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质量报
本报实习记者 王雅雯
自热火锅、半成品拉面、即食螺蛳粉……随着中国食品产业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行为的深入改变,“一人食”“懒人经济”“新宅家生活群体”不断发展,有特色、新口味的网红食品层出不穷,众多网红品牌强势崛起,备受年轻消费者青睐。同时,借助直播电商、短视频等线上渠道迅速起量,网红食品已成为消费市场的热门增长点,但随着行业快速发展,食品安全、虚假宣传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朱慧卿 作网红食品人潮涌“看完网上关于半成品拉面的测评视频,我一次性入手了好几款不同品牌和不同口味的,感觉都不错,现在我经常‘囤货’。”26岁的小林刚刚参加工作,由于是一人独居,经常选择即食食品。小林说,自己对各种网红食品更是情有独钟,对它们的口味如数家珍。“尤其周末宅家期间,自己做饭的话还得再买菜,太麻烦了。”小林说,日常囤的自热火锅、自热盒饭、半成品面食就是自己周末饮食的主打。 近年来,以即食食品为代表的网红食品掀起消费热潮,新品牌、新品类不断涌现,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方便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为4813亿元,市场规模可观。其中,方便面食、即食螺蛳粉、自热火锅等品类表现最为抢眼。该报告同时显示,35岁及以下消费者是网红食品的消费主力,四线及以下城市消费者占总支付人数比例近40%,下沉市场空间广阔。 有业内人士指出,年轻群体快速改换品牌的消费习惯,造就了如今大量的网红品牌。年轻消费者的新圈层、新偏好也为细分市场的新品牌带来机遇,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生力军,消费品牌的对应“打法”也应随趋势变化作出调整。 除此之外,借着直播电商蓬勃发展的东风,网红食品品牌正在把握线上流量入口,乘势而上。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4.69亿,较2021年12月增长533万,占网民总数的44.6%。未来,“直播间”仍会是网红食品的流量必争之地。 此外,部分网红食品品牌还积极打通线下零售渠道,力争线上、线下不留渠道短板。同时善用互联网内容流量逻辑,抓住短视频App、兴趣社群等“讲故事”平台,用符合产品风格的策划,推动产品触达目标消费者。网红食品问题多网红食品在让一些美食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屡被曝光。近年来,网红食品“翻车”案例不少。 只有高端的定价,没有匹配的“身价”;只有响亮的知名度,没有大众的认可度。比如,2021年5月,蜜雪冰城个别门店被曝出存在篡改开封食材日期标签,违规使用隔夜冰淇淋奶浆、茶汤、奶茶等食材;2021年12月,媒体暗访揭露了星巴克私换配料标签,篡改保质期,使用过期食材;2022年1月,安徽省来安县小龙坎火锅店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被官方通报。此外,有消费者投诉某网红代餐品牌促销活动涉及虚假宣传;有消费者发帖投诉称某知名自热火锅产品的发热包突然爆炸;某热门品牌螺蛳粉也被消费者投诉吃出烟头…… 无独有偶,曾经被追捧的上海当红餐饮品牌“一笼小确幸”,也因食品安全问题从各大餐饮平台消失;热卖的“三只松鼠”一款开心果产品在国家抽检中被检出霉菌超标,超出国家标准1.8倍。食品行业的老问题成为新兴市场的“绊脚石”。 食品安全是不能逾越的底线。这些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的餐饮品牌不乏知名度高、规模大、门店多的,本应成为食品安全的“模范生”,却频频出现安全问题,让人大跌眼镜。 网红食品商家的营销策略更是五花八门。一方面,一些网红食品用高颜值吸引用户,加上利用朋友圈熟人关系、口碑传播的社交特性,发动营销公众号为其背书,知名度很快就能提升;另一方面,一些网红食品打着情怀、文艺、小清新等旗号,迎合人们追求新奇、跟风从众的心理。这也导致大多数消费者在选择网红食品时,容易重“颜值”而轻内在,忽视生产厂家、商家的合法资质等,为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同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一些“网红”成为了流量,而并非质量保障。有的餐饮品牌借助网络营销炒作迅速扩大知名度,有的餐饮品牌创立之初就奔着快速“圈钱”而去,即所谓的“赚快钱”。虽然短时间内门店数量激增,但服务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明显滞后,发生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曾建议,强化对网红食品及商家的巡查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相关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诚信追溯机制,对严重失信者予以公开曝光。对无视底线的相关经营者,无论流量有多大,都要依法依规“打板子”“丢面子”“伤里子”。安全红线不可逾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无小事,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的不断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食品安全有了更高期待,注重食品安全、倡导健康生活已成为社会共识。 安全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底线,《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多项法律规章等已为食品安全画出红线。