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汽车工业协会专家:特斯拉公布的数据不可信,智能汽车存在新的监管难题

汽车工业协会专家:特斯拉公布的数据不可信,智能汽车存在新的监管难题

编者按:本文来自腾讯科技,作者 文华,36氪经授权发布。

4月22日晚间,就“车顶维权”事件,特斯拉公布了车辆发生事故前半小时内的数据,显示车辆有40多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且有多次超过100千米每小时的驾驶行为。

特斯拉发布行车数据后,4月23日,车主丈夫认为这侵犯了个人隐私。

特斯拉的这份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真实性到底如何,以及是否真的侵犯了车主隐私。腾讯科技连线汽车工业协会信息委员会秘书长朱伟华,试图给出解答。

以下是朱伟华的观点:

【焦点问题一】特斯拉目前公布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形象地解释就是:司机有踩刹车,但他踩的力度不够,特斯拉的驾驶辅助系统也介入了,但是介入了也无法挽回。因为司机第一次踩的力度不够大,错失良机,事后就算机器去补也挽救不了了。

言外之意就是,车主踩刹车踩晚了,责任在司机,不在特斯拉。

【焦点问题二】特斯拉公布的数据,可信度如何?

但是,特斯拉作为数据的提供方,数据是可信的吗?我觉得不可信。

第一,数据是从车上采的吗?如何确定是从车上采的,而不是写的程序直接提供出来的呢?

按理说所有的数据都应该加个时间戳,而且这个时间戳应该可以由第三方来验证。而不是特斯拉自行加时间戳,且只有厂商能解开。作为第三方或者作为消费者,完全有理由怀疑:这是特斯拉写的程序,直接上传数据,然后说这就是从车上来的数据。

第二,即使是从车上来的数据,但现在的智能汽车本质上是一台计算机,计算机本身不会产生这种原始数据,原始数据最终来自于刹车的传感器。

从传感器到车载电脑,还要经过一个控制器。传感器测量刹车踏板的变化,传感器的数据只是一堆电信号,电信号到了控制器,是需要有算法来做数据加工的,不可能把原始的电信号就直接存到数据库里面。

从传感器到控制器再到车载电脑,这里面有多少个数据断点?特斯拉现在把云端的数据拿出来,我就可以质疑这个数据——怎么证明是从传感器上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质疑特斯拉可以远程去操控一辆车,原因就是这里面有很多可以去篡改的东西。

第三,特斯拉公布了前一分钟的数据,具体指的是哪里的一分钟?

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驾驶需要工作在TSN时间敏感网络环境下,这需要解决车辆、摄像头与云端的毫秒级时间同步问题。

目前特斯拉说公布事故发生前1分钟的数据,是车辆上那块表显示的事故发生前1分钟,还是存在云端服务器上显示的发生事故那个状态数据之前的1分钟,这是两个概念。

因为车辆那块表,与云端那块表,时间未必同步。对于车来说,误差1毫秒就是几厘米,如果两块表时间不同步,数据反应出来的车辆状态是不同的。

从监管的角度看,如果政府想知道某个时间段的车辆数据,也得有个时间基准依据,是以车辆上的GPS时间为准?还是服务器上的互联网NTP时间为准?两块表的误差究竟有多大不得而知。

所以特斯拉公布的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换言之,特斯拉想说明什么问题,就可以公布什么数据。

【焦点问题三】特斯拉公布行车数据,侵犯了车主隐私吗?

特斯拉如果只公布车辆本身的数据,比如说刹车的数据,不涉及到人,我认为没有。但如果公布的是轨迹数据,因为人和车的位置是统一的,这种情况下存在个人隐私暴露的问题。

如果不包含位置数据的话,纯粹是车辆的数据,现在车辆行驶在什么速度上,或者刹车距离是多少,这是一个机器的数据,不是个人的数据。

我认为目前特斯拉只是公布了涉及机器的数据,并没有公布GPS位置数据,就跟我的电脑现在温度是多少度类似,这些数据不涉及到个人隐私数据。

但也正因为没有GPS数据,导致事故分析缺乏关键数据。

【焦点问题四】目前数据能否判断司机踩刹车的力度?

