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中国大学的招生季和毕业季,大学新生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毕业生应该如何择业?现在是年轻人买房的好时机吗?为什么现在青年单身率越来越高?
在“湾区风云录”直播中,何帆谈到了大学生送外卖的现象,何帆指出,这是因为大学的专业设置跟社会需求不匹配。“我这两年也采访了一些职业学校,像这些中专的学生,或者有一些比较实用技能的大专的学生,他们其实就业压力就没有那么大。”他说。
何帆建议,大学生不要迷信专业,而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分,拆分专业为技能,并进行技能的混搭,以提高自己在未来职场中的竞争力。他强调,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找工作,而是找事。找事就是找到自己感兴趣、有天分、有社会需求的事情,并在这个事情上持续学习和成长。
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何帆认为可以挖掘五大红利——补链者红利、腾挪红利、生活家红利、时空穿越红利、终身学习者红利。
何帆向“湾区风云录”表示,中国人既经历了贫穷又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这是一种独特的优势,我们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同时也获得自身的收益。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何帆指出,人工智能不会替代绝大部分职业,而是替代一些技能。他建议大家多去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力。他还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一些转型的阵痛,需要注意不要站在人工智能的对立面。
关于买房,何帆认为买房的黄金法则已经不适合年轻人。他建议,年轻人买房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和想法,不要指望房价不断增值。他说,很多年轻人已经放弃了在一线城市买房的想法,因为他们觉得租房更灵活、更划算。
谈到单身率越来越高,何帆分析,年轻人不结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她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二是经济压力大,养活孩子的成本高。他预测,未来爱情、婚姻和生育的组合会更加多元化。
以下为直播对话精要:
一、大学生送外卖:现在很多专业设置和社会脱节
“湾区风云录”:最近很多报告指出,现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种结构性错配,就是大学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但是公司和工厂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何帆:我们说好多大学生去当快递小哥,去送外卖。如果去看的话,这些是大学生中比较集中的一个群体。他们上的大学不是很好,因为大学扩招,所以现在上大学比原来更容易,但是学的专业不是很实用,因为很多专业的设置跟社会脱节。
这些专业看起来很高大上。比如上个大专,然后学的是数字化管理,或者学的是企业管理,明显不可能(找到匹配的工作)。一个大专刚刚毕业的学生,有什么机会能够当上厂长、当上经理?这个岗位更多要看社会经验的积累,这时就会出现一些错配的问题。
我这两年也采访了一些职业学校,像一些中专的学生,或者一些有比较实用技能的大专的学生,他们其实就业压力就没有那么大。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从宏观层面,还是要结构性调整,要能提供更多适应年轻人就业的岗位。
从个人层面,不能再相信上个好大学、有个好专业就一定能有一份好的工作、一个有意思的职业,更多还是靠自己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分,这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是自我培养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这是我为什么最近写了一本书叫《找事》,重要的不是找工作,是找事。找到这个事情之后,就能找到长期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个更清晰的路径。
二、要不要选新闻学?不要迷信专业,技能更重要
“湾区风云录”:您刚刚谈到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先从大学生选专业谈起。比如现在比较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新闻学还是一门好专业吗?年轻人怎么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呢?
