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星球(ID:xsnxsr2017),作者:郑渝川hiecy,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考研名师”张雪峰和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强围绕“学新闻是否有前景”的争论引起热议。
早前,张雪峰在回应考生家长提问时表示:“理科590报新闻?你会崩溃的。”“别报新闻,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张小强批评说,张雪峰“害人不浅,误导公众”。按照张小强的说法,新闻能文能武,211以上高校的新闻学闭眼选,并提醒大家千万别被这样的网红忽悠。
6月18日晚间,又一“网红教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通过微信公众号和个人微博发言加入争辩。
邹振东说,“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他们会有头脑,有理性,不会把自己砸晕,而是会用脚投票,做出他们的选择。”邹振东认为,值得反思张雪峰提出的问题,却不要轻信他的结论。(澎湃新闻网6月19日报道)
张雪峰前番发言中,其实最值得商榷的是,“别报新闻,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这句话。因为如果依照往年的本科目录,其中有一些已经在今年被教育部给裁撤了,比如著名的公共管理专业。还有些学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服装与服饰专业也不见了。难道这三个比新闻学要好?
中国信息产业如火如荼发展,服装产业规模不断创下新高,为啥相关的专业反而在一些学校办不下去了?所以从产业发展得好不好来反推某个专业、某些专业就业好不好,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今年的本科目录,会加入一些新设的专业,名字很好听,前景很被看好,包括“金融审计、国际法、司法鉴定学、孤独症儿童教育、数字人文、资源化学、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科学、生物统计学、生物材料、电动载运工程、飞行器运维工程、安全生产监管、未来机器人、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医工学、乡村治理、航空安防管理、无障碍管理”,就像是当年很多学校新设公共管理专业时的各界评价。这些专业都能长期办下去吗?其存续时间都能比新闻学专业久吗?
其实,张雪峰的发言只是一家之言。他也没跟考生父母签署咨询建议,为看好的某个专业保底,也不能笃定没被他看好的专业就一定不能换来好的前程。
现在,邹振东教授出来说,“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他们会有头脑,有理性”……邹教授这句话说的,考生家长如果真像他说的那么理性,能够雾里看花看得明明白白,又何必去问张雪峰呢?此番争端又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说,张雪峰的发言只是一家之言,你可以用来参考,考生家长很诚恳地“追番”,听他谈来谈去,也未必真的按照他的观点来填报志愿。但说到底,大家就是因为心里没有底。
这种情况下,张雪峰说了他的一家之言,如果一些高校、专业、学科的教授觉得他的话纯属无稽,就该拿出更强有力、更具逻辑性的观点和例子来反驳。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考生及家长会觉得没有底,以及张雪峰的价值是什么?
公共管理专业,以及其他很多专业设立之初,都被看好。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在掀起新管理运动,我国当时也有些部门和地方在学习,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公共管理专业被认为可以培养人才来填补需要。你看教育部今年新设的那些专业,属于文科、管理类的几乎都因循着类似的理由。
但为什么到了后来,这个专业的路越走越窄了呢?
有一些因素是因为过多学校一哄而上,办学能力比较差。说白了,公共管理专业等专业在过去20多年里是一些院校创收的来源,也是所谓的天坑专业。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专业属于多学科融合的新专业,也就是说,经由该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所形成的能力,不可替代性不是那么强,其他那些学了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关联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参与相关岗位的竞聘,而且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岗位需要。
再来看理工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并不是整体性消失,而是有不少院校停办了该专业。信息产业也不是什么夕阳产业,为什么就有学校不办了呢?那些还没有毕业,但所在学校的专业已经停办的在校生,面临怎样的尴尬呢?
