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36氪领读 | 思维框架,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36氪领读 | 思维框架,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本文摘自《框架思维》,作者:(奥)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法)肯尼斯·库克耶 (法)弗朗西斯·德维西库,36氪经授权发布。

你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

说话时,说了一堆,没有体系,没有重点;

做事时,没有章法,总是很忙乱;

做决定时,常常左右摇摆,不知如何决定;

考虑问题时,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容易被别人带节奏;

……

以上种种问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那么原因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著名的“大数据之父”舍恩伯格在新书《框架思维》中给到了答案:想要做事有逻辑,说话有条理,决策思考有根基,就要所想所做都有框架。

框架就像一扇窗户,通过不同的窗户,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情况,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框架,我们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从而获得对于事物的准确认知,做出正确决策和判断。就好像盖房子需要搭架子,我们说话做事也需要架子,有了架子,即使遇到新事物或者新情况,我们也可以迅速找到合适的架子套上,做到凡事有章有法。

可以说,我们的框架决定了我们的认知水平,从而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其实,框架思维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很多大佬都有自己的框架模型,比如马斯克屡次在公开场合提倡的“第一性原理”就是一种框架,他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会先用这套框架去衡量这件事情,当然,适合每个人的框架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应对不同的情况时,应用的框架也是不同的,比如查理芒格,他也有很多思维框架,像是机会成本思维模型/直觉思维模型/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思维模型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高手做事都有自己的思维框架,通过这些框架,他们能理智决策,清楚表达,我们也需要框架,那么如何搭建我们的框架?《框架思维》书中,提出了构建框架的三大底层要素:

框架底层要素1:因果律

因果关系是建构框架的一个基本要素。世界为什么可预测?因为你是用因果关系来看待世界的。因果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从原因推论出结果。因而我们能够在行动之前,预测出每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不断修正优化自己的行动方案。

因果关系存在于一切生物之中,那些能很好利用周边环境中的因果关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行为的生物,往往比那些不太在意因果关系的生物活得更好。

人类一生下来就懂得某些对世界因果关系的认知,即使是婴儿,也知道掉落的物体会垂直落下。人类也会很自然地从经验中总结出因果关系。与大多数生物对因果关系的反应不同,其他生物不会进行抽象的框架建构,一只狗伸出爪子就获得奖励,它不知道这是因为它表现出了友好,而不是因为伸出爪子。

人类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把因果推论转化为框架。这些心智模型就成为可供反复利用的模板,可以不断应用到新的环境中。它未必完美,但灵活,可以相互替代,不仅减轻了我们的认知负担,而且大大减少了决策时间。

如何更好地以因果模板进行思考?首先,至少要有因果模板意识; 其次,在思考问题时要懂得如何去利用它。你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 “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我是怎么解释的?这么解释是否正确呢?”

框架底层要素2:反事实思维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有句名言:“让假设代替我们去死。”意思是说,人类大脑具有模拟能力,在行动前,会先模拟环境,想想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而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行动或如何行动,从而规避了伤害自身的行为。

反事实思维是建构框架的第二个要素,它以目标为导向,透过现状做出各种预想,以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问题。你会发现,反事实不是空想幻想,而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取决于我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人类大脑爱脑补,反事实思维能够让我们利用已知的信息,去想象缺失的信息,填补想象世界的空白,并让我们想象不同情况下事态的演变。想象另一种现实,我们的因果推理就具有了可操作性。

反事实思维和因果推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将被淹没在一片无意义的事件海洋中,漫无头绪;如果缺少了反 事实思维,我们将被现实所困,毫无选择余地。

反事实思维的闪光处在于:

1. 反事实思维可当作是对“因果决定论”的一种制衡。因果决 定论认为道路只有一条,但是,当你想象另一种可能性时,也会想到 不同的原因。

2. 反事实思维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因果思考者,当你看见更多 可能性时,视野也会被拓宽,而不会被困于泥淖。

3. 我们和反事实互动的方式使之变得可为我所用。想象某些不 存在的东西,比用纯粹的概念术语思考更容易。

4. 反事实思维可以激活我们的隐性知识,发现更多创造性解决方案。

5. 反事实思维给人一种使命感,使我们从理解转向行动,从领悟转向决策。

框架底层要素3:约束

约束是建构框架发挥作用的第三个要素。为什么要约束?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你可以想象出无数与因果心智模型无关的现实, 但是,它们对你的行动是否都有参考价值?适当的约束才能让我们合理发挥想象力,有效释放创造力,为决策及行动提供正确指导。