何帆:那我们就具体来说新闻学这个专业吧。确实我看到了,学新闻学最后不好找工作,因为传统媒体也不像原来一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但也对,也不对。就是新闻其实学不学无所谓了,很多人可以转行做新闻,它要看你的兴趣,因为这活比较苦,然后要能干得好,必须得有理想主义精神才行。它也要看你的天分,不是所有人都能干的,必须得反应很快,学习能力很强。
新闻专业里包含有一些技能,比如如何快速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去学习,不一定学得很精,但要能够马上知道那个行业里的一些情况。比如如何跟不同圈层的人打交道,你可能今天采访一个政要,明天采访的是一个摆地摊的、一个下岗的、失业的工人。你要知道如何理解不同的人,跟他们有共鸣,这种与人沟通的技能,以及表达自我的技能,即使不再从事记者的工作,干任何一个其他的工作都会有帮助的。
我觉得大家不要迷信专业,专业有好的专业,有不好的专业,但是专业本身不能保证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以你在考虑专业的时候,就要把专业拆成技能,看看会不会有用。有的技能更强调逻辑思维,有的更强调跟人打交道,有的更强调动手能力,有的更强调跟运动相关的能力。要看这些技能背后要做的事,或者需要的天分跟你是不是契合。
未来我们一定学了好多技能,然后把这些技能当成标签一样贴到自己身上。你的技能标签跟别人的技能标签还要不一样,你用独特的技能组合贴出来的那个你,在未来的职场中竞争力会更强大。
举个例子,你可能是一个电脑程序员,又喜欢音乐,还有一个标签是一个摇滚乐队的乐手,那在做游戏的时候,它需要一个很特殊的技能的组合,你的竞争力就会很强大。所以技能的混搭比专业的精准选择更重要。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生态系统,到合适的生态系统里去,才会觉得如鱼得水。比如有的物种更适合在森林中生存,有的物种更适合在湿地里生存,有的物种更适合在草原上生存。你要知道自己更喜欢哪个职业的生态系统。
比如想从事演艺,那不一定非要去当明星,只要跟演艺沾个边的,比如当个场记、当个化妆师、做个服装道具师,都会觉得很嗨。这样做的好处是你进到了这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很多信息和经验,你能够积累起来,那你就会离真正的目标更近。退一万步讲,即使到最后你还是没成功,但是你在干自己感兴趣的事,你也会觉得很嗨。很多职业的通道已经被打开,你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兴趣、天分和社会需求,可能眼界就会开阔了。
三、我们已经解决了奔小康的目标,但还没有学会怎么过美好生活
“湾区风云录”:您刚刚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叫做生态系统。在您的新书《找事》里也提到了这么一个概念,叫新的经济生态系统,也揭示了生态系统里存在的一些机会,比如五大红利,包括补链者红利、腾挪红利、生活家红利、时空穿越红利、终身学习者红利。您是怎么找到这五大红利的?能不能请您再帮我们剖析一下,这五大红利分别代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机会?
何帆:简单地说要去寻找这些机会,要先看大的趋势。大的趋势就是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包括年龄结构、人口的因素,这些都是历史的洪流。但是这些大的变量每天又在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你就去寻找又会出现哪些新的小的趋势。
像工业化过程中,就会出现补链者红利,原来做本土创新是件很难很难的事情,因为国外的竞争对手太强大了。现在你不必做到世界第一,只需要做到填补空白,那这样相对来说难度就小很多了。原来的商业原则可能是效率至上,必须做到世界第一,现在的商业原则变成效率和安全并重,只要能够填补空白就行。我可能东西没有做得尽善尽美,但有人来给我付钱,因为我的存在增加了你的安全感,这就是新的机会。
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会看到腾挪红利,现在最有意思的变化不只发生在一线城市,很多二线城市、内陆省会城市的发展速度比一线城市更快,甚至能看到很多三、四、五线城市、小县城的生活美学比原来更多了。这时候就有更广大的机会,小城市的创造性会更多。不一定说我是大城市的青年,我就在北京、上海发展,真正的舞台是全中国。一个小镇青年,也不是舞台只能局限在小镇里,因为互联网能让你触达整个中国、整个世界。在大城市多跑小县城,在小县城仍保持和大城市的接触机会,这样来回腾挪,能有很多套利的机会。
然后生活家红利。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也达成了奔小康的目标,所以现在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非常强烈的。可说句老实话,我们不知道怎么过美好生活,因为我们从小只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工作、怎么挣钱、怎么省钱,我们没有学会怎么过美好生活。
我们原来以为只要钱足够多,就能过上美好生活,现在才知道美好生活是一个技能,是需要学习的,还要实践。而且实践的时候不是说自己去实践就行了,很多美好生活是你要跟一群人在一起实践才行的。这个我们过去都没经验,但有一些人就特别会把生活过得很美好。
我们过去买房子就是买面积更大的,但是很多买豪宅的人,会把自己的家过得跟大学男生的宿舍一样,又脏又乱的。有的人可能住的小房子,但房子布置得很有情调、很有格调。怎么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就得让这些已经懂得生活美学,会玩,知道如何去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去带领那些不会玩的人,然后大家一起过上美好生活。这里有很多机会,例如那些做民宿、做旅游的、做文创的,包括暑假带孩子出去体验的,以及做养老行业的,某种程度上,他们赚钱的机会都在于知道你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你去体验什么叫美好的生活,而且是属于中国人的美好的生活。
