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36氪领读| 现在和未来 , 少子老龄化的中国该何去何从

36氪领读| 现在和未来 , 少子老龄化的中国该何去何从

编者按:本文整理自《人口与日本经济》,作者:吉川 洋 著。

中国会陷入“失去的20年”吗?

从人口学的角度看经济学,并非新事,一些更极端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一切经济波动,最终均由人口波动来决定。有人因此准确预测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可以用一个简单案例,来解释什么是人口经济学:

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中国IT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创业者: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雷军……而他们的前一代中,乃至后一代人中,也有很多创业者,却难取得与他们相近的成绩。

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些人基本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之交(少数人年龄偏大,比如马云),赶上1949年后,中国第二个人口生育高峰。这次高峰起势猛、持续时间长、绝对生育数量多。随着这批孩子长大,中国劳动力数量空前增长,消费能力空前提升,为投资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无独有偶,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恰好也是美国战后“婴儿潮”一代,他们也都实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显然,消费增长、市场扩容与人口数量息息相关。后人难超越马云、乔布斯,不是他们不努力、不聪明,而是起步更难——在消费增长期,简单革新便能取得销售业绩,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资本,而在消费停滞期,无数有潜力的创业者只能早早出局。

当然,人口经济学有更丰富的内容、更深邃的内涵,但从问世起,它便一直充满争议。从人口学的角度看经济学,现实意义在两点:

首先,随着中国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中国经济会不会受到严重冲击?就像当年日本那样,随着人口减少,陷入长期经济停滞?

其次,该怎样做,才能避免经济停滞?

所以,有必要阅读一本专业书籍,使我们能在更高层面上展开思考,这本《人口与日本经济》恰恰起到了这个作用。

没感受到,不等于危机不存在

只看《人口与日本经济》的结论,未免失望。作者认为:经济发展不完全由人口数量来决定,劳动生产率可能重要。令人疑惑:这种常识化的论断,还值得写一本书吗?

过去40多年,中国人口增速放缓,经济却显著提升。站在经验立场上,我们很容易同意劳动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更大。但这却忽略了,经济增长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投资推动阶段。

第二阶段:消费推动阶段。

在现代化早期,人人储蓄,这些钱通过银行转化为投资,刺激了经济增长。可随着投资回报下降、风险提升,一些中小企业也开始储蓄,不再投资。投资者减少,经济将陷入停滞。于是,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源,一般来说,大多依靠的是房地产价格上涨。消费推动经济的效果,显然比投资推动的效果大(毕竟投资者只是少数人)。

吉川洋由此得出判断:当年日本的经济奇迹并不来自人口增长,也不来自对外出口,而是主要来自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日本从战后城市化率不足50%,到今天的93%。这意味着,43%的人需要买房、买电器、买汽车等。

农民拥有生产资本(土地),持有成本低,只要将消费压抑到一定程度,便足以自养。城市人则不同,没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本,即使不吃不喝,也需支出电费、水费、物业费等,所以必须工作。此外家庭开始小型化,三代同堂变成二人世界,家庭数量增加了,对房屋的需求量也增加了。

中国城市化率仅60%,未来至少还有20%的增长空间,这意味着,中国还没遭遇过度城市化后的停滞,也还没完全走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段。所以,普通大众还没意识到:如果消费也停滞了,我们该怎么办?

日本当年为什么会陷入停滞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国民劳动生产率,但生产率提升分硬性提升和软性提升。

硬性提升指通过技术进步,提升生产效率。这需要有研发者,此外要有高素质的生产者,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市场能力,否则东西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那么效率再高也毫无意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靠科学家无法解决问题。

软性提升则是通过组织方式改变,引进竞争机制,提升生产效率。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在此方面成效显著,竞争意识、竞争机制已深入到社会几乎所有角落,包括最不应过早引入竞争机制的教育。

重软性轻硬性,中国与当年日本“经济奇迹”时的情况相近。然而,软性提升是有极限的,一场金融危机,日本社会仍保持着较高的组织性,却丧失了经济上赶超美国的机会。表面看,日本败在金融机制有缺陷,可事实上,从CPU到显示器,从存储技术到无限通讯,日本硬性提升全面落后于美国,则软性提升的潜力最终被耗干。

显然,日本留下了一个“东亚式增长”的样板:靠城市化换取经济快速增长,过度依赖软性提升化解城市化压力,因硬性提升的投入不足而遭遇挫折。这对于正处在靠人口带动经济发展后期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警示。

自古华山一条路

可能很多人会说:世间万物均有止境,凭什么经济不断发展?凭什么GDP不断增长?这会不会造成人的异化?

在这些人看来,本书提出的是伪问题:发展并非人的本质需求,富裕应止于“够用就好”,换言之,发展不是必须的,既然人口不再增长,再给人压力,提升劳动生产率去谋发展,这实在不人道。

该论调存有两大误会:

首先,GDP不是客观的,它体现的是定价的总和,由人的主观决定。GDP不断增长,不是真实的财富在增长,而是人们对财富的需求在增长。所以,发展可以没有止境,毕竟“人生有涯愿无尽”。

其次,人类社会不存在绝对平等,有不平等,就有发展的空间。也许人类终有一天,让所有人的收入几乎相等,可除了收入的基尼指数外,还有寿命的基尼指数。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明显长于发展中国家。不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将回到1950年时,人均寿命仅40多岁的状态中,这有多少人愿意呢?

自古华山一条路,人类必须发展,发展只能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许,现代人更应去关注:我们的环境、管理、资金、知识储备、市场配套、销售策略等,是否已经Ready?当我们嘲笑别人懒惰、无组织、不听话等,用直觉代替判断时,还应更多思考:这是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办法呢?从生产力管理,到创造力管理,二者是否有区别?

《人口与日本经济》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写小书”,即行业中最顶级的学者,将专业领域知识,以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大众。作者具体观点如何,可以争议,但本书对马尔萨斯、维克塞尔、缪尔达尔、凯恩斯等人的理论梳理清晰、细致,堪比诸多教材。

本书知识点细密,作者从常识出发,将读者接引到专业思维中。知识乃社会公器,大众的知识越多,社会就越安全、国家就越进步。

《人口与日本经济》

吉川 洋 著

2020年10月

后浪 | 九州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吉川洋,日本宏观经济学家。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后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师从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士·托宾。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立正大学校长,2010年获得日本天皇颁发的紫绶褒章,曾任日本经济学会会长,在多个政府经济政策咨询委员会中担任委员或会长。他长期参与日本经济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被誉为“日本宏观经济学泰斗”。著有《宏观经济学研究》《日本经济与宏观经济学》《经济高速增长》《转换期的日本经济》《经济困境中,谁的经济学管用》《通货紧缩──解析日本慢性病的全貌》等。

相关推荐

36氪领读| 现在和未来 , 少子老龄化的中国该何去何从
监管危机不断,“老龄化”的Facebook何去何从
36氪领读 | 5G改变的不仅是网速,这本书科普了5G的各种可能
从站在“云端”到泡沫破灭之后,暴风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36氪领读 | 图灵奖得主:人工智能是如何走出死胡同的?
36氪领读 | 面对谷歌,Facebook是如何赢得“社交保卫战”的?
会员数和长视频广告收入“零增长”,腾讯视频该何去何从?
英特尔该何去何从
日本消费社会演变史:窥见未来20年的中国
36氪领读 | 周其仁:中国经济突围记

网址: 36氪领读| 现在和未来 , 少子老龄化的中国该何去何从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5960.html