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那些在上海不停工作的老人

那些在上海不停工作的老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巧克丽丽,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可能是我时间跨度最长的一个选题。

平时我们编辑部会为各位准备各种各样的选题,有房产的有城市的,也有社会的民生的,这些选题并没有伴随文章发布而彻底结束;相反,这些选题的边角料可能又在某个特殊时机跳出来重新串联。

比如我们在静安寺街道走访中认识的74岁依然奔走的福利社方老师;还有过年期间外出踩盘,虽然最后没能写成选题,但在马路边认识了环卫工今年60岁杨大爷;还有我们小区门口今年63岁的保安张大爷,偶尔会用抖音刷着俄乌冲突关心国际局势。

当我面对今天这个选题的时候,这些人在我脑海里串联到了一起:

他们有的是上海本地人,有的是来上海打工十几年的外地老人,还有的是年轻时分配到上海的半个上海人。

这些长辈们有的是工作离不开她,有的还想多赚点贴补子女,有的则纯粹不想待在家里,什么样情况的都有。

但唯一共同的是他们都是老人,他们仍然在工作。

“舍不得这些老人,要为他们多做一点。”说这话的方老师今年已经74岁,也是静安寺街道采访的对接人。我们在街道碰头的时候,她还在给社区老人分配蔬菜。

当我们走过街道去服务中心的时候,一百多米的路走了差不多十几分钟,因为老人们看到方老师都要拉着她寒暄两句。

作者拍摄

能看得出对这些社区老人来说,方老师早已不仅仅是什么福利社顾问。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点,方老师很难不继续工作,用她的话说:“有什么事街道要找到我、社区也要找到我,实在退不下来。”

就算我们已经坐下准备长聊,她还得时不时拿起手机工作;哪怕是周六日在家,也跟我们一样需要线上对接工作。

这样的方老师在我看来多少有点矛盾,一方面她觉得自己今年七十四了,用她的话说应该要把时间留给自己了;但另一方面她几乎全年无休,而且不仅室内办公,每周二、五还要带着团队外出去江桥批发市场,为行走不便老人采购蔬菜。

各位能想象么,人声鼎沸的上海最大批发市场,一位七十多岁老人跟各家商贩扯着嗓子问:老板,竹笋能不能再便宜一点。

作者拍摄

我问为什么不找近一点的大超市去采购,方老师摇头说这里的菜新鲜、也最实惠

同样的蚕豆,江桥批发市场三块五一斤,二道商贩可能就要六块多。又说社区老人都是节省了一辈子的老人,买个菜倒不是说非要省出多少钱,但一份菜如果能拿到最实惠的价格,老人心里就会更开心更踏实。

她似乎更理解老人,也更愿意去为他们去奔走、去忙碌。

还有次有位菜老板指着旁边没装车的袋装菜说,这个昨天的可以给你便宜些。方老师看了一眼没要,说的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对老人而言生活就是倒计时,一定要把最好的给他们。”

对她而言为老服务不仅仅是份工作,更是愿意去为之去付出的为老事业。

那天从江桥菜市场回来的路上,已经快晚上九点,我问方老师说有休息计划么,她几乎没怎么思考地说:

“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吧。”

“再工作几年,帮儿子儿媳攒点钱。”这是我今年过年出去采风的时候在路边偶遇的老人。

应该不能说是偶遇,因为这天是大年初二,整条大马路上只有我们两个人。他身上的橘红色工作服很显眼,推着车在无人无车的大马路边上走走停停。

为了方便躲雨我跟大爷在公交车站站了会,大年初二还下着雨,看着大爷橘红色工作服还在滴水,想着这个年纪还在工作不容易。

我问大爷说大过年的还这么辛苦么,大爷不以为然,说过年工资高,每天补贴三百块。

我们并肩站在公交车站那里躲雨,又聊了好一会,发现很多老人工作跟我脑子里第一次听到的“老人还得继续工作”这种情绪不太一样。

这位环卫工杨大爷,今年60岁,来上海打工十多年。这么努力攒钱,除了给自己养老,大爷还想着给老家儿子儿媳攒点钱:“现在买房不容易,到时候能帮多少是多少。”

我也挺好奇上海能存住钱么?大爷说每月工资六七千左右,虽然不是很高,但相比老家高多了。就是工作会辛苦一点,每天五点到马路,中午休息两小时,下午五点下班。遇到春秋季落树叶子也比较烦,但说完又安慰自己工作总有不容易的时候。

