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资本市场上,股价单日暴跌44%,美股退市都成为绕不开的宿命。一边是出行市场上,依然占据着国内最大的份额和用户,从“招手”到“约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习惯。双面滴滴,何处是归途?
继上周五暴跌44%后,3月14日,滴滴继续大跌6.88%,仅两个交易日,股价腰斩。
当然,对于当前处于重灾区的中概股来说,滴滴还不算是最惨的那一家。
然而,幸福总是相似的、不幸总有各的不同。如果把时间回拨至8个多月前,滴滴可以重新选择的话,本可躲过后来的惊涛骇浪,也能避开这场中概股的梦魇,不至于在当前出现了两个滴滴。
一个是资本市场上的滴滴,已经“脑死亡”,不管主动退市还是被动退市,退市将是它的归途。
另一个是出行市场的滴滴,依然占据着国内最大的份额和用户,从“招手”到“约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习惯。在滴滴APP下线后,有用户担心无法下载滴滴,不敢轻易换手机。
这样魔幻的两面,让滴滴的归途更加扑朔迷离。
能在多轮搏杀中脱颖而出,成为出行市场的独角兽,滴滴也有自己的“三把刷子”。
高管层面,来自阿里、高盛的核心管理团队,怎么看都是市场上的顶尖配置。
市场层面,全球最大市场的消费升级遇上出行从“招手”转向“约车”的历史潮流,怎么看都是无法置疑的绝佳机会。
融资层面,来自软银、阿里、腾讯等投资机构的资本实力,绝对有能力把投资收益曲线上风险最大的早期部分强势填平,怎么看风险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释和兜底。
于是,一个完美的剧本出炉了:“主角”是一群互联网服务经验丰富的行业翘楚,“目标”是通过闪电战占领起飞的出行市场,“结局”是几何级增长的营收数据和肉眼可见的上市之路。
然而,滴滴的IPO之路来得并不顺畅。几经反复后,最终才在2021年6月30日梦想成真。
上市后,除首个交易日曾摸高至18.01美元/股,滴滴此后便一路跌跌不休,截至2022年3月15日收盘,滴滴的股价已从14美元/ADS跌至可怜的1.76美元/股,4000多亿市值灰飞烟灭。
如果滴滴股价仍继续跌下去,那可能也等不到主动退市,公司就要依照纽交所的交易规则被强制摘牌退市了。
主动也好、被动也罢,对于滴滴来说,从美股退市早已是板上钉钉之事。去年12月3日,滴滴就对外发布公告称,“经认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中国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
不少人将这个说法视为滴滴的“转机”,同样也有悲观者对此种说法并不买账——
乐观者认为,某种角度上,这似乎也隐藏着来自于监管层面的态度变化。
悲观者则认为,在正式登陆纽交所之前,滴滴也曾尝试过在香港上市的可行性,但由于业务的复杂性、牌照的获取、车辆和司机安全等方面的很难满足香港IPO的相关要求,因此才“退而求其次”选择美股。基本盘不变,滴滴留不下美股,并不代表能登得上港股。
事实上,相较于美股市场,港股对上市公司所提出的要求要严格得多,无论是财务数据、法律、估值资产、业务模式,还是公司过往历史、管理层架构等维度,任何一项因素的干扰都有可能导致IPO审核无法通过。
和滴滴类处于同一赛道的嘀嗒,两次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至今也未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加之近年来,港交所在监管规定也愈发的严格,诸如从2022年1月1日起提高了香港主板上市的利润要求,打击“壳股”等一系列措施,对于滴滴而言,就算是以“介绍形式”回港上市,难度也是在提升的。
对于滴滴而言,想要通过变更上市地重获资本关注的期待,恐将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但硬币总是具有两面性的,纵使无法换道上市,在当下不确定性因素激增的背景下,暂缓上市节奏亦属明智之选。
如今再来回顾滴滴赴美上市,仍可以用“诡异”二字来形容。或许从那个时候起,滴滴如今这般命运已经注定。
毕竟,一家成立9年融资23轮、上市市值高达670亿美金的国内新经济巨头,整个上市过程始终保持静默,官方既没有媒体发布会,也没有敲钟仪式,甚至连员工也鲜有发布朋友圈。
当时,有一种声音认为公司一直不上市,一旦错过时间窗口,资本可能永远失去上岸的机会。因此,上市地、募资额都没有那么重要,滴滴身后的投资机构需要上市这个结果。
只不过,疯狂烧掉1500亿元的滴滴虽然换来了4.93亿全球年活跃用户,以及1500万全球年活跃司机,但公司运营的亏损面仍不断扩大。这也意味着,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滴滴都不具备拿到“通行证”的资格,美股成了上岸的最后选择。
这便有了后来的——2021年6月11日向SEC递交IPO招股说明书;6月30日,就携14美元/ADS发行价正式登陆纽交所;拿到10倍超额认购的滴滴本以为迎来了“高光时刻”,然而却在一天后就被国家网信办告知:将启动对于“滴滴出行”的网络安全审查。
此后的事情众所周知,滴滴旗下25款APP悉数从各大应用商店中下架,时至今日也未能回归。