但你要想实现这个机会,你就得有一个自己能力的成长,因为外面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所以你要让自己变成一个终身学习者,一直跟上这个红利。
四、中国人既经历贫穷又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这是独特的优势
“湾区风云录”:还有一个时空穿越红利。
何帆:时空穿越红利。还有一个大的趋势就是,在全球供应链中,中国企业的地位依然在不断地加强,很多中国企业还在出海,而且出海的机会还很多,这里就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是少有的既经历过贫穷,又经历过经济高速增长。所以回过头来,我们其实更了解经济发展需要的东西。我们不会说必须等到法律体系都已经非常完备,基础设施都已经非常完好了,然后才能有经济发展。我们从经验就能看到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要想富先修路。你要一边修路一边机会才会来,基础设施一边改善一边再去发展,它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时空穿越红利就是等你到了这些发展中国家,你会发现好像又回到了1980、1990年代的中国,你会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让他们发展,同时在帮助他们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赚到钱,这是一个共赢的过程。
这是西方国家很难具备的,因为它们只知道什么叫富裕,没有经历过贫穷。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只知道贫穷,不知道怎么从贫穷变到富裕。中国是少有的在一代人的时间既经历了贫穷,又见识了什么叫经济高速增长,所以这是我们独特的优势。
“湾区风云录”:但全世界还能有这种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区,是不是非常有限?
何帆:如果你说想复制中国,对不起这个没有了。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本身,某种意义上是个历史偶然性的事件。我们正好在特定的时期做了正确的选择。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是在90年代开始的,90年代正好处在互联网革命,整个国际分工有了很大的改变。如果中国不是在90年代全面对外开放,我们开放的早一点未必好。如果在60年代、70年代就对外开放,很可能会跟拉丁美洲一样,陷入到出口初级产品和单纯为别人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陷阱里去。因为那时没有选择,只能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互联网革命使得中国加入国际分工的机会比原来多了很多,要再晚个十年、二十年,这个时间窗口可能就关上了。什么叫国运?就是正好在对外开放的收益最高的时候,我们做了正确的选择。其他国家可能都没有这个机会了,但是进一步发展的机会都是有的。像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中亚、中东,现在发展的势头都很好。
五、绝大部分职业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湾区风云录”:今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趋势,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家都很关心人工智能对自己行业的冲击,那您觉得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有多大?未来哪些行业或者岗位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呢?
何帆:我觉得大家在谈论人工智能的时候有一个误区,就是大家关心的都是哪些职业会被替代。其实绝大部分职业是不会被替代掉的。因为职业主要是一个功能,就这部分人是为了干什么。这个功能还会存在,但实现这个功能需要的技能会变化。比如战士,这个功能是要找人打仗,这自古以来都有,但军事技术在发生变化,所以会用弓箭的就被会用枪的代替了。现在又有无人机,无人机又会代替原来的坦克等等。所以能被替代掉的是技能,而不是职业。
未来记者这个行业会不会被替代?不会的。但是未来会用人工智能的记者会替代不会用人工智能的记者。程序员会不会被替代?也不会,但是能够和人工智能更好合作的程序员可能真的会替代掉其他程序员。所以每个行业要关心的问题都是当人工智能来了之后,我能不能跟它合作?
去开发人工智能是很难,但是去用人工智能其实很容易。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去摸一摸人工智能,破除对新技术的神秘感,等待它进一步的成熟,尤其当它在应用场景上进一步成熟时,若已经做了一定的准备,就能更好地对接上。
“湾区风云录”:不过人工智能有一个问题,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其他各方面的效率,它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是不是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规模的失业?
何帆:每一个新技术,它在最开始的时候都会表现为替代,像汽车首先是替代马车夫。当家家户户都有汽车的时候,它才会给大家赋能,让大家觉得方便。人工智能到最后也是个赋能的技术,使用它的人工作效率会提升,它也是一个技术平权,随着技术的发展,会让原来不会编程、处于劣势的人也能玩人工智能。
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会有阵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站在人工智能的对立面。哪怕跟不上,走在队伍的后面,也要跟着这个队伍一起走。怕就怕你挡在历史车轮的前头,这就很麻烦了。人工智能在进步的过程中,一定会替代掉原来的很多技能和商业模式。
“湾区风云录”:那在促进就业方面,您还有哪些政策建议?您认为政府还应该提供哪些就业服务或者是扶持政策?