特斯拉声明中表示司机半小时踩了40多次刹车。我认为半小时踩多少次刹车是个人的自由,和这个事故结果没有必然联系,属于偷换概念。何况这些数据是不可信的。

至于驾驶人踩刹车的力度到底够不够,这里面涉及到事故现场还原的问题。存在刹车助力的情况下,踩踏板的力度和刹车结果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首先,事故现场还原不是仅靠个别传感器数据就能还原的。

其次,也不能通过事后车辆检测来还原。因为软件可以升级,升级后,已经不是事故发生时的同一辆车,这辆车的“大脑”可能被远程修改过了。

按照国家标准,接下来各类汽车上必须要有一个事故的黑匣子——车辆行驶记录仪会记录下来多个关键传感器数据,黑匣子本身是不能联网的,数据只能进不能出,整个数据加密,只有发生相关事故,还原机构能够破解,就像飞机的黑匣子一样。

这个强制标准执行后,这类事故还原的数据依据才可信。

具体到这件事情上,如果仅仅基于特斯拉单方面提供的数据,到底消费者是怎么踩刹车的,难以定论。

消费者确实有理由说我踩得很狠,特斯拉说我有数据表明你没有踩得很狠。那消费者肯定会说,是你在车上还是我在车上?特斯拉说我有数据表明。

但是特斯拉提供的数据是没法自证清白的,因为数据在特斯拉手里,不仅有算法介入,更何况还有“篡改”数据的能力。

如果有第三方监管,能够远程监管车辆的所有数据。发生事故纠纷后,第三方机构基于掌握的数据来证明这件事情究竟是谁的责任,车企也不用自证清白。

但现在只有第一方数据,这种争论根本就不可能平息。

特斯拉公布的数据本身是不可信的,第三方机构没法鉴定。

【焦点问题五】第三方检测机构有能力做检测吗?

智能汽车的辅助驾驶系统,可以辅助做判断,比如车主踩了刹车,但是车辆认为踩的力度不够,自动加大力度,这里是智能算法在起作用。

对于智能算法本身,就得对它的算法可靠性进行检测。但目前来看,国内应该没有机构做得了,国外应该也没有。

更何况现在是一个整体的车辆检测,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对智能汽车做某一个故障的整体判断。

【焦点问题六】智能汽车的监管新难题是什么?

不仅仅是特斯拉,其实所有的智能汽车都面临监管的新难题。

大家还都停留在公布数据就可以监管,但关键点不在于公布与否,而在于公布的数据是否可信。

这个可信分两个层面,第一个是时间可信;第二个是公布的数据是不是来自于最终传感器的电信号。

如果这两个关键节点没有第三方能把控,公布出来的数据本身已经不能作为司法可信数据。

从司法来说证据有很多级,如果没有别的证据,我只能相信你公布的数据,至少有,总好过没有。

至于这个证据可信不可信,如果从好的证据来看,应该是有第三方可验证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公证机关存在。

这次特斯拉维权风波让整个产业的监管问题变得更紧迫了,必须要尽快解决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监管的问题,但是这个监管绝对不是只把数据存上来就能解决问题。需要解决时间可信,解决数据来自于传感器的可信链路的问题。

(本文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腾讯科技立场)

相关推荐

汽车工业协会专家:特斯拉公布的数据不可信,智能汽车存在新的监管难题
特斯拉“偷窥”没人管? 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将实施准入管理
华为不造车,特斯拉数据实锤失灵,智能汽车看上去很美?
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争夺战:特斯拉的“弃子”激光雷达,缘何成为华为、小鹏、蔚来的“香饽饽”?
给特斯拉提过Bug的周鸿祎,转头盯上了智能汽车新风口
汽车不是手机,苹果汽车的代工之路难走
越来越智能的不止特斯拉,还有汽车黑客
“围剿”特斯拉,开启智能汽车的制高点之争
新能源汽车的2020:谁丢盔弃甲,谁兵临城下?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失速

网址: 汽车工业协会专家:特斯拉公布的数据不可信,智能汽车存在新的监管难题 http://m.xishuta.com/newsview42250.html

所属分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