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大家似乎都一样。
经历不够的时候,不知道想要什么;而经历够了的时候,选项已经不多了。前几天我看了一个关于戈尔迪国王的童话故事,很有哲理。
他有一辆牛车,车上有个难以解开的结,放在宙斯神庙里,他说,如果你们谁能解开这个结,那个人,就能成为主宰。
听起来很简单,对吧?
一大堆聪明人都试过,没解开。有一天,亚历山大帝出现了,他要去征服波斯,路过时,有人带他来看这个结。他拔出剑,砰的一声,把结劈开了。
这个故事,很像人生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都知道它很重要,却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搞清楚。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很经典的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有人说是想得多了,你得执行。
话虽如此,但是,问题关键不在于短期行动,而是我要做什么才能明白,人生的北极星指标是什么?这样做,才能和未来想要的相挂钩。
一
什么是北极星(North Star Metric)?
可以理解为“灯塔”,也叫唯一且关键的第一指标。意思是,迷茫不知所措时,可以指向你朝着某个方向迈进。
很多人把它理解成目标,这是不对的。
北极星代表核心价值,目标是为了实现北极星指标而设定的可衡量、具体的、短期或中期策略。
举个例子:
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健身。“身体健康”是我的北极星,它指明了我长远的方向。它像一个大战略,体现了我最看重的东西、想实现的愿望。
那些“每周去健身房四次”或者“每周跑步三次”的小目标,就像我为了达成北极星,制定的具体行动计划,小战术。
二者相辅相成,北极星指标指明方向,目标提供具体方法。可是,问题在于,我们在寻找个人指标时,往往会遇到这三种困难:
1. 单一指标维度偏差
公司无法将客户体验和忠诚度压缩成一个数字一样,我们的生活和目标也不能简化成一个指标。可能,需要构建一条完整的生活管理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找出问题,并持续优化。
我为了健身,把“减肥10斤”设置成北极星指标,每天早晨、晚上只吃两顿饭,饿了啃黄瓜,禁糖类。后来发现,禁糖导致,多巴胺会降低,其他蛋白类又跟不上,一周后,我开始不快乐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依赖单一指标。这可能会令你走向极端,反而对健康造成伤害;放在人生规划中也是同样,你想在2年内走到某个管理角色,如果一直思考这件事,反而可能会造成某些技能出现偏差。
2. 缺乏多元化视角
于生活、工作而言,我们不仅有个人视角,还有来自家人、朋友、同事的视角。将这些指标纳入考虑,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面对的问题,是很难的一件事。
就像,北极星指标是30岁时自己拥有一套房子。然而,伴侣可能更关注关系质量,父母可能希望有稳定工作,你还可能需要关注身心健康,以免过度压力影响到生活质量等。
各种视角不能多元化掌握,常常造成“决策后悔”;反过来,有时视角太多,也会让自己增加顾虑。
3. 缺乏有效多源信息
假设,北极星指标是想成为一名作家。这个过程中,我可能依赖写作、课程、自媒体平台来提高写作技巧,获得反馈。
如果我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比如,亲身经历的事情、阅读书籍、甚至参加行业内的研讨会,那可能错过一些无法通过线上渠道获得的灵感。
真实世界的体验和交互,是为写作提供丰富素材和深度的东西,也是帮助我理解读者的需求和喜好的地方。如果只是依赖单一渠道,可能会让视角过于狭窄,偏理论化,缺乏广度和深度。
你看,寻找到你的“北极星”指标并不困难,随时都可以勾勒出理想生活的蓝图。然而,要将这些理想化为现实,单凭意愿与行动并非足够。
甚至有时,所追求的画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不再是你所向往的,因为人的渴望和目标有可能随时间而改变。
所以,哪里出了问题?