何帆:我觉得就是先把经济搞起来,经济复苏了之后水涨船高,机会也会更多。然后是结构性的调整,结构性的调整有一些适当的引导。像制造业现在对于工人是很需要的,大家可能也没有注意到制造业发生的变化,很多制造业企业开出来的工资比互联网大厂还有竞争力,它的工作的条件也会更好,因为现在都是智能制造,跟传统意义上的工厂已经不太一样了。但是大家意识还没有改变过来。所以这个时候可能有一些适当的引导、扶持就会更好一些。
我们讲灵活就业,它其实是依附于平台企业的。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之下,确实有一些个体创业的机会,如何为个体创业提供更多的便利,可以有很多政策方面的扶持。
六、猪肉价格低,其中一个原因是房地产不景气
“湾区风云录”:谈到发展经济,前不久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说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包括最近房地产新政也不断出台,您认为中国经济最终还是要走回靠房地产发展来支持中国经济的老路吗?
何帆:不可能回到原来的那条老路上,因为整个时机已经变了,就算现在零首付、零首贷,房价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狂飙突进地增长。现在跟刚刚住房体制改革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但我们要注意到,必须要让房地产市场稳定,因为它前向后向的连带效应太广了。前面连带的有水泥、钢铁,后面是家具。还有我今年去调研养猪业,猪肉价格从去年12月到现在一直很低迷,养殖户告诉我,这里有个原因是房地产不景气,因为真正对猪肉消费很多的是一些干体力活的、建筑工地上的那些工人,他们每顿饭都要吃猪肉,不吃就没有劲。房地产不景气,连这部分市场也会带来影响。所以要把房地产市场稳住,我们才能看到中国经济才会稳。
但是把它稳住并不代表又回到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让房价狂飙突进的那个时期。那就要寻找到新的主导产业,而新的主导产业很可能是跟新技术革命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可能跟能源有关,跟交通有关,跟通讯有关,要去这些跟实体经济、跟技术革命有关系的行业里去找新的主导产业,而不能单纯依靠房地产。但在这个交替过程中,得保证顺利接班,所以房地产市场也要稳定,稳定了之后再去找到下一阶段的新的发展路径。
七、买房的黄金法则已经不适合年轻人
“湾区风云录”:那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对于年轻人买房,您建议他现在是租房还是买房呢?
何帆:那得看自己的收入情况了,而且要看自己的想法。如果说有一部分钱,这个钱不知道该怎么去投资,买房至少保值,抵御通货膨胀。从历史经验来看,不动产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是更强的。但要指望买房,然后房价不断增值,最后实现财务自由,那就算了。从减轻生活成本的角度,很多年轻人会发现租房更划算,因为它更灵活,可以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不必去背负沉重的房贷压力。
现在最脆弱的就是在一线城市刚刚参加工作,然后又要还房贷的年轻人。他们原来是期望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然后能够还房贷。这样其实风险很大。因为一旦工作受到影响,收入受到影响,资金链条马上就断裂了。反而小县城、小城市的青年就没有压力,因为房价本来也不高,可能贷款早就还完了,所以好歹有一个保底的房子在。
所以我觉得大家要根据各自的经济承受能力,考虑好你到底是追求什么?有足够多的钱,希望这个钱保值,买房也可以,但若希望以小博大,指望房价会不断上升,这个思路以后的风险会越来越大。
“湾区风云录”:那对于想要购买首套房的年轻人,你有哪些买房建议?是在大城市买还是回老家买呢?