目前,滴滴从美股退市尚未完成。但滴滴旗下APP下架的半年时间里,网约车行业开始新一轮的竞争,其他打车平台乘势而起,高德、曹操、美团、首汽……纷纷摩拳擦掌,在各个平台“烧钱”营销风气下,竞争对手们流量和用户量也都在成倍增长。
但要指明的是,监管部门下架滴滴APP受影响最大的可能只是新用户,存量用户其实还是可以正常使用的。在去年6月递交的招股书中,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就已经达到了4.93亿人,如果将这部分用户服务好,滴滴仍可以在中长期内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经营状态。
只不过,一点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最新一季的财报可以真切看出这个迹象。
在滴滴上市后首份财报(包含二季度及三季度财报)中,滴滴的总收入从2021年二季度的482.12亿元,降至了三季度的426.75亿元,环比下降11.48%。
利润表现也是扭盈为亏,一季度54.83亿元的盈利,却在二、三季度又巨亏242.71亿元和303.75亿元。涵盖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在内的出行业务,二季度还实现了收益17亿元,但三季度出现亏损2900万元。
一位接近滴滴人士告诉《豹变》,相较于用户端,其实滴滴另一类核心“资产”其实是全国超1500万名司机,但司机现在对滴滴平台的忠诚度也在下降。无论是抽成方面,还是时段降低订单量,司机的怨言已经越来越大。“如果平台不能切实提高司机方面体验,可能司机也会抛弃滴滴。”
美股留不住,港股登不上,散户们在经历滴滴股价单日暴跌44%之后也开始纷纷出逃。某种角度上,滴滴或已被资本市场定义为“脑死亡”。
但这里仍要强调一件事情——股票的背后是生意+资本,资本固然重要,但生意才是根本。对于消费市场用户来说,比起关心二级市场滴滴股价的涨跌、是否会被摘牌,他们更关心我是不是还能不能在出行时便利打到车。
滴滴的社会价值在于是否从根本上缓解了出行需求,这个决定权在用户口中。
“顺风车取消的第X天,想它”、“不敢轻易换手机,怕无法下载滴滴”“出差去五六线城市也不担心叫不到车”……从用户端来看,滴滴的价值得到了肯定。
一位做销售的滴滴用户告诉《豹变》,他觉得滴滴解决的最大一个痛点是出行信任的问题,他以前出差到七八线城市,最怕遇到的就是当地的黑车,经常被宰且不安全,而现在都是通过滴滴平台约车。
确实,出行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刚需,更何况,过去数年来的积累,让滴滴无论是从司乘安全上,还是从技术投入上,抑或是与交管、治安机构的协同上,都已形成了不低的行业门槛。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滴滴前期做了大量的技术投入、数据沉淀、策略优化,是形成一定积累的,打车这个赛道的综合门槛并没有看起来那么低。
某种角度上,滴滴如今的境遇,与此前瑞幸咖啡颇为相似,尽管促成当下资本市场局面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却同样在消费市场中表现出较强的口碑:资本行为让两家企业分别承担了相应责任和后果,但业务的基础——用户群、服务/供应链、企业经营并未受到明显动摇。
对于滴滴未来能够重振,上述滴滴前员工向《豹变》讲到,目前滴滴已陆续缩编了旁系业务,比如一直拖累企业经营能力的社区电商橙心优选,这更有助于滴滴聚焦于出行业务,在后网约车竞争中努力保持优势。“此外,滴滴未真正浮出水面的造车业务也存在一定的想象空间。”
时间追溯至2018年4月,滴滴和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洪流联盟”。
在这一时期,创始人兼CEO程维一直对外宣称,滴滴坚决不造车。就像今天的华为一样,讲的故事是为车企赋能。这一策略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滴滴作为场景运营方,有权决定平台要什么车,不要什么车。
“但后来,滴滴选择自己造车,从设计到系统,再到生产、销售,只不过,滴滴自始至终都没有正式对外公布过,而是通过一些招聘网站收纳人才悄悄开展,生产工厂也一直在谈”,该前员工表示,“滴滴对于造车战略还是很坚持的,但未来能做成什么样,目前还不好说。”
当不再纠结于资本市场后,卸下包袱的滴滴能否有机会涅槃重生,时间会为我们带来答案。
你觉得滴滴的价值在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王么么,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双面滴滴
人工智能七十年 | AI十大里程碑:光影双面,相伴前行
最前线 | 微软马上要发布双面屏平板电脑,联想该着急了
「双面」跟谁学:半年做空12次,股价反涨548%
双面汪静波和她的诺亚帝国
“东南亚滴滴”、“印尼淘宝”和“新加坡闲鱼”背后的VC—500 Durians | 航海时氪
双面创维:主业疲软,造车难成
滴滴再造滴滴
滴滴往事
造车、跨界卖菜,滴滴重塑滴滴
网址: 双面滴滴 http://m.xishuta.com/newsview60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