后来我发现,弄清楚想要什么的过程,是了解自己的过程;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本质是还没有足够了解自己。
印度作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Krishnamurti)说过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
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理解自我的整合心理过程。这也是,教育的真正意义,因此,很多人寻找北极星指标的第一步,就搞错了。
你不缺指标,缺的是了解自己的知识。
大家好像都不太愿意花时间了解自己,大部分人对自己的了解,顶多通过几次性格、心理测试完成。没有人把自己当成一个研究,也很少有人会用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行为、经历。
还有一些人试图通过性格、心理测试了解自己,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对某个阶段的评述,并非全部。
要知道,人的思维、情绪、性格气质都会随着成长,周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动态范围;我去年一直对剪辑视频感兴趣,但总遇到问题,后来过一段时间,就对它失去了兴趣。
所以,我们不能把对自己的了解,停留在一个简单、固定、简化的状态中,对自我认识应该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更新和发展。
二
另外,每个阶段是不同的。
我从小拥有选择恐惧,上学时不知道想考什么专业,选择专业后,又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总感觉对未来的路很迷茫,我连阶段思考都捋不清,更别说人生整体的宏观认识。
身边也有人会说,自己早已养成思考习惯,思考未来规划,其实,我当年也是这样,现在都是。但现在回头看,那时的思考,只能算是带有反思味道的总结,和对未来的一些憧憬罢了。
不过,也幸运。
这些经历让我对自身的性格类型、心理弱点、优劣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使我对在不同人生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了预见。正因为这样,我感到自己比过去更加清楚了。
的确,这个过程非常疲累,就像剥茧抽丝一样。然而,由于很多心理需求隐藏在行为之下,我们必须经历这个过程。
你可能觉得这样做太过麻烦。不过,我想说的是,如果真的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寻找关于自己的真相,那么,不能把“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过程过于简化。
试想下,为了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花了多长时间,在一次次关键抉择时,挣扎多久?所以,如果真的想明白自己是谁?那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掌握一定心理学后,你需要做的下一步,就是成为双独立的人。
什么是双独立?
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很多有工作经验的人,经济上已经独立,但还会陷入长期迷茫,这是,思想没有主见。
同样,有些人很有思想,工作两年后就开始创业、做喜欢的事,折腾几年后没有弄出名堂,经济可能无法独立,两种情况,都会给人在弄清楚“究竟想要什么”的过程中带来障碍。
有关金钱独立,不做过多阐述,每个人都能找到出路。
真正有挑战的是思想,大家都在相同教育体制下成长,价值观、思维模式、看待事情的方法,基本被某种模式影响。所以,为了避免盲从,你可以多储备多元思维模型。试着解决问题时,多提出几个为什么?
一个人想什么,追求什么,不能仅靠别人告知,效仿别人,是在探索中得到的。做到上述两点,离找到北极星指标就不远了。
这是重要的第二步。第三步做什么?寻找价值观。
大家普遍认为,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需要找出生活的指引和行为模式,专注于重要的事物,放弃不重要的。在我看来,明确自己讨厌什么,比专注于重要的事物更为关键。
三
讨厌什么,不仅包括日常行为、生活习惯,也包括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比如,你可能讨厌拜金、谄媚、势利、不择手段。
这种讨厌是内心真正厌恶的,不是嘴上说说。弄清楚这些,能够深挖出内心认可的价值观,行为和需要就会很快浮现出来。
比如:
你再也无法忍受古板的工作环境,觉得自己像被包裹在茧房中,无法逃脱;或者,无法忍受一成不变的生活,不能和别人一样,无所作为。
你不需要刻意挖掘此类情况,日常中,多注意内心反射,那种极为厌烦,且频繁出现的事,把它记下来即可。
这个方法的难点在于,对于一直在随波逐流,很长时间都没有自己的主张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很难有勇气去改变,甚至都不敢表达他们对现状的不满。所以,这只是一个捷径,并不适合所有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讨厌的事也可能令你成长。
比如,你可能不擅长演讲,对此感到讨厌,因为这会暴露弱点,让你感到不安全。然而,面对并适应这些弱点,恰恰是进步的阶梯。
一旦过滤掉讨厌的事物,剩下的就是真正的选择,也就形成了我们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确立它有什么好处?