很多考生的家长是上过大学的,或者兄弟姐妹有过大学教育经历,还有不少家长,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上过大学,但亲友圈里总能有一些受到大学教育的。各种信息均证明,无论专家、学校、媒体说得多么天花乱坠,院校、专业中的“坑”也是客观存在的。
越是这样,家长对于报考院校、专业就越难形成准确判断。
张雪峰的价值,也就是在他的认知范围,评价一些学校、专业和学科。有些评价可能是失衡的,也有些评价可能是失真的,但网友公认的看法是作为引介人,他的态度还是比较诚恳的。而各路教育学者、院校专家却没有人来扮演他这样的角色,没有人去这样做。
比如,重庆大学、厦门大学毫无疑问已经是国内的名校,其新闻学专业的品质应该也是一流的。如果说这两个学校的新闻学专业可以让考生放心报考,那么分数稍微低两分,或者更多一点,能不能考别的院校的新闻学专业,考生和家长找不到地方来回答这类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新闻学专业,究竟能不能报考?
现在看来,邹振东教授对于张雪峰的回应,被认为更有气度,比如谈及值得反思张雪峰提出的问题,新闻学教授要对张雪峰的质疑有所警醒。
但网友尤其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希望看到的显然不止是回应气度。
如果名校新闻学教授要驳斥张雪峰对于本专业的批评,要令人信服,可以依照以下框架:
——过去10年毕业的10届毕业生的走向情况,多少人出国、考公,比例多高;
——报考公务员的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录用比例有多少,高于汉语言文学等其他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吗?
——多少人深造并继续选择新闻学专业;
——多少人本科或研究生毕业选择新闻单位,以及互联网信息单位,毕业3年后、5年后、10年后的就业单位、薪资;是能够在新闻业长期稳定就业,还是工作较短时间内就主动或被动转换行业?
——名校所在地(厦门或重庆),以及我国新闻传媒单位最为集中的北上广三地,报纸、杂志社、出版单位、新闻网站、社交媒体平台企业以及监管部门,年龄在25-40岁的职工中,新闻学专业以及参照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比例。
——进入企业从事企业内宣、公关的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任职年限,是否高于公共关系学等关联专业毕业生?
如果有了翔实数据作为支撑,名校新闻学教授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为本专业正名。同样,因循上述框架,名气和办学层次比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略低一些,也延续举办了新闻学专业的院校,相关教授也可以用数据来强力回击张雪峰。如果真能出现这样一幕,相信张雪峰本人也将心悦诚服地“认输”,而考生及家长会为之叫好。
当然,上述框架主要涉及特定院校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走向、职业发展轨迹,而不涉及毕业生的职业实现。有些新闻记者从业以后,很快就贡献了非常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但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离开行业,他们、她们的新闻业从业经历也不能因此概括为失败。
新闻业是一个需要理想主义灌注的行业。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新闻业从业的社会环境并不是那么好,但仍然有不少有志青年竭力涌入的原因。
所以,名校新闻学教授为本专业正名,还需要讲述一点这类的案例故事,名校新闻学专业如何为了培养新闻学学生新闻道德、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专业能力所提供的支持,还有就是这些学校毕业生的代表作品,以及学校、专业如何珍视毕业生实践成果将之经验提取到教学的具体做法。
唯有如此,这才能消释希冀“以文报国”的热血青年的担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星球(ID:xsnxsr2017),作者:郑渝川hiecy
相关推荐
10万+太糙了,如何正确地看待10万+?
贾跃亭发声:欢迎陈雪峰加入“FF英雄联盟” 助力FF 91尽快量产
韩国教授抗议“韩国泡菜源于中国”表述,百度百科回应
昨天,4位教授获奖:让科学家成为偶像
三问爱回收:3年亏14亿,创始人提前减持,IPO故事该怎么讲?
马斯克公开信呼吁“暂停AI开发”,我们真正该担心什么?
经纬张颖对话吴海:创始人该如何分钱?要分到自己想骂街的程度
我们该如何与“滤镜”相处?
我是清华新任教授张亚勤,现在只想做成这一件事
诸神“围剿”TikTok,张一鸣该急了?
网址: 新闻学教授该如何正确地回应张雪峰? http://m.xishuta.com/newsview7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