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可能是最难选择专业的一届高考:AI时代,读什么专业才能保证不被机器人取代?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以后从事什么职业才能安全度过经济周期?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曹徒南,编辑:晏非,题图:《重启人生》
2023年高考已经开考,志愿填报又将成为令诸多考生和家长头疼的问题。
选专业自由,终归还是奢侈的。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未来的就业情况仍然是在选专业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从一考定终身到一报定终身,在学历贬值的大背景下,选一个好专业,甚至能跨越学校层级,弥补高考没发挥好的遗憾。
如果说此前报专业是在和同届的考生竞争,那么今年所有考生都面临着一个新的对手——人工智能。
2022年末,Midjourney、Disco Diffusion、DALL.E2等AI绘图软件就已经让设计、原画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感觉到了彻骨寒气,今年年初ChatGPT的惊艳表现,更直接向全世界宣布了未来已来。
除却AI的威胁,经济周期的变动也使得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迅速增加。一个行业的兴起和衰落,可能就在一夜之间发生。
穿越经济周期、不被AI替代……这些曾经看起来过于宏大且遥不可及的命题,第一次如此真切而又紧迫地摆在一群18岁的年轻人面前。
一、砸饭碗,AI是认真的
说好了解放生产力,结果打工人还没来得及感受到AI带来的生产力革命,就先成了AI的革命对象。
美国再就业服务公司Challenger、Gray and Christmas(挑战者)于6月1日发布的美国5月失业报告显示,美国雇主在5月份宣布裁员人数超过13万人。占据着裁员理由前三位的,是经济形势、削减开支和公司倒闭。
耐人寻味的是,AI造成了3900名员工失业,约占被裁者总数的5%,使其成为报告中裁员的第十大原因。这是人工智能的影响首次被纳入挑战者的企业裁员报告。
(图/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Inc)
此前,并非没有人发出过“AI即将搅动就业市场”的预警。
早在2017年12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失业与就业: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型》报告中就预测,到2030年,保守估计全球15%的人将因AI技术发展而发生工作变动,激进预估30%的全球人口需要重新就业。不过由于当时的AI发展水平还处于人工智障阶段,这类预警大多被视为杞人忧天。
相比之下,全球投行高盛集团公司在3月底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用词更为直接和残酷。依据其报告内容,按照生成式AI目前的发展态势,将可以取代3亿个全职工作岗位,其中行政和法律工作会有近半数被AI取代。
当人们对AI的印象还停留在流水线上的机械臂、仓库里的货运机器人时,来势汹汹的AI已经向写字楼里的白领发起了“进攻”。
高盛投资银行部科技、媒体和通信董事总经理闵贞基提出了他对人工智能投资前景的一些观察。(图/Goldman Sachs视频截图)
3月底,Open AI在推出ChatGPT 4.0版本时,附上了一份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共同发表的35页技术报告。在报告中,Open AI将ChatGPT定义为堪比蒸汽机或印刷机的通用技术。换言之,它对于现有工作的冲击也会同这二者一样剧烈。
为了测试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型语言模型对劳动力市场潜在的影响,Open AI对美国1016种职业进行了测试。研究人员使用“暴露率”这一概念来表示大语言模型的潜在经济影响,并将其定义为:衡量访问ChatGPT是否会将完成任务所需的平均时间减少至少50%的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大约19%的美国员工将通过应用ChatGPT提高50%以上的任务效率。在考虑其他生成模型和补充技术时,这一比例会上升到50%。
(图/爱范儿制图)
从整体趋势上看,与普遍的认知恰恰相反,高学历、高收入的白领工作受到的暴露率更高。暴露率较高的职业有报税员、口译员和笔译员、调查研究人员、校对和抄写员、作家。其中,暴露率达到100%的工作包括数学家、报税员、量化金融分析师、作家、网络和数字界面设计师、区块链工程师。
这些工作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不少一直是大众眼中的创造性工作,但在大语言模型面前,一切有流程或公式模板可依循的工作,其虚高已久的门槛都会在几秒钟之内被击穿。
虽然Open AI没有在论文中明确区分暴露率是会增加劳动力还是取代劳动力,但能让一个岗位的工作时间减少一半的话,企业主所考虑的,恐怕不是让员工提前4个小时下班这种问题。
二、AI时代,蓝领白领化
上世纪80年代,担任卡耐基梅隆大学移动机器人实验室主任的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根据自己的实验所得,在其著作《心灵儿童》(Mind Children)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反常识的观点:让计算机在智力测试或下跳棋中发挥出成人水平的表现是相对容易的,但很难让它们在感知和移动方面具备1岁儿童的技能。这一观点后来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从阿尔法狗称霸围棋界,到如今ChatGPT轻松完成普通人靠着一摞摞学历和资格证书才拿到的体面工作,已经完全印证了莫拉维克的观点。
