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作者何帆。
在过去40多年,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变量,无非就是工业化、城市化、技术创新和人口变化。你可能会说,这些原因我早就知道。是的,你肯定知道。但人们常常会低估自己熟悉的事物的力量。
如果跟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制造业每天都在静悄悄地发生变革。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今在工厂里很少看得见工人,反倒是机器人越来越常见了。
如果关心城市化,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城市发展跟原来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鄂尔多斯早已不是鬼城,西海固也不再是传说中的赤贫之地。
如果观察技术创新,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有广阔的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无人机不仅可以用来航拍,而且可以用来给棉田撒药,甚至可以绕着柑橘树杀虫。
如果分析人口变化,我们就会看到,无论是中国人的婚姻还是生育,都在变得更加多元化。传统的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核心家庭依然很多,但单人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多孩大家庭也开始出现了。
沿着慢变量寻找小趋势,就不容易迷失方向。中国经济好比一棵大树,我们要去观察这棵大树,可以顺着树干,再去看每一个树枝的顶端,因为那里才是植物的生长点。我们会看到,新的嫩芽长出来了,或者,原本翠绿的树叶不知为何变得枯黄了。这些就是小趋势。掌握了这个方法论,你就更容易在经济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之后,找到新资源和新机会。
接下来,我会和你分享我看到的一些新的红利。在这些新的红利中,更容易找到值得做的事。
补链者红利
如果你想在制造业领域找到值得做的事,就要关注补链者红利。
补链者红利说的是,只要你在重要产业的关键生产环节做出了本土创新,能填补空白,能帮助修补中国在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你的存在就增加了中国企业的安全感、中国经济的安全感,你就有生存下来的机会。
这意味着商业逻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原来的商业逻辑是效率至上原则,现在的商业逻辑是效率与安全并重原则。全球化时代的商业逻辑是效率至上原则,也就是说,你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和同一行业的所有企业竞争,这里面不乏已经占据先行优势和规模优势的跨国公司。
过去,中国的企业不是不愿意做本土创新,但很多做本土创新的企业最后都悲壮地失败了,因为很难对抗外国的竞争对手。这是一场不平等的竞赛。
从中美贸易摩擦、俄乌冲突到台海危机,一系列地缘政治风险都证明,政治逻辑其实总是高于经济逻辑的。这就给中国的自主研发企业提供了机会。
中国企业产品质量可能还是不如国外的竞争对手,价格也更高,暂时无法做到世界冠军,但中国企业能做出来和做不出来,差别很大。只要能做出来,哪怕不是最好的,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经济安全,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地位得到加强,那么,它就有资格留在这个市场上。
未来,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将会出现一批扎根国内市场的本土创新企业
我在调研中看到一个小趋势:制造业的春天来了。
过去,很多做制造业的企业家总觉得赚钱太难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竞争对手太多,利润变得像纸片一样薄。
像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企业,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地跑马圈地,实现财富暴增,制造业企业却一直在刀尖上跳舞,艰难地求生。
然而,风水轮流转,现在又到了制造业的春天。
产品不断迭代,比如,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的基本趋势已定。政府为制造业提供了各种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那些熬下来的制造业企业突然发现,原来的竞争对手有很多都被淘汰了,而自己的竞争力不知不觉有了长足的提升。
其中暗含着一个历史规律,就是意大利学者乔万尼·阿里吉在《漫长的20世纪》这本书里面讲到的规律: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会出现交替的扩张循环。
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资本一开始会涌入实体经济,开工办厂会有高额的利润。但是,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赚钱越来越难,资本就要找新出路,会从实体经济涌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的赚钱速度更快更猛,但是金融终究不能脱离实业。金融太强,实业太弱,就有泡沫。泡沫破灭,就是金融危机。危机之后,剩下的资本更加小心,重新寻找下一个投资实业的机会。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也是实业兴盛,很多人都自己开工厂。自己做生意是光荣的,也是赚钱的。但是,当竞争加剧之后,每个赛道都人满为患,大家都在抱怨赚不到钱。
那钱跑到哪里了?就是跑到了金融资本扩张的三大新兴产业:房地产、金融、互联网。如今,这三大产业都在慢慢调整、调控。资本也会慢慢从金融业回到实业。新一轮的实业资本扩张已经开始了。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这就是新的机会。制造业企业想像互联网企业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一夜暴富,成为独角兽,是很难的事情。但如果脚踏实地,把根扎进土壤,成为“专精特新”和“小巨人”,做本行业的“隐形冠军”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对于个人来讲,这也是新的机会。过去,IT工程师纷纷扎堆互联网大厂,但互联网大厂都在忙着裁员。而像比亚迪、宁德时代、三一重工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却在踊跃招聘IT人才。
对所有想要找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去做的个人来说,这意味着有了相对更为确定的事业方向。你可以沉下心来去研究自己熟悉的行业,将其产业链仔细梳理一遍,看看哪些是关键技术或是关键生产环节。如果关键技术和关键生产环节存在着短板和瓶颈,可能会被卡脖子,这些领域就很可能有更稳定而宽广的发展空间。
腾挪红利
如果你在犹豫,到底是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到老家的二三线城市,就需要关注腾挪红利。
腾挪红利说的是:中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互动在增加,好的策略不是二选一,而是都选,并积极地建立中心和边缘之间的连接,从而获得更大的腾挪空间。
过去,在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大城市是有志青年的唯一选择。然而,不经意间,一个新的变化悄然出现。