作者拍摄

好在老伴也在身边,也在工作,也有收入。两个人每个月收入,除去房租能存的比老家多得多。两个人租的房子也就在工作附近,中午还能回去跟老伴儿吃个饭。

老两口都觉得趁着年纪还没那么老,身体也还好,争取再多工作几年,这样回老家口袋里能更鼓一点,加上退休收入,还有老家的房子,养老是够了,还可以贴补一些给子女。

“退休真的不习惯,所以还是工作吧。”这是我身边听过的另一种老人还在继续工作的案例,不是为了事业、也不是为了子女,就是为了自己。

在外人看来这位门卫李大爷太拼,一边作为国企退休老职工,每月九千多块退休工资;另一边退休了还不休息,还做起了保安,每月又多挣两千多块工资。

不过对李大爷来说,工作似乎比赚钱重要。

今年63岁的李大爷,两年前退休,之前是国企单位的技术人员。退休的时候,厂里还想返聘,月薪一万左右,但李大爷没答应。但即使不返聘,大爷的退休工资也拿到了九千多,不用再发愁工作。

“但退休之后问题就来了。”虽然退休后大爷每天还是5点起床,晚上8点就睡,但没工作的李大爷,白天在家待不住,没事就去附近走走转转。

所以李大爷退休第一年反而精神没以前好,整个人蔫蔫儿的,一家人都在为他担心,他自己也疑惑:“别人说退休轻松,我反而觉得更累。”

因为工作对他们这代人来说工作不仅仅是工作,也是一种生活习惯。

所以退休一年后,李大爷决定还是继续工作,就算是小区保安,他也要继续工作。

这份工作也简单,一个住着几百户的老公房小区的门卫室:

平时就是负责小区的基本安全保障、盯着监控,以及处理一些居民纠纷。

然后他的两位同事也是,三个退休老大爷轮班,每人八小时,摊到晚班的到12点也要准备睡觉,也不用真的熬通宵。

别管什么工作内容,有工作似乎就有了生活着落。

对现在的李大爷来说:“现在就开心很多,平时就带带孙子,没事陪陪老伴。”

前几天他还在筹划全家旅游计划,想趁着孙子放假,带着孩子回老家武汉。而且计划还挺特别,打算先去重庆,然后从重庆出发坐轮渡,沿着长江去武汉,带着孩子见识下大山大水。

跟我描述这些场景的时候,李大爷的脸上似乎比面前的监视器还要亮。对他来说继续工作似乎比退休重要,比赚钱重要。

“我就出来挣个零花钱。”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还挺乐,大爷说话有东北口音,跟他说话有听小品的感觉。

有的老人工作居然是为了给自己挣零花钱。

这是有次我在地铁站门口坐摩的的时候,一位65岁东北大爷说的。跑摩的就是那种骑着电动车往附近小区送,价格也不贵,一两公里五六块左右。

原本我以为这种摩的师傅基本都是趁着早晚高峰挣外快贴补家用,尤其是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更觉得比较辛苦,所以每次都会选择尽量多照顾大爷的生意。

作者拍摄

不过坐车次数多了,也跟大爷熟络了起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大爷退休已经四五年了,退休前也是在国企单位上班。年轻时候从河北某钢厂调配到了上海,所以虽然是东北人,但是大半辈子都给了上海,也习惯了上海,退休了就留在上海养老。

从单位退休以后,平时在家没事就找邻居聊聊天、打打牌。大爷说平时也有退休工资,家里也不缺钱,也不用补贴家用。

我说那你怎么还出来跑摩的?还是东北大爷幽默:“退休工资能是自己的么,那不都得上交么。”

那想抽点烟喝点酒怎么办,大爷就想了个办法,早晚高峰的时候,他就出来跑几单。

看着大爷头上那个有点掉漆的头盔,突然觉得大爷有点斜杠青年的意思,也许他在别处还有什么别的兼职。但这些工作,用大爷话说,“买包烟就行”

从我接触的这些生活里的老人来看,如果你稍微多聊那么两句就会发现,这些看起来应该都退休的老人其实也很忙碌,为了事业、为了子女、为了自己,各种各样理由都有。

真实的理由也许更多更复杂,但都各有各忙。

我有的时候经常会想起那个20%的数字:上海有两千四百多万常住人口,这其中六十岁以上老人占比20%以上,已经超过国际社会对老龄化社会定义的10%的标准。于是我们经常思考老龄化、思考退休年龄。

不过相比数字本身,似乎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些老人,他们自己的选择是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巧克丽丽

相关推荐

上海老人凌晨2点排队,银行怎么了?
人民日报评论:搞不定互联网的老人 怎么帮一帮他们?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 | 担心AI威胁人类?先担心人类不停“变笨”吧
78岁老人摆地摊背后,蕴藏着9000万老年再就业市场的商机 | 超级观点
疫情中失独的武汉老人,我在春节教他剪视频、用微信
没有健康码不能出行,没有手机不能就医,1.8亿老人“被隔离”
拿尺量小笼包的老外美食作家,在上海写一个非虚构故事
99元/月的老年健身房火了:老人健身需求暴增,背后的市场潜力空间巨大
“爸妈常年996工作,我最依赖的是他们请的阿姨”
五环外的三个瞬间:炼钢厂、高速路和一辆不停的救护车

网址: 那些在上海不停工作的老人 http://m.xishuta.com/newsview69223.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