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钱,购买一个陌生人的联系方式,或者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纸条上扔入盒中,借此寻求“有缘人”。最近,盲盒交友这一新的社交方式在国内多地兴起,吸引了一大批渴望“脱单”的年轻人。
开盲盒的风潮已经刮到了相亲市场,“1元买来的脱单”究竟靠谱吗?
简单来说,“脱单盲盒”就是将一名有意愿相亲者的个人信息包装为“盲盒”进行贩卖,消费者在不知道对方任何信息(除了性别)的情况下购买后,方可“拆盲盒”获得对方的联系方式,并选择是否要联系他/她尝试进一步交往。
这样的盲盒在线上和线下都有市场。
环球网报道称在大城市的夜市上,有小商贩提供男、女两款盲盒,其中藏着联系方式。顾客既可以花钱“抽盲盒”,也可以在盲盒中留下自己的微信号等待被抽取。刺激的心理是驱动“脱单盲盒”走红的重要因素,有顾客表示很期待自己的信息会被谁抽到,也有商贩表示这样的模式激发了消费者强烈的好奇心。
线上店铺也在做这门盲盒生意。据《第一财经》报道,有还在上大学的创业者在自己的店铺上线了这样的“1元脱单盲盒”,每天大概有十多单。也有网上店铺显示售价为3.99元的“脱单盲盒”已售近6000件,算下来营业额约2.4万元。“脱单盲盒”的开发者也因此迎来商机,研发这类线上盲盒产品的报价在200元—7500元不等。
抽到盲盒后,遇到“真爱”的几率有多大呢?从受访的消费者遭遇来看,聊过几句就没有下文、难以恋爱拼配是常态。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人开出的盲盒对面竟然是促销产品的微商,纯属“把自己卖了还替别人数钱”。
相较于知根知底的相亲介绍,这种线下盲盒交友的新形式,不禁让人担心是否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或者其它安全隐患。
《工人日报》发文强调了脱单盲盒背后暗藏的风险,告诫追求刺激的年轻人警惕个人信息泄露、“杀猪盘”等陷阱。在新奇和好奇心刺激下,用户把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等个人敏感信息泄露出去后,很容易被动了歪脑子的人占据可乘之机。
所谓买卖盲盒的“平台”也难辞其咎,《工人日报》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若没有保障措施,这种交换他人相亲资料的行为本质上就是贩卖个人信息。该文呼吁单身青年可以期待缘分和爱情,但一定要警惕危险的交友游戏。
不止年轻人,还有不少老年人也在婚恋中介上跌了跟头。《北京日报》日前报道称,银发单身人群不断庞大,但他们的情感需求往往被忽视,有婚恋交友App就专门盯上了老年人的钱包。
“有xxx位异性看过你”——在某些婚恋App上,这样的提示往往会勾起使用者强烈的进一步使用的欲望,但点进去就会发现“开通会员可解锁访客功能,每月30元”。《北京日报》还报道称,在某中老年社交平台上,打电话、聊天等图标对应的功能,都需要开通VIP才能使用。即便真的走到了视频的“线上相亲”环节,也有不少用户(男性用户居多)被“红娘”怂恿着向对方送出真金白银购买的虚拟礼物,最终很可能落得个伤财又伤心。
更可怕的是,打着爱情的名义,有不法分子怂恿提防心理弱的老年人“理财投资”,实则实施诈骗。这样的后果往往是涉及金额巨大,老年人更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从PC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都不乏头部婚恋平台,比如2011年世纪佳缘曾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但随后私有化退市并和百合网打包挂牌新三板。
《中国经济网》文章显示,目前在线婚恋赛道基本形成了线上社交内容垂直深耕、线下婚恋服务生态横向拓展、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等模式。
当下人们的生活都处在快节奏中,留给婚恋的时间越来越少,对婚恋对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于婚恋生意平台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快速匹配婚恋对象的需求在变得刚性、市场也在变大,另一方面对平台的运营门槛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上述在婚恋平台上诈骗等行为,也提高了这些企业的经营成本。
当代人的婚姻观悄然改变,也直接影响着婚恋市场。据艾瑞咨询《不婚面面观-中国当代不婚现象白皮书》,当代人对婚姻形成了“虽不放弃,但也不将就”的看法。
不过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将会是人类永不熄灭的追求,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下,你仍看好婚恋平台的发展前景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T财经”,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脱单盲盒”玩出花样,背后却暗藏利益链条
甜食革命:看巧克力如何被人类玩出天际
联名、盲盒、资产证券化,月饼的江湖越来越复杂
盲盒创业热情不减,花样入局背后,新玩家都想吹“泡泡”?
为什么有人喜欢《乡村爱情》盲盒?
杭州第3只金钱豹仍未寻获?动物生意光鲜背后的暗影交织
英国脱欧观感
“五星好评”暗藏猫腻,监管亮剑严惩乱象
中国MCN路在何方?
年轻人用一元换姻缘,“地摊月老”用姻缘换钱
网址: “脱单盲盒”玩出花样,背后却暗藏利益链条 http://m.xishuta.com/newsview54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