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ID:diqiuzhishiju),作者:豆沙包,编辑:养乐多,原文标题:《县中塌陷,寒门还能出贵子吗?》,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最近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标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向下一阶段迈进。其中,“不得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教育发展和高考竞争激烈,优秀教师被挖走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这样的情况,关键在于教师待遇的均衡。目前,我国教育发展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可通过教共体提升均等化。
国办印发教育服务意见,体系建设步入下一阶段
最近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11项体系建设举措,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是首个由中央层面提出的专项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文件。
该《意见》的总体要求是,到2027年,初步建立“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到2035年,“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绝大多数“县域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字数比较多,我们一个一个拆解,首先从“优质均衡”开始解读。
该《意见》提出的背景在于,截至2021年底,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
因此作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
此次《意见》的提出,正式开启了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新阶段。
接下来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主要指与政府优先提供或保障的全民平等享有的最低水平的公共教育服务相关的制度安排。
与之相对应的是“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二者相加则为“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通常来说,我国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指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还将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的某些项目纳入其中。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性工程,也是长期的历史进程。
早在十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充分肯定了“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明确提出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确立。
简而言之,我国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十二五”期间基本确立,在2021年末实现“基本均衡”,并计划于2027年实现“优质均衡”。
在2010-2020年这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2010年的56.6%提高到2020年的85.2%,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89.9%提高到95.2%,义务教育覆盖率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整体实现基本普及,高中毛入学率从2010年的82.5%提高到2020年的91.2%。
毫无疑问地说,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县域地区实现基本均衡,可以迈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体系建设任务艰巨,严禁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然而,在看到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体系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首先,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范围较小。
我国基础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但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较小。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该体系面向80%以上在园幼儿,但属于“非基本公共服务”。“入园难”“入园贵”“入园远”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
其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过程中存在不均等的现象。
大城市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升学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户籍引发的身份歧视问题依然存在。
“择校热”和“学区房”等现象也说明了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依然较大。
此外,在教育资源的倾斜上也存在不均等的情况。
2019年我国普通小学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5倍多,而且省内的人均经费差距也很大。
这次《意见》的第一项举措就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后一小点是:发达地区不得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不得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也是《意见》发布之后,广大媒体和网友们最为关注的一点。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将其写进国家级规划当中。
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此次《意见》的再次提及,完全符合《“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内容。
目前来看,为了避免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师资流失,规范“挖抢”优秀校长和教师现象,无疑是一个较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个学校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学生、教师、教学场地,三者缺一不可。然而,落后地区、县域中学却逐渐面临学生招不满、老师被挖走的两难境地。
生源方面,优秀学生被掐尖进入其他学校。随着民办学校或民办公助办学模式兴起,一些学校利用灵活的办学自主权,跨区域“掐尖”高分生源,获得竞争优势。部分省市级中学也开始加入抢生源大战,越来越多高分学子离开县级或落后地区。
教师方面,多数教师因待遇问题而流失。县级财政收入少,县中教师待遇不如地市级以上的教师。而较为优秀的教师容易被主城区学校开出高价“挖走”,这也让更多的老师期望向上流动。
缺乏优秀的生源和教师,落后地区或者县级中学教学质量下滑,而周围的家庭更想送孩子到教学质量好的地方,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县中发展受阻。
规范“抢挖”需考虑待遇问题
如此重视落后地区或者县级普通高中的发展,是因为县级普通高中占到全国的一半。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均衡各地区的发展更是为了打破“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现实。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我国有县域高中7243所,占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半壁江山”,县中学生占到普高学生总数的近六成。
