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咨询室中,婚姻治疗师常看到这样一种景象:
很多人对伴侣家庭的问题头头是道,将其归结为关系问题的根源,但却对自己如何受到自身家庭的影响一无所知[1]。
我们成长中的痕迹,总会折射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里。尤其在与人发生冲突时,你是否发觉,自己的反应模式跟父母中的一方相似,或跟小时候的自己相似?
已经有许多研究证实,家庭中的冲突模式具有代际遗传效应。
也就是说,你应对冲突的模式,常常植根于你自己的经历——比如你在童年观察到的首个亲密关系样本:上一辈家庭。
精神科医生、著名家庭治疗师 Ivan Boszormenyi-Nagy(1973)用“家庭账本(family ledger)”来隐喻这种家庭冲突模式的代代相传。意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具有稳定性。上一辈在关系中悄悄欠下的情感债务,都将由子女继续背负。
听起来有点可怕。上一辈如何吵架,如何影响子女成年后的恋爱关系?我们是否有办法摆脱?
一、原生家庭的 4 种类型
Ritchie 和 Fitzpatrick(1990)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会不会“好好说话”,主要看 2 个维度。已有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这 2 个维度能有效预测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Koesten & Anderson, 2004)。
这 2 个维度是:
1. 对话定向:在态度、价值观等问题上,家庭重视并创造一种开放交流氛围的程度。
对话维度高的家庭,成员自由、频繁、自发地相互交流,不受所花时间或讨论话题的限制;
对话维度的低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较低,当他们互动时,通常只公开讨论少数几类话题。
2. 服从定向:家庭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了一种强调态度、价值观“必须一致”的氛围。
服从维度高的家庭,成员注重在价值观、态度等问题上有高度一致性;
服从维度低的家庭,成员的态度和价值观不一,个性更强,注重彼此的独特和独立性。
▷《毕业会考》
根据这 2 个维度得分高低,我们可以大致把原生家庭分为 4 类。
一则名为《你从未在争吵中离开原生家庭 You never leave your family in a fight 》的研究发现,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每种家庭的孩子在成年后的冲突处理 风格,基本都相应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1. 一致型家庭:对话和服从倾向都很高
一致型家庭的沟通特点是,既要保证家庭内部的等级制度平稳运行,同时也对公开沟通、探索新话题感兴趣。
他们注重表面的互动和谐,在价值观、态度等问题上有高度一致性取向——但这主要是由“服从”来实现的(可能是服从某个人,某种信仰、价值观、文化),家人回避看见成员之间的差异。
他们不喜欢冲突,认为“冲突”百害而无一利。但由于未解决的冲突又可能威胁长期和谐,这些家庭也看到了解决冲突的重要性。因此,如果冲突事关重要问题,这些家庭会参与解决冲突;但如果冲突所涉及问题“不太重要”,他们通常会要求个人为顺应家庭而让步。(所以这里面其实也涉及权力等级:在你的家中,谁有定义“某个问题是否重要”的话语权?)
一致型家庭的孩子,最不会吵架
一致型家庭的孩子长大后,通常在人际冲突中表现得非常好斗和直言不讳。他们不太会使用“建设型吵架”的技能,而是发动全力攻击,试图战胜对方——这些参与者在他们的恋爱关系中报告了最负面的冲突行为。
研究者推测,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些人从家人那里了解到:冲突是应该避免的,但他们也明白要重视与对方沟通自己的感受。不过,由于缺乏好好处理冲突的技巧和经验,总是以失败告终。
2. 多元型:对话倾向高、服从倾向低
多元型家庭沟通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无约束,所有家庭成员都参与其中,并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他们对“家庭等级”的概念很淡,没有公开的服从压力。这培养了这些家庭的孩子的沟通能力和独立思想。
他们并不回避冲突,而是采取积极的冲突解决策略,公开解决彼此的冲突。此外,由于这些家庭明确认识到冲突是持续关系的一部分,因此冲突被认为对家庭没有威胁,很少涉及人身攻击或类似形式的言语攻击。
多元家庭的孩子,最擅长好好吵架
多元家庭的子女服从倾向较低,沟通倾向较高。他们在长大后的亲密关系中更频繁地出现“积极冲突”(也就是越吵越亲密的建设型冲突),并在人际冲突中展现出了很好的技巧。
▷《怒呛人生》
3. 保护型:对话倾向低、服从倾向高
他们沟通的特点是强调服从、回避沟通。在这些家庭中,沟通本质上不是为了互相了解,而更像一种执行家庭规范的手段。成长于这些家庭中的参与者,长大后较容易受到权威的影响和说服。
他们认为家庭成员之间不应该有冲突。不过,努力避免冲突的另一面,是你也很少实践“吵架”这件事,所以往往缺乏有效参与冲突解决的必要技能。
这样的家庭里面,会出现更高频率的“语言攻击”和对彼此的负面情绪。因为冲突本身被视为对家庭不利的举动,所以会引起其他成员的负面反应。同时,大家回避解决的问题,也会加剧家庭中弥散的紧张感。
保护型家庭的孩子:回避型和低破坏型的结合
与一致型家庭相似,保护型家庭的参与者在浪漫关系中的冲突经历总体是不愉快的,但程度略低于前者。
虽然他们尽可能避免冲突,但当冲突发生时,他们建设性吵架的技能低,而回避、抵抗和攻击行为较高。不过,由于他们认为“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传达给伴侣的价值不大”,所以他们的吵架看起来也并不会特别“剑拔弩张”。
4. 放任型:对话和服从倾向都很低
