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复苏与市场需求并行的多维复杂环境下,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了最受关注的赛道之一。
与此同时,一股造车狂潮也正在手机厂商中间蔓延开来,苹果、三星、小米、华为、OPPO和索尼纷纷宣布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但就在手机厂商纷纷跨界造车之时,汽车厂商们也盯上了手机行业。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蔚来已经进军手机行业,前美图手机总裁尹水军已经加盟,牵头负责蔚来的手机业务。该消息人士还透露:“蔚来做手机的规划早于小米宣布造车,并且项目已经成立有一阵子。”
另有知情人士表示,基本上可以排除蔚来贴牌做手机的可能性,大概率是自己下场做手机,并且会有非常多的能跟汽车交互的功能。
在此之前,蔚来造手机的传闻已甚嚣尘上。一位名为“罗格斥候”的网友曾在2月15日爆料:蔚来手机部门最近动作不少,资金还在持续加大投入,年后新发了offer有100多个,近期在深圳预计还会再增加200多个研发类岗位,高中低都有,工作地点前海卓越大厦。
针对各种传闻,蔚来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而是回应称,目前没有可供披露的信息,有进一步消息将和大家沟通。
事实上,汽车厂商跨界做手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021年9月,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持股55%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布进军手机行业,2022年1月,又传出了吉利正在收购手机厂商魅族的消息。
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两个产业之间关联性正在逐渐加强。无论是小米造车,还是华为与车企合作造车,其目的都是实现汽车与手机之间更深层次的互联互通。但在这个节点上进军手机行业,对于蔚来而言真的是一个好时机吗?
无论是从环境还是现状来判断,蔚来造手机似乎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蔚来的直营业务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似乎也正面临一场历史性的大洗牌。
根据各家2021年全年交付量,小鹏汽车在2021年的交付量为98155辆,领先蔚来登顶造车新势力年销榜榜首,而蔚来则以交付91429辆的成绩屈居第二名,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的交付量为90491辆,距离蔚来的差距不足1000辆。
交付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三家头部造车新势力的受欢迎程度,如果以交付量为判断标准,曾经的“蔚小理”已然变成了“小蔚理”。
在三家头部造车新势力中,蔚来渐落下风已是事实。根据三季度财报,蔚来的总营收为98.1亿元,同比增长116.6%;小鹏汽车的总营收为57.2亿元,同比增长187.4%;理想汽车的总营收为77.8亿元,同比增长209.7%。
仅从总营收角度来看,蔚来仍依旧处于领先位置,且三者均实现了翻番增长,但如果纵向对比来看,蔚来的总营收增长似乎并不乐观。
2021年二季度,蔚来、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的总营收分别为84亿元、37.6亿元和50.4亿元,所对应的三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16.8%、55.9%和54.4%,这意味着蔚来的总营收增速已趋于放缓,而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正在穷追不舍。
不过,亏损仍然是三家头部造车新势力的主旋律。
2021年三季度,蔚来的净亏损为8.35亿元,同比收窄20.2%、环比增长42.3%,而小鹏汽车的净亏损为15.95亿元,同比增长38.38%、环比增长33.5%,相比之下,理想汽车的净亏损则降到了历史最低值2150万元,同比缩窄79.9%、环比缩窄90.9%,或成为首家实现季度盈利的头部造车新势力。
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的哪吒和零跑相继传出赴港上市的传闻。据悉,哪吒汽车完成超20亿元人民币的D轮第三轮融资,目前已开启目标估值约450亿元的Pre-IPO轮融资,计划于今年内启动赴港IPO。同样,零跑也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递交了上市材料,将在不久后冲刺港交所。
种种现象表明,蔚来不仅面临着营收增速放缓的困境,同时还面临着竞争对手正迎面赶上的局面。此时进军内卷极为严重的手机领域,对于蔚来而言或许不是一个好时机,多元化的布局将影响到蔚来的主营业务。
蔚来进军手机市场的目的并不复杂,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蔚来造手机似乎并不是为了和主流手机厂商直接竞争,而是为了与其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协同。
这与小米和苹果造车的目的不谋而合。手机厂造车的逻辑很清晰,即手机市场已经过度内卷,手机厂商们迫切想要寻找一个新赛道,而新能源汽车为此提供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机遇。