其一:激励你做需要的事
埃隆·马斯克的母亲梅耶·马斯克(Maye Musk)是一名模特。我们知道,模特行业通常以青春为资本,但她却在67岁时登上了纽约时装周的舞台。
当时她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与年龄只有自己三分之一的年轻人一同走秀。她能完成这次任务,正是因为价值观。
她坚信,“女性不应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放慢前进的步伐”。她从不畏惧衰老,甚至觉得脸上的皱纹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所以,面临挑战,选择迎难而上,还是选择逃避,往往取决于价值观。
其二:成为一种隐形导航
很多公司招聘时,首先考察的是应聘者的价值观,原因在于价值观就像是火车的轨道,只要你按照轨道行驶,终将到达目的地。
如果价值观不符,你就可能背道而驰。
比如,你设定了一个目标,想在三年之内成为公司高管;但你的价值观认为家庭更重要,那么,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这与你的价值观存在冲突。
因此,通过识别你所讨厌的事物,你能得出正向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恰好是形成人生“北极星”最重要因素之一。
四
拥有这些就可以了吗?还不够。
第四步,你需要进行过滤,在基于兴趣爱好、已取得的成绩、拥有的特长中寻找你真正想要的。
有这么个朋友,全职工作是一名金融分析师。平时总忙忙碌碌,到处跑会议,写报告,但她有一个特别的爱好“编程”。
只要有空,就会去网上的编程社区,研究各种知识。她告诉我,她的梦想,有一天能拥有一家科技创业公司。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展示出来的才华,取得成就,都是个人选择的体现。
比如:
你是个很棒的项目经理,那说明,你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肯定出色。如果,你在这个行业里工作很长时间,你肯定对工作充满热情,对行业充满信心。
真正想追求的东西,往往隐藏在兴趣、成就、特长里面。很多人最后发现,他们最喜欢的,就是一直都在做的,一直都对它有热情的。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我们总习惯从别人身上,从新事物,流行趋势里找未来的方向,却经常忽略了自己已经展现出来的才华和特性。
希望,你能深思这段话。
不过,就已经挖掘出来的优势部分,还要回头思考下,我过去如何做出重要的决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再问问自己,现在要选择,还会选吗?
做这个并不是为了反思,而是为了更准确的理解,内心想法和态度。
通过重新审视以前的选择,更清楚知道,我选择路径有什么规律?我现在方向在哪?下一步可能去哪?从毕业、选择工作、谈对象、跳槽、分手,结婚、买房,你好好回忆下?
哪个,是自己决定的。
这些选择,都是自己做的,那我肯定,你是一个独立的人。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年轻人,没有太多自主权和思考,在很草率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因此,他们会对过去的决定感到后悔,比如选错专业、结婚等。有些东西可以补救,有些则不能。那些能够补救的,恰巧是一个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突破口。
譬如,有些人进入公司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行业,于是在工作之余探索其他领域的知识。这种行为常常会揭示着,内心真正热爱的事物。
回到当下,你也可以想想做哪些事,可以让你很高兴、很快乐,很容易找到心流。
我一个朋友家的孩子非常喜欢音乐,家里有关音乐理论、乐器演奏的书籍一大堆;她现在高一,前几天我问他未来有什么计划,他告诉我想成为一名歌手。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比较热爱,觉得这个行业很快乐,尽管现在,可能还完全不了解行业的复杂性,但我发现,他已经在关注音乐市场的动态了。
我不确定未来如何,当他给我讲起Warner华纳音乐、索尼音乐、环球唱片等巨头时,他眼中的那种热情,让我深感欣喜。
孩子的案例,可能已经不适合你的年纪。你也不要担心,如果实在不知道未来想要什么?可以尝试一段时间和现在不良生活方式,相反的生活。
注意:重点是改变你目前的不良生活方式。
例如,如果你习惯于吃快餐,那么,尝试一段时间做饭;你习惯于闲暇时间刷手机,试试放下它,选择阅读一本书。
这个方法理念在于,通过培养和强化自我管控能力,来打破生活的固有模式,减少消除不良习惯对行为的影响。这种尝试,让你通过不同的生活体验,逐步明确自己的目标。
该方法对个人自控力要求较高,在必要时,你可以邀请朋友协助你。
好了,了解自己、思考我讨厌什么;基于兴趣,特长,成就挖掘内在潜质、思考哪些事可以找到心流,这四步过程,是寻找北极星指标最有效的方法;也正是,心理学中的内在动机理论。
总结而言:
你的工作是发现你的兴趣,然后全身心投入其中。
找出喜欢的事,用一生去投入,挖掘内心深处产生的动力和兴趣,才更有概率,推动更大成就出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
相关推荐
寻找人生的灯塔
“灯塔工厂”亮了吗?
B站发布36部纪录片作品,《人生一串4》等IP作品回归
3年投入超150亿,「三一重工」的“灯塔”征途 | 数字化的秘密
阿里影业李捷:灯塔产品大图已经规划到三年后
联合国秘书长:信息技术把几十亿人联系起来 是希望的灯塔
小灯塔、猎多多创始人兼CEO文双:职业教育应该清爽、丰富、有营养 | 2019 WISE×新职业教育创新峰会
戴珊上任首考,淘特是阿里的新灯塔?
看好微信生态裂变价值,「小灯塔」推「猎多多」社交招聘小程序
高考季,拷问人生自由解
网址: 寻找人生的灯塔 http://m.xishuta.com/newsview7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