放任型的家庭成员之间很少沟通,也可能完全不怎么聊天。
他们重视自己的个性,但与多元家庭的成员不同,他们不是在家庭的帮助下发展个性,而是更多地依赖外部来源。他们在情感上与家人脱节,所以放任型家庭的子女,长大后更容易受到外部社会群体的影响。
由于放任家庭既不重视服从,也不重视沟通,所以他们也很少发生冲突。这些孩子长大后,通常不认为自己的家庭制约了自己发展。即便他们不得不面对冲突,他们的情绪参与度也较低,彼此言语攻击的情况也很少。在冲突中,他们并不十分支持彼此。
放任家庭的孩子:回避型吵架
在放任家庭长大的参与者,几乎复刻了他们原生家庭的冲突处理模式——服从和沟通倾向都很低。他们的冲突风格和多元家庭相似,但区别在于“回避冲突”程度高于平均水平,也比多元家庭的参与者更难“拒绝”伴侣。
这种行为模式与那些在通常避免冲突、因此很少发生冲突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是一致的——他们不喜欢发生冲突。即便冲突发生,也很少出现语言攻击。
▷《继承之战》
在这项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原生家庭的“服从倾向”,对孩子的影响最为关键。
服从倾向高的家庭的子女,最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出现“相互否定、抵制攻击”的行为。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对冲突的反应非常消极,往往带有言语攻击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冲突”不符合自己对关系的期望,反而在他们身上引发了对重建关系秩序的胁迫性企图。
服从倾向低的人,恋爱吵架的破坏性小得多。因为他们在冲突中存在一些相互支持的行为(是的这是可能的)。这些家庭的子女已经学会将冲突视为关系中正常的一部分,甚至视为有效增进伴侣亲密感的契机。
二、研究只能反映大多数情况,而不能预测个体命运
一对不会吵架的父母,很难给孩子示范合格的情感教育。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成为父母,也意味着人生中第二次发展自我的机会。
即便你成长于不擅长处理冲突的家庭,也并不意味着“一辈子受到情感债务的捆绑”。因为研究只能反映大多数情况,而不能预测个体命运。
如果你从 4 种原生家庭的分类中看到了一点自己的影子,同时很想发展正确吵架的技能,有 2 个建议可供你参考:
1. 多觉察你的情绪:它来自当下即时的互动,还是来自遥远的原生家庭?
了解你的冲突处理风格,可能比你们“因为什么事情吵起来”更重要。
心理治疗师 Nick Bognar 说,你对冲突的反应往往植根于你自己的经历——童年创伤或关系模式,这些模式塑造了你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
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模式来自何处,首先可以帮你摆脱对自己的耻感(比如,了解到你目前的这种问题行为,曾经如何帮助你“活下来”)。再然后,你可能会把自己摆放到一个更平静和更明智的位置上,学习重塑这种反应模式,以免对未来的亲密关系造成伤害。
2. 争吵,大多是在表达更深层次的“渴望”。问问自己和伴侣,你们究竟渴望的是什么?
在《如何正确吵架》这本书里,作者 Judith Wright 说:
我们为什么会吵架?因为我们心中有渴望。
不过,我们渴望的并不是脏衣服有人收拾、牙膏盖扣上了、马桶圈被掀起来、垃圾能被带出去扔掉,甚至不是完美的性生活。
我们渴望的是这些事代表的东西,也就是它们在我们内心深处意味着什么。我们渴望被重视和聆听,渴望爱与被爱,渴望表达自己,渴望自己能产生影响,还渴望变得更好。
你“想要”的东西看似具体——不要乱扔袜子,保持屋内整洁。
但“渴望”是更深层次的需求——你感到自己的生活失控了,你想要对他人具有影响力,渴望被听见——这些需求通常有更多满足的途径。即便对方把袜子放好,这种需求也可能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这是学会好好吵架的第一步:知道你们吵架的“对象”,根本不仅仅是乱扔袜子这件小事。
当你们发觉自己真正的渴望,并展露脆弱,才有可能更深刻地看见彼此。
▷《能成为陌生人吗》
参考文献
[1]赵文滔/许皓宜,《关系的评估与修复:培养家庭治疗师必备的核心能力》,2017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 朱迪斯·莱特 / 鲍勃·莱特,钟辰丽(译),《如何正确吵架:发掘问题、解读渴望、创造幸福的伴侣沟通术》,2019年3月,中国华侨出版社
[3]Ascan F. Koerner & Mary Anne Fitzpatrick (2002) You never leave your family in a fight: The impact of family of origin on conflict‐behavior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Studies, 53:3, 234-251, DOI: 10.1080/1051097020938858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
相关推荐
还完债当天就重返科技行业,离开三年的罗永浩在智能产品上还留有好牌?
其实你每年欠了 3 棵树,这个「债」是谁在帮你还?
亲密关系中最可怕的阶段
拉黑、消失、已读不回:亲密关系中的被动攻击
关于自我发现类和亲密关系类的书籍?读这些就够了(上)
每赚100元要还50元债,中国人到底欠了多少钱?
高质量亲密关系的18个表现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
为什么现在的人凡事都要上价值?
原油宝“穿仓”亲历者:爸妈养老钱都亏掉,要卖房才能还倒欠银行的钱
网址: 你在亲密关系中吵的架,是在还原生家庭欠的债 http://m.xishuta.com/newsview8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