如果食品安全无法保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无从谈起。 食品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只有全面推进食安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共促市场激浊扬清,才能持续提振食品消费信心。但长期以来,一直引领消费潮流的网红食品,却有很多产品游走在红线的边缘。部分网红食品变质、虚假宣传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频频出现。每一次被曝光后,当事品牌经常是发道歉信、门店停业整改、进行一系列承诺保证,一套流程已经成为惯常的操作手法,可实际改变如何,消费者不得而知。 此外,网红食品参与直播营销时,也必须警惕出现直播间发布虚假信息误导用户等违规行为。《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网络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网站首页或者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公示营业执照、许可证件或者备案凭证;网络平台发布的食品信息应当合法有效,内容应当真实准确,不得作虚假宣传和虚假表述,不得涉及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直播模式容易导致消费者的冲动与不理性,有必要对互联网直播营销市场予以规范。销售者在直播平台上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有权利主张直播平台与食品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名人直播带货如涉及虚假宣传或造成消费者损害,名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直播营销平台还应健全投诉举报机制,降低直播举证难度,协助消费者维权。 在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当下,消费者不但追求吃出新奇感,追求食品“颜值”,但也更加重视吃得安全。对网红食品来说,一时的红并不难,难的是长久的红。网红食品要想持久经营下去,持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首要的就是严格自律,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主动担负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原辅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储存、销售等环节的主体责任,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当然,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也需要监管部门积极作为,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惩罚力度,利用监督检查、抽检监测、媒体监督、投诉举报等途径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综合运用信用联合惩戒等手段对违法者及上下游相关生产经营者实行最严格的监管。 “网红”不是法外之地,要想让网红食品既“红”又安全,唯有多方形成合力,通过共同监管,使商家在产品质量上多下功夫,严把质量关,做良心食品,才能真正做到对消费者负责,才会收获消费者的长久青睐,才能由网红变长红。
消费提示当下,网红食品消费已成为一种“新食尚”,相关监管部门提示消费者,在选购网红食品时,要提高科学购买食品的安全意识,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1.查看标签信息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要求,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9大项目,及其他需要标示的内容。2.细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正规渠道销售的网红食品,包装上会清晰标示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选购时,不要购买已过保质期的产品,还要注意查看礼盒及单件食品包装上的标示。按照产品包装上标识的保存方法进行保存,不要超过产品保质期食用。食用前要留意外观是否正常、有无异味、是否已经霉变。一旦外观及气味等发现异常,请勿再食用。3.谨慎保管维权凭证注意保存食品购物凭证,例如促销承诺、直播页面、聊天记录、购买记录、快递物流等截图,主动向商家索要发票或收据,以备日后出现纠纷时有充足的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旦发生物品破损或食品腐败变质,可及时与商家协商处理,也可向网络交易平台或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网红食品:如何既“红”又安全
疫苗药品安全、网红直播带货怎么管,三部门回应了
“网红”零食水很深,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该如何“把握”?
网红如何对抗MCN?
网红难红
网红餐厅,骗我可以,注意次数
66元一支的网红雪糕,如何撬动千亿市场?
绿茶再次冲击IPO,老牌网红如何翻盘?
想当网红,先想想红的基本盘
网红玻尿酸食品,能火过夏天吗?
网址: 网红食品:如何既“红”又安全 http://m.xishuta.com/newsview66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