愧的顶流。尤其是其学术成就,明显被外界低估。
Sam Altman素来有“神童”之称,15岁便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学士学位,也是硅谷最早提出将AI技术应用于医疗保健、教育事业的研究学者。Demise Hassabis在加入谷歌、创立DeepMind前就是知名的神经学家,他牵头研发的AlphaFold系统成功预测25种蛋白质准确结构,赢得了当年的CASP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关键评估奖。
虽然人数众多,但入选的企业家争议不大,毕竟他们的贡献都看在眼里,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Thinkers和Shapers阵营。而媒体、网友争议的焦点,集中在Innovators身上。
比如加拿大歌手Grimes(原名Claire Elise Boucher)——她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身份,马斯克的前女友。Grimes入选原因是在推广AI创作方面作出的贡献,其自称AI“自我革命先锋”,也是欧美第一个开放声音版权给创作者、歌迷用于AI预训练的歌手,更推出了声音开源软件Eif.tech和AI训练工具Holly+。
不可否认,Grimes为AI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影响力是否达到和Sam Altman、Daniela Amodei以及前男友马斯克同等程度,还要打一个问号。
当然了,任何评选都会有争议,更不用说这份同时叠加了时代周刊、AI两大“buff”的榜单。有讨论表明有热度,也狠狠打脸了认为AI将要过气的唱衰者。
中国面孔稀缺,“千模大战”打了个寂寞?
榜单出炉还不到24小时,各路媒体、入选者所在的企业和母校就纷纷站出来造势、自我宣传。比如多伦多大学就连夜刊文介绍入选的四位校友、教授。
当中包括AI初创企业Cohere的CEO兼联合创始人 Aidan Gomes,其曾在论文中提出变压器式新型神经网络技术;自动驾驶企业Waabi的CEO Raquel Urtasun则开创了人工智能生成环境中的模拟驾驶模式,减轻了无人驾驶研发成本。
不过中国作为本轮AI浪潮的前沿阵地之一,入选的企业家、科学家数量却不算多。
剔除公开资料中未提及国籍信息的入选人,入围的榜单的华人共有13人,但中国籍只有4人,其余为华裔代表。除了上文提到的李彦宏、李开复外,外界比较熟悉的入选者就只有中科院院士曾毅,其正担任中国科学家自动化研究所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
入选华裔代表数量倒是不少,类型也要更加丰富。其中,Innovators入选人次最多,代表有四获星云奖的华裔科幻小说家Ted Chiang,以及介于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的加拿大籍华裔画家Sougwen Chung,其在2019年Google I/O大会上展出的画作《模仿、记忆和未来推测》曾引发轰动。
Thinkers的代表有出生于北京、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并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的认知神经学家李飞飞;Leaders的代表则有前面提到的Andrew Ng(吴恩达,出生于伦敦,曾任百度首席科学家)。
(第一排从左往右依次为曾毅、Ted Chiang、Sougwen Chung;二排为李飞飞、Andrew Ng)总的来说,入围的榜单的人次和国内AI大模型热度不成正比,尤其是和占据大半壁江山的美国相比。
在Leaders和Innovators阵营,美国入选者的占比最高。Leaders这边,除了李彦宏、李开复之外,几乎被美国人包圆。除了上面提到的英伟达、谷歌、openAI外,英特尔、Meta、微软的也有高管入选。Inflection AI联合创始人Mustafa Suleyman虽然为英国国籍,但成名于谷歌,也是DeepMind联合创始人。
Shapers的入选者国籍构成是最丰富的,虽然仍是以欧美人士为主,但有来自中东、非洲的代表。其中较为受关注的是阿联酋人工智能部长Omar Al Olama和非洲内容审核者联盟发起人Richard Mathenge。
这一边“千模大战”打得轰轰烈烈,各个大厂陆续推出大模型产品,那一边“百大AI人物”中中国面孔还是如此稀缺,落差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安全性,重塑AI行业格局的X因素
上面这个问题得分情况回答。
国人在Innovators和Shapers阵营处于弱势实属情理之中,毕竟国内AI产业起步较晚,在合规化、艺术推广方面并没有太多建树。