什么是约束?它指以特定方式塑造我们反事实思维的规则和限制。它会不会对我们的思考形成束缚呢?我们可以不同的方式与这些约束共存,比如,放松、收紧约束条件;增加新的约束条件;剔除旧的约束条件;等等。

某种意义上来说,约束实际上是释放了自由,而非捆绑了手脚。比如,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说,他接到过最困难的任务,是要求在没有任何约束条件下为一位富有的赞助商建造一座住宅,这让他崩溃,因为毫无约束即是虚空。

应对约束,关键在于收放自如,约束过多,你可能会错过要事; 约束过少,你可能无法聚焦要点。应该怎么做?

你首先需要认识到,每一个框架都有软约束与硬约束,软性约束是有弹性的或可改变的,只需付出相当的努力即可进行调整。硬性约束是固定的、不可渗透的和不可侵犯的。硬性约束是心智模型的核心所在,忽略它就意味着放弃框架本身。

所以,当你为了进行反事实思维而选择约束条件时,先要确保守住那些硬性约束,而在选择软性约束时,舍恩伯格总结了三条指导原则:

可变性:指选择可以改变的约束; 最小变化:指对约束应仅做微调,而非彻底改变; 一致性:指某个约束的改变不能与另一个约束产生矛盾和冲突。 有了约束,你就可以确定决策,展开行动,框架的建构就从认知 范畴转向至关重要的行动。

框架赋予我们认识能力(由于因果律)和行动能力(通过反事实思维),它也确保我们的认识和行动有意义(通过恰当的约束)。当我们具备了框架思维时,我们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目标,分析过程,通过框架思维的三大底层要素,学会换位思考和逆向思考,让自己成长越来越快,最终走向成功。

多元框架能打开新的思路

人人都可以建构框架,只是需要一定的技巧。这些技巧可以通过训练和经验获得,但更重要的是对新事物持开放态度。当你在建构框架时,你需要注意避免框架僵化,增强思维敏捷性,也就是保持框架的灵活性。比如,普通人建构框架,会对自己的认知框架进行不断调整、修正,但是恐怖分子把这种认知的灵活性视为堕落,而把自己建构框架中的僵化看作是纯粹和秩序的象征,因而会做出很多非理性行为。

所以,如果当前的框架无法满足需求,那就重新建构框架吧。越多元的框架,越能让你发现不同的观点。主动去拥抱变量,适应环境的变化,转换框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你可能会打开新的思路,开辟新的途径,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回报。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框架思维不是建立之后就是永久通用的,而是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调整,任何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都是一种螺旋式递进的关系,“建立-检验-修正-重新建立”的过程。就像《原则》的作者达利欧在积累自己的原则时,他的这些“原则”也不是一蹉而就的,而是不断优化,最后才相对稳定下来。但在相对时间里,框架思维可以说是解决万事万物的底层逻辑,这种能力可迁移、可复制,构建好一套框架,其他事情则是一通百通。这就是框架思维的魅力。

书名:《框架思维》作者:(奥)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法)肯尼斯·库克耶 (法)弗朗西斯·德维西库,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简介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之父”“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是《科学》《自然》等著名学术期刊推崇的互联网研究者之一,现任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

弗朗西斯·德维西库:柏林欧洲管理与技术学院(ESMT)管理学教授和决策、模型和数据中心主任。

肯尼斯·库克耶:《经济学人》杂志高级编辑。

相关推荐

思维能力,决定人生成就的高度
36氪领读 | 人生如何高效决策?“扑克女王”教你“6步决策法”
36氪领读 | 超级思维之旅
36氪领读 | 图灵奖得主:人工智能是如何走出死胡同的?
36氪领读 | 5G改变的不仅是网速,这本书科普了5G的各种可能
亚马逊贝佐斯:如何用遗憾最小化框架做艰难的决定?
36氪领读 | 李嘉诚说创业没有冒过一点风险,怎么做到的?
36氪领读 | 面对谷歌,Facebook是如何赢得“社交保卫战”的?
36氪领读| 华为高级管理顾问田涛:组织兴亡律与组织变革
36氪领读 | 埃隆·马斯克的决策逻辑:与万物原理同行

网址: 36氪领读 | 思维框架,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http://m.xishuta.com/newsview64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