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美国宇航局正在转向让美国雄心勃勃的企业家来完成太空工作。本文译自Bloomberg,作者是Adam Minter,原标题为" A $500 Million Spacesuit? Welcome to NASA Contracting.",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现在一套高级的正装要多少钱? 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这个数字显然是5亿美元。这个数字是根据航天局14年来设计和建造新一代宇航服的花销的最新审查结果得出的。如果该计划没有重大变化,新的宇航服将至少需要四年多的时间来制造,制造的进度与美国宇航局在2024年重返月球的计划直接相关。
就在几年前,可能还没有可行的方法来加快这一时间表。但由于美国商业太空产业的蓬勃发展,NASA现在有了传统承包商以外的选择,这些承包商长期以来一直帮助NASA内部建造太空硬件等项目。随着时间表任务的临近,美国宇航局应该转向让美国雄心勃勃的企业家来完成这项工作,并让月球任务回到正轨。
太空探索的高成本从未真正受到过公众的欢迎。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太空竞赛的全盛时期,民意调查结果也始终显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这类项目太过昂贵。去年的一项调查为乔·拜登(Joe Biden)总统的政府列出了有可能的太空事业的 优先事项,气候研究是第一选择,躲避小行星是第二选择。而将人类送上月球或火星的计划排名垫底。
回避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把美国宇航局NASA的开支,集中在有影响力的立法者的选区,他们在保持NASA项目资金方面表现出了极高超的技巧。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它往往会削弱问责制,持续增加成本,并延长那些在根本上缺乏科学依据的项目存在的时间。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太空发射系统,这是美国国会在2011年启动的一款大型火箭项目。经过10年的发展,它已经超出预算数十亿美元,而且已经逾期多年。然而,多亏了呢些政治赞助人,它还在继续。
宇航服项目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国会资助它的想法是,美国宇航局NASA将担任首席设计师和集成商,而承包商将负责零部件。事实上,把工作交给承包商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才是关键所在:现在已经有27家承包商在为这个宇航服项目工作。
幸运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法。政府可以向承包商支付服务费用——比如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同时让他们保留硬件设备设施,而不是向承包商支付建造NASA最终拥有的设备的费用。其理念是,有竞争力的企业家在追求荣誉的同时也追求利润,他们会自行努力创新并降低制造成本。例如,建造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的成本仅为NASA使用传统合同方式可能花费的10%。
这样的费用节省为太空事业创造了许多新的机会。但他们也向立法者施压,要求他们放弃赞助。上个月,美国宇航局选择了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发射木卫二快船,这是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科学任务之一。在前几年,国会要求飞船在SLS上发射。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加上每次发射的估计成本超过20亿美元,使得这种配对无法实现。而使用SpaceX的火箭预计将为纳税人节省约15亿美元。
即便是政府公司,也很难忽视这种划算的交易。今年4月,美国宇航局宣布正在寻求从商业伙伴那里购买“宇航服服务”。业界对此反应热烈,有50多家公司表达了兴趣。今年7月,该机构又采取了下一步行动,公布了一份商业投标程序的建议草案。
这对宇航服项目来说是个好兆头。然而,美国的太空企业家似乎对NASA的官僚作风感到失望。周一,在监察长的审计报告公布后,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如果需要的话”,SpaceX可以简单地设计和制造一种替代型宇航服。帕特丽夏·斯托尔(Patricia Stoll)是ILC Dover公司的高管,该公司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宇航服合作可以追溯到阿波罗任务时期,她补充说:“我们只需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让开一步,让现代工业技术在2024年把我们送上月球。”
当然,不能保证马斯克或其他任何人能在政府失败的地方取得成功。但在探索宇航员可以在月球上穿戴的东西14年之后,是时候让美国工业穿上宇航服了。
译者:TeresaChen
相关推荐
一件宇航服5亿美元?企业试图打破NASA垄断
NASA月球宇航服开发延迟或影响2024年登月 马斯克愿意帮忙
NASA宇航服大升级,2024年人类将重返月球
黑进宇航员的宇航服,这事儿靠谱吗?
金砖四国打破垄断,印度“鸿蒙”借势腾飞
贝索斯布兰森前往太空穿得太随意?安全专家呼吁加强监管
用手套操作无人机?NASA将把这一技术带上太空
直播攻略:SpaceX进行人类首次商业载人航天发射,特斯拉助阵,特朗普、马斯克围观
62年历史的NASA,现在为何要靠初创企业“翻身”?
NASA向你发出“模拟火星生活”召集令:管吃管住发工资,与世隔绝过一年
网址: 一件宇航服5亿美元?企业试图打破NASA垄断 http://m.xishuta.com/newsview5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