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微信和支付宝不做极速版,各家顶部产品都在推出极速版的情况下,为什么微信没有?
为什么微信没有极速版?
如果你经常刷短视频,你可以发现 抖音的短视频可以支持下载,而微信视频号的却不可用,要想下载视频号的短视频则需要使用第三方工具。
在网上搜索,可以看到大量关于视频号下载的教程,下载视频号的视频需要用第三方工具。
1.拉新的第一阵地:微信
互联网的新用户在哪里?在微信。
因为这个原因,微信总是成为各种软件的倒流入口,比如曾经社交工具的子弹短信、多闪等,都是允许用户分享到微信,邀请新用户入驻。
从流量来看,抖音是公域流量池,它是公开的开放的,也是目前全网短视频最大的平台,抖音日活约4个亿。视频号依托11亿的微信用户,目前日活据说也有2亿。
早期用抖音的用户,在微信还不支持短视频的时候,用户智能从抖音下载视频发送到微信里去,微信则对抖音的去分享链接进行屏蔽,避免用户被倒流到抖音去,同样被对待的还有淘宝系等。
同时对于有“抖音”字幕的视频文件一律降权处理,比如在利用视频号发送带有抖音水印的视频,就会被算法识别进行降权。
随着抖音上线时间越来越长,从最初的短视频内容消费娱乐工具,到逐步的成为用户弱社交关系的产品每个抖音用户都有自己的熟人关系好友在圈子里,相信你也有有不少熟人在抖音的通讯录里以好友互相分享着短视频。
相比微信的熟人社交,抖音一直想打造同样的熟人社交关系,利用算法、大数据的方法,为用户推荐“你可能认识的朋友”,产生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而不是一股脑的给用户推荐陌生人关注。
2.在微信分享比下载更好
微信的用户在刷视频号,看到好看的内容后主要的动作要么点赞、评论、要么就是分享给好友。而社交好友就在微信里,所以用户在微信里满足刷短视频的需求实际上是不需要下载视频的。
相比下载一个视频再发送一个视频给微信好友,直接用视频号分享的形式流程和体验会好太多。同时用户也不会因为下载视频、发送视频导致微信内存过于庞大,影响手机运行。
同时分享让视频号有一套独立的账户体系,用户可以关注视频号号主,随时找到内容源。
3.微信“超级扶持”的内容原创
微信对视频号博主的流量扶持,可以用"超级“扶持的级别来说了,不管什么行业,你只要入驻视频号,就可看到阳光普照的流量扶持的活动。同时利用“流量分享”,老视频号用户可以邀请新的视频号博主入驻,获得流量扶持包进行奖励。
4.内容决定了产品壁垒
在推荐算法的加持下,抖音通过音乐节拍、滤镜效果、和各种热点活动、以及段子梗,总是容易火遍全网。这种刷屏形成的某个热点氛围,极大的唤起了用户内容原创的动力,所谓“跟风”“跟着模仿“,利用官方提供的拍同款工具,迅速生产大量的内容。
在2020年第六届互联网大会,快手CEO说快手短视频日均新增1500条。把这个数据和抖音、视频号进行同样类比,可以大体知道每天有上千万的短视频产生在这三大平台。
根据 2021 年上半年视频号发展白皮书显示,今年下半年视频号 DAU 有望达到 4 亿(数据来源:视灯)。
截止到 2021 年一季度,短视频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经超过 120 分钟。但数据显示,微信视频号的单日人均使用时长不超过 30 分钟(数据来源: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微信的占比还是很短。
内容产品,随着内容生产越多可以衍生为自己的技术壁垒,包含短视频生意核心的算法、短视频的模组(AR、美颜等各种组件),都是可以利用内容库去沉淀积累以提升竞争力。
为什么不让微信的视频号视频下载,估计微信是希望他的视频是闭环的,不能外流,但是允许用户导入视频。最大程度的去增加微信视频号的内容生产力度、生产数。
现在要下载视频号的视频,仍然只能用第三方工具,工具我就不在这里分享了,如果有需求的同学可以在网上查询。其工具还是利用爬虫的方式进行获取视频URL地址下载。
对于99%的普通人来说,因为前面提到的原因,他们是没有需求下载视频的。因为本身就是分享给好友,在微信里就行了,同时在微信的闭环生态里沉淀出利用社交关系、算法、特有视频内容类型来做微信圈的短视频生态。
而抖音则不一样,希望视频能够传播出去,不断地导入新用户、倒流,和其他APP一样,都希望在微信里面获得新用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Kevin改变世界的点滴”(ID:Kevingbsjddd),作者:Kevin改变世界的点滴,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为什么微信视频号不支持下载视频?
为什么微信视频号里都是中年大叔?
微信视频号内测上线:公众号开启视频信息流时代
为什么微信的“视频动态”失败了,但视频号却成功了?
微信视频号,更微信还是更视频?
说说微信的短内容和视频号
为什么我坚定地相信,微信视频号将成为最大的短视频平台?
微信视频号进化简史
微信推出新功能,聊天也能给视频号引流
订阅号内测视频入口,微信视频矩阵正在成形
网址: 为什么微信视频号不支持下载视频? http://m.xishuta.com/newsview6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