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叶伟民写作(ID:yeweimin121),作者:叶伟民,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王小波说写作是个反熵过程,意思是逆舒适态而行。我非常同意,授课的年头长了,越发觉得写作之难不在方法技巧,而在笔头的热度。说白了,就是个加柴煮冰水的过程。
对大多新手来说,这种热度初学即巅峰,恨不得一晚一部大部头。结果可想而知,当一个个目标被反杀,刚燃起的心又掉进冰窟窿。
我给他们支招:给目标减肥,减到你能完成为止。有人先每天2000字,还不行,就减到500字,再不行,300字……有趣的是,就算一减再减,最后都没有低于100字的。应该是面子扛不住了,50字谁说得出口啊!
于是,我把“坚持困难户”集中起来,每天带他们更新100字。一个月后,不少人已经能扔掉我这根拐杖,形成自己的创作节奏。
事实上,这个晨间习惯我已坚持多年:每天起来在社交媒体发一段短文案,数十到数百字不等,给大脑热热身,也敦促输入。内容很自由,所见、所闻、所思、书摘、场景、对话、观影、回忆、吐槽都有。
我称之为“微练笔”。所谓“微”,就是以足够小的目标来轻松坚持,小步快跑,最终积小成大。
匀速和冲刺,哪个走得更远?
写作可能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拉开椅子,坐下来动笔就可以了,也不花钱。但仍有很多人瞻前顾后:再等等,我还没准备好。
畏难的原因各式各样:有人还没背完词典;有人觉得先要读1000本书;有人纠结是不是得修个中文专业……就像一群旱鸭子在岸边讨论泳姿,但就是不下水。
这是“黑盒子思维”在作祟。我们看大部头,高山仰止之余,也顺带神化了创作过程。觉得人家一定闭关十年,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外加白胡子爷爷点化,才有这传世名作。
然而,这只是我等门外人想当然的看法。如果翻翻作家的自传,你会发现他们的法宝非常相似,和马拉松运动员差不多:把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分解,保持匀速,以时间换空间,最终抵达终点。
这就是开头说的“笔头的热度”,其本质就是保持创作的频率。每天100字和每周集中憋700字,哪个好?看似差不多,实则两件事。每天都写,不论多少都是添柴加油,锅总是热的;打鸡血式冲刺,却是喷火枪烧水,锅里刚冒泡,气就烧完了。
村上春树被誉为作家中的“劳模”,高产高质,非常稳定。他的秘诀就是将创作当成上班打卡,像他热爱的长跑一样,靠耐心耐力,而非三分钟激情。他在自传里说:
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写得顺手时趁势拼命多写,写得不顺手时就搁笔不写,这样是产生不了规律性的。因此我就像打考勤卡那样,每天基本上不多不少,就写十页。
作家揭开了他的黑盒,里面既没有魔法,也没有白胡子神仙,只有日复一日,定时定量。于他们而言,坚持不算美德,只是习惯。
每天写好100字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每天写好100字也不简单。首先你得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还得有储备,今天写完,明天又来,如何保持思路的源源不断呢?