至于Thinkers的弱势,则要考虑榜单的几个侧重点:重历史贡献,重理论研究和前沿探索,重视AI伦理及安全。不得不说,这些标准和国内一众企业重视产品落地、技术开源的研究方向并不一致。
别看入围的硅谷大厂高管、研究员有很多,他们的研究更多还是指向前沿技术和AI理论,而不是落地应用。比如谷歌DeepMind的副总裁Pushmeet Kohli,专注于机器学习、离散算法领域,Meta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则是业内知名的“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专注于神经网络研究。
另外几个入围的知名科学家,同样在理论研究、前沿技术探索方面有卓越贡献。
被誉为“AI教父”的多伦多大学名誉教授Geoffrey Hinton,主要贡献是为AI实践奠定理论基础。ACM在2019年授予Geoffrey Hinton图灵奖时也侧重提到其对前沿技术的贡献,尤其是capsule networks(胶囊神经网络)领域,和时代周刊对其的评价不谋而合。
归根结底,中国AI产业起步晚是不争的事实,底蕴的差距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填平的。尤其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已经进入后期阶段,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理论十分完整,想往下深挖难度极大。
国内的企业将重点放在应用端,专注于应用研发、AI技术在各行业的普及也没有错。毕竟理论发展成熟后,技术必须落地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只是这种趋势和时代周刊的评选标准存在偏差。
至于Leaders阵营,我们可以再细看一下时代周刊官方披露的评选流程。
杂志社CEO Jessica Sibley表示,编辑部为了制定这份名单花费数月,提前咨询了数十位行业领袖和科学家。不用过多猜测,咨询对象大多数都来自美国顶尖学府(如斯坦福、普林斯顿)和研究所,过去数十年时代周刊一直和这些专家、机构保持稳定合作关系。
反观国内,巨头们虽然都在密集上线新产品,但研发进程确实比硅谷大厂慢了一拍,没跟上评选周期是意料之中。而且国内企业、大模型产品在海外曝光率低,也削弱了入选的可能性。
而成功入选的几张中国面孔,都是早在数月前便大出风头,尤其是百度的李彦宏。时代周刊对李彦宏的评价是“中国最杰出的未来主义者”,并对其长期投身于AI发展浪潮给予高度肯定。而百度确实是最早抢发中文大模型的大厂,文心一言、千帆大模型等产品的影响力都领先于国内同行。
当然了,这只是第一期榜单。只要AI浪潮延续下去,评选标准就会不断更新迭代,格局仍有可能发生逆转。尤其是在AI伦理、安全这个环节,外界争议越来越大且有巨大成长空间。抓住这个机会,中国本土企业、科学家们,仍有机会颠覆格局,夺得更大话语权。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7日举行的2023 Inclusion 外滩大会上,CSA(云安全联盟)大中华区宣布成立“AI安全工作组”,中国电信、蚂蚁集团、华为、百度、火山引擎等30多家企业、研究机构都是发起人。
这表明业内人士已认识到AI伦理安全的重要性,紧跟时代脉络。不同于理论研究,这一次大家都走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谁能率先撞线还真不一定。
写在最后
谈及具体评选标准时,时代周刊总编Sam Jacobs还强调了一件事:入选者处于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权力中心地带”,他们的见解、欲望甚至瑕疵都符合这项技术的发展方向。
简而言之,时代周刊不是只参考入选者对AI的历史贡献,也会考虑对未来的影响。对于国内的AI从业者来说,入选时代周刊的“全球百大AI人物”榜单当然值得庆贺,但暂时无法入选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毕竟整个行业还在不断发展变化,以后还有的是机会。
发布于:广东
相关推荐
《时代》AI百人榜罕见中国大佬,“千模大战”打了个寂寞?
“百模大战”,来了
汽车卷入百模大战
大逃杀里的中国AI大模型
UCloud季昕华:百模大战下,中立云服务如何助力AIGC发展|GAIR 2023
多模人车交互,智能汽车的AI感知进化
中年科技男的“寂寞”谁最懂?
科技大佬入局AI,职场人又有新机会了?
AI大战,“卷”入协同办公
第一批大模型创业者已经开始害怕了
网址: 《时代》AI百人榜罕见中国大佬,“千模大战”打了个寂寞? http://m.xishuta.com/newsview89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