然而,近年来县中的升学率整体大幅下滑,一些省份考取重点高校的学生集中在少数几所“超级中学”,有的县中已连续多年无缘清华、北大,有的甚至“高考最高分仅超一本线10分”。
县域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底色,县中不仅寄托着当地群众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殷殷期望,还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在发展薄弱地区、在县级普通高中,曾经有无数的学生靠着题海战术考上985或211,从乡村来到大城市,改变了窝在小山村的命运。
帮助他们改变命运的是全国7200多所县域高中,和这些学校里数十万的老师。然而,这种模式在如今将越来越难实现了。
发达地区不断从落后地区挖走优秀校长和教师,教师流失对于落后地区的孩子来说,相当于“釜底抽薪”,贫寒学子鲤鱼跃龙门的难度不断加深。
以深圳为例,曾经深圳中学教师人均工资福利达到了42.3万元,不亚于很多互联网大厂,教师们还可以申请人才住房,165天带薪休假,小孩的教育问题也由学校负责。
尽管现在待遇相比以前变少了,但深圳教师的待遇仍然明显优于落后地区的。
优于落后地区的教师待遇比比皆是,优秀教师流失是市场化行为的结果。发达地区和城区学校坐拥区位优势,可以给出更高的薪酬待遇,薄弱地区的财政实力有限,面对高薪挖人很难有“还手之力”。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当下的师资发展不均衡问题是整体实现教育公平和个体实现待遇升级之间的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均衡教师的待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建议,进一步强化省级、市级统筹,切实提高薄弱地区县中教师的工资和生活待遇,为他们创造事业发展的空间与环境,才能更好地留住好老师、吸引优秀人才。
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目前部分地方的探索已初见成效。
以重庆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该县原来是国家级贫困县,在当地财力相当有限的情况下,持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县中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近三年的高考成绩连年取得突破。
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教育公平的讨论程度不断加深,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前教育领域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可通过教共体提升均等化
书接上文,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
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学校、群体、学段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不同学生和不同群体占有的教育资源不均衡,进而影响其全面发展。
不充分主要体现为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和差异化发展,导致教育质量出现差异,进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质量,造成不同学生之间发展的差距。
当前情况下,《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的提出,正是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加速发展。
与以往的政策有所不同,此次《意见》切实具象的项目。既提出了“补短板”的任务,又提出了“提质量”的措施,其中将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
也就是说,未来将实现标准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包括校舍条件、师资、班额、信息化、管理水平等,确保以县域为单位的同一个区域内青少年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在供给的能力和条件上是一样的。
就在《意见》发布2天后,教育部发文《浙江省:以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肯定了浙江省的工作成绩。
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简称“教共体”,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城镇优质学校与乡镇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浙江省的教共体主要分为融合型、共建型和协作型三种模式,分别占比17%、71%、12%。
融合型教共体,主要在县域内推行,由一所城镇学校与1~2所乡镇学校在人、财、物、事上全面重组,统一法人,形成“一校二区”或“一校多区”。
共建型教共体,主要在县域内推行,主要是将乡镇学校委托给城镇学校管理,或城乡若干所学校结为紧密型教育集团,由一所城镇核心校牵头。
协作型教共体,主要在省内跨地或对口协作帮扶地推行,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由核心成员校在业务上给予引领、指导和帮扶。
由此可见,浙江省的教共体接近90%是为了带动县域学校的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均衡。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学校之间的教学设备鸿沟也需要突破和踏平。
浙江省制定了“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学校技术环境装备方案和技术环境建设指南,明确统一标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最终,浙江省73%的教共体学校网络带宽升级到1000兆,所有乡村学校建设完成远程互动教室。城乡学校同步课堂,不同地区的孩子可以上同一门课。
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以及模范地区的带头作用下,未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将逐步实现优质均衡。
参考资料: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3-06-14(001).
羊城晚报-发达地区不得从中西部、东北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23-06/14/content_1_580037.htm
桑锦龙.关于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思考[J].人民教育,2021(17):46-50.
学生招不满、老师被挖走…县中如何振兴?|视点深度
https://mp.weixin.qq.com/s/Z0300t56utQGuCH22PoYrg
严禁从县中挖人,呵护千万县域学子成才梦 | 新京报社论
https://mp.weixin.qq.com/s/EO7eFlACW-NY0TVpmviE_w
禁止抢挖优秀教师只是第一步
https://opinion.voc.com.cn/article/202306/202306161033158231.html
解读丨如何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https://mp.weixin.qq.com/s/yPBecVvuk9GJ8VKWRpO8QQ
浙江省:以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为抓手 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3/2023_zl07/202306/t20230616_1064666.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ID:diqiuzhishiju),作者:豆沙包,编辑:养乐多
相关推荐
严禁挖人,对“教育均衡”有多大作用?
四处挖人,字节跳动横扫教育圈
严禁跨省、联合贷款“限杠杆”,网络小贷新规对蚂蚁影响多大
教育部公布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领导班子;多邻国计划于纳斯达克上市;四川:严禁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或教育APP | 教育产业周报(19期)
一起教育刘畅:互联网+教育助力个性化学习和资源均衡
风口上的教育下沉:短视频获客潜力有多大?
中国算力的想象力有多大?
“双十一“对消费拉动有多大?国家统计局回应
“不限流量”套餐要取消,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7天涨粉400万,谁制造了“挖呀挖”?
网址: 严禁挖人,对“教育均衡”有多大作用? http://m.xishuta.com/newsview8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