一线城市当然还是很有生命力。城市的价值就是充分发挥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在这一点上,大城市是无法被替代的。但是,在过去十多年,中国发展机会最多的城市并不是北上广,而是一线内陆城市,甚至是小县城。一批内陆城市再度焕发生机。这个重新崛起的时间与全球化的退潮恰好重合。
在2008年前后,一批内陆省会城市的面貌有了极大改善,越来越有活力。
成都已经变成了一座几乎比上海还要时尚的城市。郑州野心勃勃地想成为长江以北第二大城市。合肥居然敢硬碰硬,从上海、杭州这样的城市争抢高科技企业。贵阳变成了中国的大数据中心。银川变成了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先行区。
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过去,一线城市碾压二线城市,二线城市碾压三线城市,三线城市碾压小县城。但如今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在悄然改变。大城市未必最有吸引力,一批内陆省会城市在崛起,甚至很多小城市、小县城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哪怕是在偏远的小县城,也能找到喜欢做、值得做的事,过一种有滋有味的生活。
这就能给年青一代的人生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年轻人应该去趟大城市。大城市是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要去打卡的地方。但你不需要把大城市当作自己的终点和归宿,要把它当作自己的平台。
大城市有一个特点,它能够提供超越个人努力的更多的机会,你能见到更大的世面,遇见更有趣的人,接受更新潮的思想。
既然大城市有这些优势,那为什么不建议所有的年轻人都留在大城市呢?
因为,大城市还有另一个特点:它们会无情地绞杀很多才华和梦想。这里的竞争太激烈了,很难给每一个人提供足够多的关注。
这就好比职场的发展,如果只去小企业,你永远无法了解到行业的前沿,但一直待在大企业,你可能永远也得不到独当一面的机会。
从大企业开始职业生涯,再到小企业提升自我,最终强大到自己创业,或是跳到大企业的更高职级,这是一条迂回的成才之路。
同样的道理,以后,先到大城市见世面,再到中小城市找机会,最终实现在大城市和小地方之间任意切换的“城市自由”,可能是更多年轻人选择的人生道路。
掌握了腾挪红利,学会把边缘和中心连接起来,自由切换,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锻炼自己感知基层中国的能力。
未来的中国,最稀缺的才能就是理解真实中国、基层中国的能力。
要是你想从政,那么有基层工作的经历会是你最大的优势。能够了解民情民意,知道怎么跟百姓打交道,才能找到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理之道。
要是你想做学问,那更要记住,真实的中国不在教科书和学术论文里,而是在现场上、在情境中、在关系里。你要深化这种关系,变成群众眼里的“自己人”,才能真正读懂中国。
要是你想经商,也要到中国各地,尤其是看似偏僻的小城市走走。理解了这个真实的中国、基层的中国,你才能找到服务好亿万群众的商业模式。
生活家红利
如果你想在服务业里找到值得做的事,就要关注生活家红利。
生活家红利说的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但是我们遇到的一个现实矛盾是,人们想过上美好生活和不知道什么是美好生活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部分人先会玩起来,让先会玩的人带动更多的人,大家一起开心地去玩,去创造中国人的美好生活。
这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关。我们原来经历过物资极度匮乏的生活,后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中国又进入了小康社会。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又会从小康社会进入中高收入社会。于是,我们就会对美好生活有更高的要求。
但是,上一代中国人只知道如何赚钱、如何努力工作,并不知道怎样才能过上美好生活。想要过上美好生活,并不是说有钱就行。
美好生活是一种技能,它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去磨炼,在很多时候,也需要和其他人共同协作,才能够创造出美好生活。
旅游的时候,当你看到身边的美景,一定想要留下一张难忘的照片,但怎样才能拍出好看的照片呢?这就需要学习摄影技能。
吃饭穿衣早已不再是个问题,但怎样才能吃得健康、吃得精致,这就需要掌握烹饪技能;怎样才能穿着得体,善于搭配,这就需要学习着装技能。
想要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处处都需要技能,而这恰恰是我们过去最为稀缺的。
这和年青一代的崛起有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观念。上一代人是在低收入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是“物质一代”。年青一代是在高收入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是“精神一代”。
“物质一代”更接受物质价值观,它强调的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维持秩序等满足人们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内容。
“精神一代”更接受后物质价值观,它强调的是实现自我价值、自我表达、生态环境等。
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举两个具体的例子。
2022 年,一位年轻的家居设计师逯薇出了一本新书,叫《小家大变局》。这本书卖得特别好,上市不到两个月,发行量达 10 万册。这说明,有很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家,想花心思住得更有情调。
但逯薇说,以前不是这样的。之前家居设计师都依附于房地产商。她曾经是万科集团广深区域的副总设计师,她画过的户型图在全国一建就是上万套,甚至几十万套。但买房的人并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房价。
现在房住不炒了,大家才更重视住得舒服了。现在越来越多家庭更加关注自己的需求,家居设计师开始更多地为家庭服务,而不是为房地产商服务了。很多家居设计师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订单也越来越多。
再比如说,鲜花市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花店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大家只有情人节,或者去看望病人的时候才买花。买花都是为了别人。
但现在,更多人买花是为了愉悦自己。起床看见鲜花,元气满满;回家看见鲜花,得到抚慰。
2020年,中国鲜切花的市场规模大概是1100亿元,而且增长速度很快。预计到2025年,鲜切花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2300亿元。送鲜花给自己的年轻人,正在支撑起一个上千亿元的产业。
未来属于所有渴望过上美好生活、用心去过美好生活,又能把美好生活推向更高境界的人。他们是“生活家”。未来有待挖掘的巨大红利之一就是“生活家红利”。
时空穿越红利
如果你想要出海,到全球市场上做生意,就要关注时空穿越红利。
时空穿越红利说的是:中国有一种独特的先行优势,我们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从落后国家到中高收入国家的跨越,也就是说,中国人既知道什么叫贫穷,又知道什么是富裕,这是一种独特的宝贵经验。咱们来做个思想试验。假如真的有一台时光旅行机器,把你带回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你会做些什么呢?