早在2014年,苹果便推出了“泰坦计划”,正式宣布造车,同时还斥巨资聘请了来自福特、奔驰等汽车企业的高管担任其汽车项目负责人。新能源汽车业务被苹果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美国投资研究公司Baird分析师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汽车市场是一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市场,蕴藏着巨大的长期增长机会,苹果进入汽车行业,有可能迎来约400亿美元的增长。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苹果已经完成了搭载在第一代汽车上的芯片处理器的大部分核心工作,计划最快于2025年发布自动驾驶电动汽车。
小米也基于类似的目的进军新能源汽车赛道。2021年3月,小米宣布拟成立一家公司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
2021年11月,小米宣布小米汽车总部基地、销售总部和研发总部正式落户北京经济开发区,并分两期建设年产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的产能均为15万辆。2024年上半年,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将在此下线并实现量产交付。
不过,蔚来进军手机赛道,需要应付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如今手机市场上的竞争惨烈程度堪称“炼狱”,留给蔚来的空间已经非常狭窄。根据IDC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手机市场跟踪报告,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8340万台,同比下降3.5%。2021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3.29亿台,同比仅微增1.1%。
其中,vivo以了7100万台的出货量首次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冠军,并占据了21.5%的市场份额,而OPPO、小米、苹果和荣耀分别位列第二至第五名,多占市场份额分别为20.4%、15.5%、15.3%和11.7%。前五名共占据了84.4%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手机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留给后来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另一方面,资金投入对于蔚来而言也是一大挑战。根据小米财报数据,从2016-2020年,小米在研发投入上的费用累计为279亿元。仅2020年一年,华为投入的研发费用就高达1317亿,而苹果也达到了1277亿元。这对于主营业务正在承受压力且深陷亏损泥潭的蔚来而言,在手机业务上的投入将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不仅如此,手机和汽车的营销体系有着巨大的不同,蔚来严重缺乏造手机的经验,需要从零开始打造手机供应链体系及销售渠道,而蔚来是否适应手机行业的环境和打法,目前仍犹未可知。
在蔚来之前,有无数跨界造手机失败的例子,比如格力、360、乐视、联想等都曾有过造手机的经历,但受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均未能收获太大反响。
其中,格力造手机的目的与吉利和蔚来最为相似,董明珠曾想借助手机打通移动场景和家居场景。但由于产品缺乏卖点、营销不专业以及团队不专业,导致格力第一代手机销量惨淡。当时有媒体报道称,格力第一代手机的出货量为10万台左右。后来,格力集团陆续推出了格力二代、格力色界、格力三代以及大松G5,但出货量同样惨淡,甚至还多次传出要求内部员工购买和当作奖品消化的消息。
格力跨界造手机为后来者总结了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即闭门自造的方式很难走通。目前,如何维持缺乏造血能力和持续投入之间的矛盾仍是摆在蔚来面前的待解难题,即便不差钱,但面对一众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蔚来或许应该想清楚自己造手机有什么核心优势。
蔚来手机是否会像格力手机一样折戟还是一件无法确定的事,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于蔚来而言,造手机将是一块十分难啃的硬骨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ise财经”(ID:onecaijing),作者:李幼薇,编辑:张楠,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小米苹果造车,蔚来吉利造手机,大家都开始不务正业了?
小米造车要赌上身家,吉利蔚来造手机只是玩周边
小米造车,“不务正业”?
吉利造手机,车企打响防守战
汽车企业开始“反攻”?小米宣布造车半年后,吉利正式进军手机领域
为什么科技巨头开始造车了?
小米需要造车
焦点分析 | 小米造车,吉利做机,都是转型下的焦虑对冲
小米造车,吉利造“机”,别人碗里的饭最香?
百度造车,吉利“打工”
网址: 小米苹果造车,蔚来吉利造手机,大家都开始不务正业了? http://m.xishuta.com/newsview59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