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爱范儿”,作者 沈星佑,36氪经授权转发。
在音乐、书籍、电影和游戏上的消费,我们开始不在乎天长地久、永久珍藏,而是逐渐习惯「曾经拥有」。
近日亚马逊砍掉在华的电商业务,让包括我在内的资深 Kindle 用户们瑟瑟发抖。虽然传言 Kindle 及其电子书的销售不受影响,但依然很多人担心「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 微软将于今年 7 月完全关闭电子书业务,图片来自:techawarness.com
▲ 这两种购买有着不一样的权利但这种转变往往被掩盖,以至于我们没法察觉背后「所有权」的变化。比如在亚马逊等同时售卖电子书和实体书的平台,电子书与纸质书往往只是作为不同的格式和版本对待。对我们来说,同样是「购买」,但是事实上商品不一样,我们对这项商品所具有的权利也不一样。购买纸质书,我们会获得一份碳基混合物组成的固体,如果没有泡水或者发霉,实体书纸张的老化快慢、寿命长短即取决于纸张含酸多少和空气中酸性物的侵蚀程度。它可能会在好几百年后成为古籍善本,也有可能在寒冬被用来烧火取暖。纸质书无法被取代,因为它是三维的,当你卷起一个曲面,会有电子书所不具备的阅读虫洞效应。购买电子书,我们得到的就是一堆有规律的二进制数字信号,它需要有特定的载体,并可能在制作过程被限制了格式,因此不可转赠、复制。它可能在晶体管中留存很久很久,但也可能因为数字平台关闭、电子阅读产品报废等原因迅速消逝。总的来说,我们拥有实体书籍,便拥有了阅读的权利,以及对书本本体的财产处置权。对于电子书,只是拥有单纯的阅读权利。
▲ Google 发布云游戏平台 Stadia无论是纸质书、唱片还是影碟,实体内容依然有其优势。随着云计算和硬件设备迭代,图书、影视、音乐、游戏都逐渐储存在云端,流媒体开始成为数字内容消费的主要形式。某种程度而言,无论是作家的书籍、音乐人的唱片还是制片人的影碟,这些都逐渐不再是我们消费的主体了。我们所消费的,是内容平台本身,是 Kindle、Netflix、Spotify、iTunes、网易云音乐、腾讯视频、Steam…..了。正如马歇尔 · 麦克卢汉提出的理念「媒介即信息」,一方面,流媒体平台作为新的媒介,让内容信息流淌得更快、更广;另一方面,媒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它能够对用户和社会施加决定性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就是我们开始交出「内容消费」的所有权而不自知。相关推荐
为什么你无法真正拥有一本电子书?
你的 Kindle 可能还在吃灰,但图书馆里借电子书的人越来越多了
去年国人纸质书、电子书阅读量双降,但疫情提升今年Q1阅读需求
为什么拼多多无法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
从纸书到Kindle再到纸书:未来的阅读将会怎样?
这个互联网上最“脏”的工作,为什么无法消失?
没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学,包括你
“锚定效应”:为什么苹果总是能让你买买买?
罗振宇:得到APP升级“电子书”产品 全文接入全局搜索
“口袋阅”首次曝光,阅文集团首推能打电话的电子书
网址: 为什么你无法真正拥有一本电子书?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