2021年“特斯拉AI日”上,马斯克发布了特斯拉的通用机器人计划,并用图片展示了人形机器人Tesla Bot的大致形态。(图/特斯拉)
当人类为自己后天习得的思维认知和逻辑能力骄傲的时候,人工智能却只需要很少的算法就能模仿,甚至学习得更快,表现得也更好。反而是那些人类与生俱来的肉身能力——观看、聆听、肢体协同,却始终是AI发展至今也未曾攻克的。
去年10月,马斯克发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还取了个特别引人遐想的名字:擎天柱。当人们以为特斯拉将像颠覆汽车行业一样重新定义机器人时,一个电线和电路板都暴露无遗的机器人一步三哆嗦地完成了全球亮相,让观众们既失望又如释重负。
最新进展: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能灵活抓取、放下物体了。
在Open AI的技术报告中,同样列出了34个AI时代的铁饭碗。除了运动员这种特殊职业外,其他诸如木匠、管道工、厨师、装修工人等,无一例外均是涉及到动手能力的蓝领工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未来,去本升专学门手艺才是时代密码。事实上,早在白领们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风声鹤唳之前,蓝领职业早就经受过一轮又一轮的自动化浪潮的淘洗。
(图/爱范儿制图)
蓝领对于机器自动化的恐惧,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得制造业开始大规模淘汰工人。由于早期机器的使用方法简单,工厂也开始用更便宜的童工来代替成年工人。
当时的英国,工业发展一日千里,但工人的整体工资却不升反降。矛盾最激烈的时候,劳工们还组织发起了“卢德运动”,潜入工厂捣毁机器。不过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器变得复杂起来,技术工人的重要性又重新凸显。
由此可见,哪怕AI暂时还无法替代蓝领工作,但它也和蒸汽机、流水线和机械臂一样,会对蓝领工作提出新的知识要求。
AI时代,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界限可能会被重新审视,甚至蓝领和白领也不再泾渭分明。试想未来,一个好的厨师和预制菜的区别,或许就在于Ta既能依靠人工智能精准地把控烹饪的细节,又能根据客人的口味,在适量和少许之间展现人类的灵韵。
三、给AI打工,失业更快
既然AI发展这么快,那么是不是报志愿的时候无脑选计算机就好了?答案可能没那么简单。
在这波AI浪潮中,裁员最狠的恰恰是互联网科技公司,像谷歌、推特、微软、IBM都已经完成或者预备进行大裁员。从被裁的岗位来看,基层的程序员简直是高危行业。
“码农”一词虽然具有调侃意味,但也揭示了在当今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底层程序员的工作和农民无异的现状——既辛苦又缺乏创造性。正如程序员经常挂在嘴边的自嘲:程序员工作很简单的,会Ctrl C 和Ctrl V就行。如果你并非万中无一的代码天才,那么如果铁了心要报考计算机系,那么建议早点把驾照拿了,也好有个退路。
当然,AI的发展也会催生出新的职业需求。谷歌和微软就在一边裁员的同时,一边加紧在大型语言模型领域招兵买马,AIGC类的岗位的确是肉眼可见的下一个就业风口。问题在于,按照现今AI的优化速度,你永远说不准哪天就把你自己优化了。
例如近期走红的提示工程师(Prompt Engineer),工作内容是通过输入来对预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进行微调,以让其能够理解并更好地完成任务。听起来就是对AI进行话疗,而且不需要特别深厚的编程功底,就能拿到百万年薪。
然而,提示工程师,本质上是由于大型语言模型还不够完善才存在的人形补丁,终将会随着模型的迭代而被淘汰。
在见识了AI应用的能力后,有网友戏称,现在工作是每个人配一台电脑,以后是每个电脑配一个管理人员。只是谁也无法预测,我们距离AI不需要管理员的时代,还有多远。
几乎可以断言,即使是那些目前受到AI影响较小的行业,也会在未来渐渐被AI的阴影所笼罩。如果AI终究是无法被打败的,重要的便是如何在新的世界重新找到人的尊严。
与其说AI时代将是蓝领时代,不如说这将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加宝贵或者说更加昂贵的年代。
著名哲学家齐泽克在最近的一篇文章《后人类荒漠》中评价,人工智能正在使人类变得无关紧要、无意义。那么在未来,一个好的专业,一个不能被AI替代的工作,必然是能够赋予人存在感和意义的。它可能不够高大上,却对应着人们那些永恒的需求,那些无法被算法理解和回答的人性的褶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曹徒南,编辑:晏非
相关推荐
大学选什么专业,才不会被AI抢饭碗
跟着丁磊报志愿选专业,靠谱吗?
选手机看这些决定因素才不会被厂商“忽悠”
最不挣钱的大学专业找到了
中国大学最赚钱的专业,文科生看哭了
没有人工智能专业,都不好意思称大学
罗振宇被爱奇艺们“抢饭碗”,视频网站竟“穷”到做知识付费
为什么在AI领域,不开源会被骂?
100位教育行业CEO,当年都上了什么大学?
300余所高校开设AI专业,缺师资缺平台如何不脱轨?
网址: 大学选什么专业,才不会被AI抢饭碗 http://m.xishuta.com/newsview78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