我一直建议,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写起,可惜很多人只局限于文学作品。为什么不从自己的优势领域写起呢?只有这样,才能挖深你的护城河。
优先可考虑写你的爱好和特长。例如我喜欢写作,每天都在琢磨,自然有些沉淀。分享出来,将输入转输出,于己吃透记牢,于人增添新知,还能结识同道,实在划算。举一例,我思考文笔,恰好读汪曾祺,有感,随手记下:
汪曾祺说文笔之妙应在“淡而有味”。或者说,用人人都能说的语言,写出甚少这样写过的东西。原话如下:
“好的语言,都不是奇里古怪的语言,不是鲁迅所说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都只是平常普通的语言,只是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
汪的《受戒》里有一句——“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每个字我们都说过,但合在一起就不一样。何为从容,何为意境,何为余韵,尽在字里行间。
除了优势领域,分享读书笔记也是“微练笔”不错的来源。金句、细节、片段、场景乃至任何触动你的点皆可。这样既能倒逼你每天阅读,又能增加实际积累,避免过目即忘。例如我另一条微练笔:
如果要评选上世纪最热爱卡片的作家,那非纳博科夫莫属。他认为卡片是写作的最佳材质。1967年,《巴黎评论》记者采访了他,发现其独特的“卡片创作法”:
纳博科夫先生的写作方式是先在索引卡上写短篇故事和长篇小说,在写作过程中时不时打乱卡片的顺序,因为他不想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写作。每张卡片都会重写很多遍,写完后,卡片的顺序也就固定了。(《巴黎评论》)
第三类可以考虑观察见闻。记录生活既实用又有趣,别嫌事小,记录此时此景,他日再翻,又是别番滋味。这些小事小感,不及时记录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一次周末会友,我看见两对母子,有感“人生的起点”,写了几句:
周末KFC吃早餐,收拾餐具的服务员不时到角落里突击检查孩子。孩子在玩橡皮,书却死活捧不起来。
他妈妈急了,说:“你是为了自己学习,你养成好习惯,自然就会爱上学习。”(咋这么耳熟,真是每一代妈妈的标准话术。)
下午到隔壁Costa见人,旁边一个小男孩全程端坐做作业,他妈走开了仍目不斜视。快餐店妈妈的愿望,在隔壁人家实现了。只是她周末仍要加班,隔壁家却可聚会闲坐。人生起点的差距,就这么赤裸裸。
微练笔自由灵活,是我们思想的稻穗,可写类型远不只上述三类。感悟思考、轶事金句、往事回忆、诗词、电影、萌娃萌语、上课笔记、美食品鉴……可谓无穷无尽。
这有别于日常发微博,前者是刻意训练,后者是随意随性。晒100张自拍不会让你进步一点点,但写好每个100字可以。
一次操作,多种产出
微练笔的精髓不仅在微,还在练,既练笔头也练性情。它的功效远不止于此,还能开发更高级的玩法——围绕长线主题写,一次操作,多种产出。
具体来说,未来几年,你每天的100字都可以围绕某个主题来写,拆不同子题和角度,类型不限,但主题只有一个。
比如你是心理咨询师,想出一本书。先定好书的主题,别管目录框架,每天阅读、观察、记录、思考,把高光点转化为百字微练笔。有一定积累后,就去问答平台找高关注问题,以提问为索,把你写过的微练笔缝合作答。此后再根据评论反馈修正补充,不断完善。
沉淀过后,这些答案改头改尾便是文章。放着也浪费,不如二次利用,开个自媒体,无非多复制粘贴几步。目的是一次操作,多种产出,让更多人看见你,关注你。而且有了即时反馈,就像打游戏一样,你会越写越想写。
如此往复,化零为整,待作品多了,书也就不远了。我们算笔账:每天100字,一年就是36000字,三年就近11万字。你会发现,当年的遥不可及,也不过每天的星星点点。
(本文为新闻核心期刊《新闻与写作》2023年第4期专栏文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叶伟民写作(ID:yeweimin121),作者:叶伟民
相关推荐
如何找到适合当下的学习路径?新手学习三问
CEO应该如何写作(一):马斯克的写作习惯影响了特斯拉的业绩
CEO应该如何写作(二):贝索斯把写作变成了亚马逊的竞争优势
CEO应该如何写作(三):扎克伯格的写作风格,给Facebook带来了不信任
揭露风口上的剧本杀,吸金百万认真的?
如何避免陷入宏大叙事?一份来自社会学者的写作指南
年轻人都喜欢玩的剧本杀,为什么不是一门好生意?
“杀疯了”的剧本杀,如何敲开年轻人的门?
内容化游戏社交,剧本杀的“出圈”之旅
讲真,剧本杀不是一门好生意
网址: 新手写作,是如何被自己的热情反杀的? http://m.xishuta.com/newsview7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