何帆:从房地产市场来讲,黄金法则还在,就是location(地段),地段是最重要的,但这个黄金法则已经不适合年轻人了。说句玩笑话,最值得买的房就是你买不起的房。一线城市黄金地段,它的抗跌能力一定是最强的。问题是它的房价是最贵的,这也给了年轻人很大的压力。很多年轻人已经放弃了一定要在一线城市买房的想法。
至少我跟他们聊天的时候,我会发现很多年轻人的思想已经转变了,他不再认为必须把一生寄托在一套房里。那一旦放弃了这个思想包袱之后,可能就会轻松很多。
八、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爱情、婚姻和生育不再捆绑在一起
“湾区风云录”:除了对房的态度,大家对婚姻的态度好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现在年轻人的单身率已经越来越高了。您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何帆:这背后的原因一个是女性的经济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候她会有新的选择。过去的婚姻制度,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经济合作的制度,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得有人来养活。现在的女性不需要别人来养活自己了,人生最优选择是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自由选择就是保持单身,最差的选择是嫁了一个渣男,那还不如单身呢。所以女性的选择会变得跟原来不一样。
还有跟经济复苏没有完全实现是有关系的,大家经济压力比较大。年轻人会觉得养活自己还是容易的,要负担家庭,再去养活孩子,教育成本和抚养成本就会非常的高。
从长远来看,我们要注意到这种变化,未来它会对传统的社会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在传统社会里,爱情、婚姻和生育,是完全捆绑在一起的。在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爱情、婚姻和生育,它的组合在某种程度上会更加多元化。
从社会政策来看,一些地方已经让未婚生育的子女,同样具有资格上户口。这不是鼓励大家未婚生育,而是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现象已经很普遍,这时候政策要根据现实的变化做一些调整。
九、人一生中一定要有一次来粤港澳大湾区打卡的机会
“湾区风云录”:选择一座好的城市发展对年轻人来说也至关重要。您怎么看待粤港澳大湾区给年轻人提供的机会?
何帆:粤港澳大湾区还是中国最有活力的一个城市群,对于年轻人来讲,我觉得一生中总要来大城市打一回卡。打卡中国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一个是粤港澳,一个是长三角。
相对来讲,长三角可能更适合民营经济、传统行业的发展,粤港澳的创新更多一点。对于年轻人,能够来粤港澳感受一下创新和创业的氛围,无论最后留不留在粤港澳,都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湾区风云录”:人才因素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大湾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对较轻,劳动力人口比重高。在吸引人才方面,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采取了哪些举措?您还有哪些建议?
何帆:经济形势好、创业机会多、对年轻人友好、投资环境好,人才就会跟着过来。人才其实自己会选择去哪里,这就是用脚投票嘛。如果一个城市的人才都是净流入,说明这座城市对人才很有吸引力。
如果说想要做得更好的话,我觉得需要关注的是,城市并不是只需要高端人才。各个城市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会有一个误区,就是一定要寻找到顶尖的人才,这个人得是拿诺贝尔奖的院士,至少是个博士。无法想象一个城市全部都是由博士组成的。
城市要发展得好的话,一定是各类人才都需要。好的政策就是能够使各个不同层次的人才都能够过来,这可能需要对人才政策进行调整。
另外,对年轻人的抢夺是各个城市的一个大战。如何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年轻人很多想法跟上一代不一样了,他们其实所求也不多,无非就是房价比较低、生活条件比较好。年轻人需要的,要是有咖啡馆、有好的环境、有个酒吧、有个电影院,成家立业之后需要有个幼儿园,最多到小学。因为孩子到了上中学,年轻人也到了中年那个阶段了。
如果城市的年轻人更多,活力就会更多。在这方面,各个城市,包括大湾区的城市也需要想办法。如果年轻人来得多,年轻人都说好,那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就会更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财经 (ID:finance_ifeng),作者:凤凰网财经,主持人:鲁婧涵,嘉宾:何帆
相关推荐
大学生送外卖,合理吗?
满30起送:点个外卖,非要这样不可吗?
年轻人不愿「进工厂」,是「送外卖」的问题吗?
饿了么00后蓝骑士报告:1.2万名大学生疫情下兼职送外卖
送外卖想月入过万,越来越难了
外卖骑手今年双十一为什么愿意送快递了?
外卖小哥里多少人有本科学历?
月入两万五?走,去日本送外卖
送一天外卖,我还亏了20块钱
怪现象:到处都是美团外卖员,骂滴滴的大部分在开滴滴
网址: 大学生送外卖,合理吗? http://m.xishuta.com/newsview87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