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36氪音频节目《观察+》的文字版,收听更多精彩解读,请在36氪app订阅《观察+》)
采访 | 秘丛丛
文稿整理 | 李胜楠
最近,马化腾在朋友圈宣布了腾讯的新使命 — 科技向善。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源自腾讯的危机意识。腾讯真的到了必须把“科技创新”升级到价值观的时刻了吗?概念落地的难度有多大?
本期观察员:魏武挥,天奇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微信公号“扯氮集”写作者,专注科技互联网等领域
36氪:马化腾正式确定“科技向善”是腾讯的新愿景和使命,“科技向善”的本质是什么?
魏武挥:本质上是技术伦理或科技伦理问题。科技伦理方面的争议很多,大家争论的不是科技要不要善,而是善的定义。
36氪:“科技向善”是否意味着大数据和算法等技术层面的善良?
魏武挥:只能这么说,设计算法的人应该是好人,至少他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好的,但是有时候好心也会办坏事。坦率讲,我觉得“科技向善”四个字大而无当。
其实技术没有什么善不善,比如人类发明了核,有人用来造导弹、原子弹,有人用来发电。听上去发电厂是善的,原子弹是恶的,但核电站一旦泄露也是恶的,原子弹出现后,世界上大规模的战争消失了,它反而变成了善的。
36氪:这不是腾讯第一次提出“科技向善”这个说法,去年张小龙说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其实也是指“科技向善”,在今年的两会马化腾也提到这个概念。腾讯是否真的到了把“科技向善”植入到自身使命中的阶段?
魏武挥:对。我虽然说“科技向善”有点大而不当,但从企业的角度是可以说这句话的,因为腾讯现在需要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比如微信已经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时候不是说善和恶的问题,而是要谨慎。作为中国领先的高科技企业,腾讯在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上保持审慎的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36氪:有人说腾讯现在提出“科技向善”是一种表态,因为过去一年它都深陷在“腾讯没有梦想”、“投行化”、“露露事件”的舆论漩涡中。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魏武挥:关于“腾讯没有梦想”的批评不是从伦理而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的,所谓的投行化就是主营业务不突出了。
“科技向善”并不是针对这个争议提出的,可能是不想外界再讨论腾讯商业上的梦想,而是讨论在伦理或者对社会贡献的角度,讨论腾讯有没有梦想。这是一种议程转化,我不知道腾讯和马化腾是不是故意这么做,但客观上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36氪:如果只看国内,AI等技术还处于发展早期,提出“科技向善”的价值观不会太早吗?
魏武挥:不能说早不早,现在高科技确实需要考虑这个问题,比如自动驾驶的一个著名的伦理问题——一辆载有乘客的无人驾驶汽车,如果面临要不撞死对面的路人保护乘客或者自己翻车保护路人的选择,这时算法该怎么做决定。
如果车内4个人,车外1个人,它选择撞死1个人保住4个人,这时你会发现人命是可以被计算的。所以这本身就有一些伦理问题,大家一直有争议,有争议总会比不争议好。“科技向善”就是“我要做好人”,这个立场是没有问题的。
36氪:对于腾讯而言,提出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可能是第一步,关键还要看接下来它要怎么落实。这个概念落地的难度有多大?
魏武挥:落地难度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难度大的地方首先在于一项技术或新的应用,对人类社会长期的宏观影响有时候未必能预料。第二是商业价值,现在腾讯是一家很赚钱的公司,如果过十年它的日子不太好过了,那个时候在商业上是否会多迈两步。这个还很难判断。
36氪:腾讯的“科技向善”已经有一些具体的落地方案了,比如医学影像产品,一开始要想实现商业化营收是比较难的。对于这些项目而言,获得商业化营收是矛盾的吗?
魏武挥:不是一个尖锐的矛盾。我们有时候会把商业和“向善”统一起来,因为技术如果不能商业化运作,就会被束之高阁,使用技术的动力就不足。如今市场经济依靠资本的推动提高效率,如果没有资本的推动效率就会变低,就会造成很多浪费,浪费也不是善。所以宏观来讲,商业和科学技术结合的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是度的把握。
36氪:关键在于要怎么平衡“科技向善”和公司商业化运营之间的关系,达到一个平衡点。
魏武挥:对。我记得很多年前中国互联网公司提出过“极致”的口号,仿佛这是互联网思维的一部分,但我们今天可以审慎看这件事情,它和讲究克制的中庸是不一样的。亚里士多德说,精神美德处于两个极端中间的合适的位置,所以我觉得“科技向善”至少是不极致的。
36氪:科技向善其实属于科技伦理的范畴,现在腾讯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中国会有更多的科技公司追随这个趋势吗?
魏武挥:大家都用这种口号的可能性不大。总体来说,腾讯作为一个商业领袖公司,会起到号召的作用。
36氪:国内把科技伦理上升到价值观高度的公司并不多,但国外早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谷歌在2016年的时候就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去年欧洲通过了GDPR(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全世界的科技公司是否到了一个必须把科技伦理提到议程上的时间点?
魏武挥:GDPR是欧盟政府的要求,它的诉求是寻求社会的公平公正,而商业组织寻求的是效率和盈利,有时它们会有矛盾,所以政府是最后把关。像美国公司谷歌的“不做恶”原则,是公司自发提出的,就是我把自己主动关到伦理的笼子里。
36氪:现在是否有这样一个趋势——全球的科技公司都把保护用户的隐私等科技伦理看得越来越重要了?
魏武挥:是这样的。因为现在科技公司的能量实在太大了,超过当年的沃尔玛、可口可乐,科技公司需要更审慎,否则造成的灾难会大得多。
36氪:这种技术伦理的问题会一直和科技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其实也没有标准答案。
魏武挥:只能说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也没有侵占少数人的利益。现在你这样做能符合80%的人的利益,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继续延续以前的做法可能只符合20%的人的利益,所以它是动态的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
「观察+」是36氪一档商业评论类节目,致力于深入解读每一件商业大事。在这里,我们会邀请资深媒体人点评当天最热的商业、公司事件,用犀利、前瞻的视角放大每个商业细节。与时间赛跑,和深度博弈,欢迎关注「观察+」。
「PS:如果想和36氪《观察+》的编辑小姐姐以及上万氪友们近距离交流,欢迎添加氪君微信:hello36kr,加入我们的社群,一起学习玩耍。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行业与新商业世界的热点话题息息相关,并且正在寻求报道,欢迎带着简介联系我们(联系人:龙真梓联系方式:longzhenzi@36kr.com)。」
相关推荐
观察+ | 腾讯要“科技向善”,巨头审慎是大势所趋
一周观察+ | 腾讯姿态“向善”,魅族成功“保暖”
焦点分析 | 都在说科技向善,到底是为谁科技向善
科技向善其实挺复杂的
冷静看待腾讯的“科技向善”
双11腾讯21岁生日“迭代”使命愿景:用户为本科技向善
马化腾为何公开宣扬科技向善?
观察+ | 地产巨头联手解题:房地产+科技=?
最前线 | 马化腾首谈科技向善:希望成为未来腾讯愿景与使命的一部分
隐私信息的战场,科技该如何向善?
网址: 观察+ | 腾讯要“科技向善”,巨头审慎是大势所趋 http://m.xishuta.com/newsview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