那你可要发大财了,因为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
一开始,你可以先从小的做起,开个手工作坊,炒瓜子也好,做玩具也好,做鞋子也好,都不愁卖。积累了实力后,你的选择就更多了。你可以继续做日用消费品,做出自己的品牌,也可以专心开拓海外市场,把货卖到世界各地。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路就越走越宽了,你可以进军房地产,也可以尝试做互联网,可以开餐馆,也可以开超市。不做实业也没关系,你可以买房,也可以买股票。一个机会接着一个机会,都会向你敞开。
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很像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
有一个中国小伙子,叫李发行,他在非洲闯荡多年,生意做得很不错。他的感受是,在非洲做生意就像穿越历史,回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李发行在非洲卖的东西很能勾起我们对那时的回忆。
他卖的是蚊香。非洲蚊虫多,所以蚊香是刚性需求。李发行的蚊香品牌在安哥拉创建,靠着一支不到 50 人的团队,占有当地将近 40% 的市场份额,一年营业收入超过 1 亿元人民币。
后来,他的蚊香还卖到了塞拉利昂、肯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他是怎么把自己的蚊香品牌做起来的呢?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他用的是一招在中国人看来土得不行的老办法,那就是送货上门。
中国早已进入电商时代,但非洲国家还要靠线下的流通渠道,超市在那边刚刚流行起来,发展速度很快。可是当地的生意人毕竟没有经验。本地的经销商看到这种快速增长的需求,居然按兵不动,坐在家里等着别人来拿货。
李发行马上搞起了送货上门服务。别的经销商一看,才如梦初醒。大家都说,这个好,这个好,然后纷纷仿效。结果,原本冷清的道路一度被送货的车辆塞满了。
在李发行看来,到非洲卖东西简直是太好做了。
就说他卖的蚊香吧,生产蚊香难不难呢?不难,在国内随便找一家乡镇企业,都能生产出来。那把蚊香从中国运到非洲难不难呢?也不难,现在有很多海运物流企业可以做这件事情。
要说难,那可能就难在创建自己的品牌上。你得熟悉当地市场,摸清当地渠道,还得有自己的团队。当然,李发行自己是做成功了,所以在他看来,这个也不算有多难。
按照他的说法,在非洲做日用消费品,组建一个 10 人团队,给每个人支付 50 万元人民币的年薪,两年就能拿下一个国家,砸几千万元就能垄断一个消费品赛道。
这听起来就像是掉在地上的 100 元钞票,弯个腰就能捡起来。这样的好事可不是白白送来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好事,其实是因为中国企业出海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先行优势。
你可以像坐着时光旅行机器一样,穿越到过去。想要发挥这种先行优势,就要以空间换时间,去世界各地寻找那些很像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地方,用我们积累的经验,帮助它们更快地发展,它们发展起来了,我们的钱就赚到了。
本文整理自《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作者:何帆,中信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何帆:新经济生态下,创业者可抓住的4大红利
何帆:探寻增长路径,先找准自己的生态位
何帆:我观察到的小趋势
专访经济学家何帆:反思瑞幸造假,流动性过剩导致“演久成真”盛行
36氪启动招募令,助力新经济下的创业者高效融资
疫情逐渐平稳,4大举措迎接复苏
2019年出海指南:4大领域,征战新兴市场
宸帆联合创始人钱夫人:红人经济被忽略的另一半 | WISE2020 新经济之王大会
WISE2021 新经济之王系列榜单暨中国新经济独角兽企业榜单重磅启动!
阿里财报的秘密:勒紧腰带挤利润,抓住下沉红利
网址: 何帆:新经济生态下,创业者可抓住的4大红利 http://m.xishuta.com/newsview85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